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伊琳
温州区域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与不良率持续两月“双降”。这是持续20个月阴郁市场连续绽现的一缕阳光。至此,不良率的百分点,从4字头回落到3字头,并持续了两个月。温州银监分局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当地银行业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277.68亿元,不良率3.90%。在同期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比去年略增的情况下,温州的这种良性回落十分显眼。
不管是实体经济、投资市场,还是金融机构经营情况,温州都有“反弹”趋势——当地人行系统多名受访官员,都感受到了这一点。
温州自2011年10月发生民间债务危机以来,银行贷款不良率从0.37%骤然升高,并连续20个月向上。来自温州银监分局的数据称,截至2013年3月底,不良率已达4.01%。
今年4月,温州银行业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比3月末减少6.85亿元,不良率比3月末下降0.09个百分点,降至3.92%,是20个月来首次实现双降。
而全国的情况是,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3陆家嘴论坛”上透露,截至今年5月末,商业银行的不良率是1.03%,比去年略有增加。
从统计数据上来看,自2012年第一季度以来,在经历了五个季度的反弹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率首度破1%。2012年一季度到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季度不良率分别为0.94%、0.94%、0.95%、0.95%、0.96%。
实际上,危机发生以来,温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两项“不良”指标,一直处于“高警戒”的状态。
当时的困境是,一头很多银行纷纷抽贷、压贷,另一头各大银行的总行认为温州的金融生态环境逆转、退化,纷纷上收温州分行贷款审批权限。比如,过去分行有5000万元贷款审批权,上收后只给2000万元。
“如果一味抽贷、压贷和权限上收,将导致金融生态环境越来越差,恶性循环。若没有新资金注入或投入不足,贷进来的钱又还不了,这样企业死得更快。”温州市金融办一位官员说。
近期的一次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合会议上,温州银监分局副局长娄振武称,在不良处置上,“建立了处置会商、协调沟通、任务交办和督查通报等系统工作机制,实施资金帮扶、协调帮扶、政策帮扶有力措施。”
比如,对银行的贷款疏引方面,银监系统推动了“顺位抵押”。目前已开展顺位抵押贷款200多笔、金额20亿元左右,有效帮助企业盘活剩余资产。
为了加快不良处置,地方政府还推动建立土地房产信息共享平台,在企业的用电量、税收等上,尽量与金融机构信息对接。
温州银行业协会搭建银法对话平台,加强银行业与法院的沟通联系,按“一企一策”原则加大对风险企业的帮扶,协商困难企业共计127多次,协调处置37家企业的资金链风险,帮助企业融资40余亿元。
温州辖内各银行开展的不良处置方式,基本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法,比如转贷、核销、上划、打包出售、司法处置等措施。
“工作组现在还进驻到各大银行内协调。”一“民间借贷危机协调小组”成员透露,温州的民间借贷危机爆发至今20多个月,市、县两级均成立专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6个工作组依然在运行中。“盘活企业资本,快速流通。”他概括近两年的处置经历说。
另一个比较有效的处置方式是银行、企业、司法联合。各级法院创新金融债权保护工作,建立金融担保物权直接实现机制,仅此今年1-4月化解不良贷款7.06亿元。
但前述情况并不代表温州地区银行的两项不良指标“危情”尽散。包括温州在内的江浙一带依旧是推高各上市银行不良指标的核心区域。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在最近的一次公开会议中披露,今年前5个月,温州银行业化解不良贷款6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