沙逊:英国银行业监管教训深刻

2013年09月05日 12:50  新浪财经 微博
图为英中贸易协会主席、怡和集团董事沙逊 图为英中贸易协会主席、怡和集团董事沙逊

  新浪财经讯 9月5日消息,由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金融街论坛”在北京召开,前英国财务大臣、现任英中贸易协会主席、怡和集团董事沙逊在论坛上表示,英国银行业监管教训深刻。

  沙逊:非常感谢主持人对我的介绍,接下来我和下一位发言人是午饭之前的最后两个发言,所以我尽量的简短一点。我想讲得非常直截了当,我主要想讲一讲我们在英国2007年以及2008年碰到的监管上的失败。我们为什么认为这个监管是失败的,而且需要快速去修复,而且为什么能够去实现快速的修复。我觉得这当中有三个问题是具有普遍性的,即使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首先我想告诉大家,在英国我们在2007年和2008年的时候银行业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失败。在2007年的时候我们出现了对于诺森洛克银行的挤兑,这是一个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在2008年的时候我们出现了皇家苏格兰银行一次灾难性的收购。到2010年的时候,政府部分的介入,所有这些事件的爆发都是监管机构失效造成的。为什么我们认为必须要解决和修复这些问题呢?我们不光希望看到一个更加安全的,监管更加有序的金融业,而且同样重要的是英国政府成为认为伦敦是最重要的和最有竞争力的全球金融中心之一。虽然经历了这些事件,我们希望把这个地位保留下来,所以我们希望我们的监管机构,监管的体制能够去配合。如果碰到的问题我们不去修复的话,将来像建设银行这样规模巨大的中国银行要在伦敦增加业务的话他们会怎么想?我们也希望中投公司会更多的向伦敦做出投资。我们希望伦敦的金融中心能够吸收更多这样的客户进驻,所以我们就要确保我们的监管始终是最前沿的,最先进的。为了做到这个修复我们考察了三个主要的问题:第一个我们考察的问题就是我们是不是有必要把系统性的监管和业务的监管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在英国10年当中的做法是不是要持续下去,还是我们要把这两种监管分离开来。第二个我们提出的银行业的风险是不是要和保险业和其他的体系的风险分开来看。第三我们的监管是一个三方,有英格兰银行,有金融管理局和财政部,对于英国的银行业都有监管权这样一个三方的监管体系是不是仍然有效,需不需要改变。下面我想一个个给大家讲一讲。

  第一系统性监管和商业行为监管这两种监管之间的关系。

  我们认为我们所需要的一种监管者的心态是对于系统性风险,对于宏观审慎的问题要做出一个总体的判断。这样的一种心态和我们所需要的对于这种业务行为进行监管的心态是很不一样的。当然了,在英国体系当中,我们还需要很多高效的行为,能够把这两类的监管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虽然过去有这样成功的经历,但是我们考虑在英国新的监管体系当中,英格兰银行要能够更好的去做出一个高层的总体的判断,这样如果不需要他们去做那些具体银行商业行为判断的话,他们就有更好的能力去做出总体的判断,而不是让他们去管消费者的保护,投资者的保护,销售行为不当这些事务的监管。把他们从这些事务的监管当中解放出来的话,央行就能够做出更好的一种系统性的宏观审慎性质的判断,所以我们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就是这种系统性的问题应该单独的或者是统一的来监管,我们认为对于这一类问题的监管仍然是由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像其他国家的央行一样,是有资格来做出这个宏观审慎或者是比较系统性的评判的。

  第二是不是有一个机构来监管所有的这些系统性的风险?

  我们也和很多人交流过,对于我们的思考产生了很大影响的一个来源就是有这样一种多年来做的一个清晰的分析,特别是斯坦利,也就是前以色列银行行长做的分析,这个人长期以来一直在提倡就是把所有的系统性风险放到一个机构来监管的好处,我们在英国决定采纳他的这个思想。我觉得不光是在英国,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当中,当我们碰到了影子银行给我们带来的很大的监管挑战的时候,这就恰恰说明了我们要把银行和影子银行的风险放到一个机构当中来监管,这是最理想的。而且我们也更向强走了一步,我们认为我们现在越来越难在影子银行风险和保险银行风险之间划线了,所以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把所有的金融系统当中的系统腥风醎放在一个实体当中来监管,那就是英格兰银行,我们的央行。

  第三责任的清晰度。

  我一开始就说了,在英国我们在10年当中我们一直是一个三方共管的体系,这个三方共管的体系在有一些方面还是很有效的。比如说在和平时期,这样的一个三方共管的体系是有很多优势的。但是一旦进入危机的话,这样的监管体制是失效的,我们的监管过于支离破碎,在危机爆发之前,有的行为采取了无效,还有一些应该采取的行动没有得到采纳来预防危机的爆发。而且在危机爆发以后,对危机管理的过程当中,这种责任的划分也低效,或者也不适当。非常有争议的是,我们给予了英格兰银行过多的责任,不光有宏观审慎这些工具的使用,来帮助应对危机、资产泡沫以及防止资产泡沫的形成,同时我们还给了英格兰银行一个完整的一套工具,来帮助他们去化解危机,他们以前没有用过这些工具。这样的一种做法引起了一定的争议,这使得英国的银行权力过大。通过在经济、金融和更广泛的政治体制方面,我们认为我们建造了一个合适的这样一种很好的问责机制,让政府可以很好的使用公众的钱和公众的资金,包括议会,这对他们来说都是适宜的。

  我们在英国有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怎么看的呢?在这个领域的经验,我们基本上改革了我们监管的机构,有一些改革我们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包括在中国都研究过这些改革,我不这么认为,王岐山副总理他当时三年以前就到伦敦来支持了我们第一个海外的人民币市场。如果我们当初不是把我们的监管问题很好的建立起来的话,王副总理都不可能充满信心的把人民币的海外市场建立在伦敦。当然我们不认为这是一刀切的做法,所有的国家都适用。但是我们看到中国和其他的国家不断的学到我们金融危机中相对于我们的监管措施有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未来的体系健康非常重要,谢谢大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习近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哀悼王宁
  • 体育全运花游姐妹炮轰被黑 加内特做客新浪
  • 娱乐专访张智霖:自我要求严 吴镇宇是好对手
  • 财经奢侈品专卖店售假:某女明星70万购假包
  • 科技三星发布GALAXY Gear智能手表 专题
  • 博客独家实拍张曙光在美国别墅(组图)
  • 读书新中国成立这天蒋介石在做什么
  • 教育大学生落户京城交易内幕:23.5万全搞定
  • 陈季冰:亚洲金融危机不会重演
  • 王小广:信贷资产证券化是转嫁风险吗
  • 徐小明:小盘股奇迹背后
  • 曹凤岐:中国需要不同层次的银行
  • 齐格:收购诺基亚 微软疯了?
  • 姚树洁:谷开来和梦鸽是失败的母亲
  • 刘杉:房地产狂欢该结束了
  • 叶檀:中学生洋度假何必上纲上线
  • 李迅雷:中国需改变稳增长思维
  • 吕随启:光大内幕交易是否构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