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M2过百万亿不必大惊小怪

2013年05月16日 13:46  中国金融杂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 王国刚

  2013年3月底,中国的M2达到了1036141.16亿元,与2012年GDP总额之比超过1.99,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不足1的水平。一时间,海内外诸多议论纷至沓来。有人强调,中国货币超发将引致通货膨胀、投资过热和经济过热,要求运用政策机制抑制经济增长率的上行;有人强调,货币超发将引起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大量发生,加大经济和金融运行的风险;有人强调,货币超发将引致房地产等资产泡沫的快速膨胀,给经济社会带来严重隐患。似乎一夜之间,M2的上行引发众多问题。笔者认为,中国M2余额的上行是一个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更无需紧张应对;随着经济增长的高位运行,M2余额还将进一步增加。

  M2的统计学意义

  中国的货币统计有三个口径:M0为人民银行发行的现金,M1为M0+企业等机构的活期存款,M2为M1+准货币(准货币由企业等机构的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财政存款及其他存款构成),由此可见,M2-M0的差额为各类存款。以2013年3月底为例,在1036141.16亿元的M2中,M0为55723.6亿元,剩余的980417.56亿元为“各类存款”;其中,“住户存款”为447512.01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为362349.84亿元,“机关团体存款”为138834.64亿元,“财政存款”为25298.91亿元,“其他存款”为24183.09亿元。“存款”所以被统计为货币,既因为这些存款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中位于“负债”一方,又因为理论假定“银行获得的存款均可通过贷款途径放出”。但存款并非货币本身。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当人们将手中货币不用于购物而存入银行时,是增加了购买力从而引致物价上涨还是抑制了物价上涨(同理,这一行为对GDP的增加是起到推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一些人强调,这些存款又将被银行贷放出去,因此,它们对物价、GDP等的影响程度依旧。但如果强调的是这些货币的“贷放”,那么,该关注的指标就不是“存款”而应是“贷款”了,更不用说,以“存款”进入银行的资金并不都以“贷款”流出银行。2013年3月底,“各项存款”为980417.56亿元,“各项贷款”仅为704884.99亿元,二者差额达到275532.7亿元。

  如果仅将M2看作是货币,减少M2的措施就如一些人强调的那样,人民银行应当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货币增量的过快增加。但由于人民银行发行的只是M0部分的货币,紧缩也只能针对这部分展开,对“各项存款”而言,人民银行几乎无能为力。如果要减少“各项存款”以减少M2的余额,将涉及减少谁的存款和怎么减少?假定减少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有三种措施:一是降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使得他们不得不从银行提取存款以满足消费支出需要;二是停止银行吸收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使得居民将消费剩余资金留于手中;三是像塞浦路斯那样收取存款税。这三种措施究竟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在扰乱经济社会秩序,有哪个措施具有可行性?如果要减少企业的存款,也有三种措施可选择:一是减少企业的购销活跃程度,令企业库存增加或停产;二是减少给企业发放的贷款,使企业在资金严重紧缺的状态下运行(这将抑制职工收入的提高);三是暂停企业发股发债,抑制企业融资规模。面对2013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下落为7.7%、工业增加值跌到10%以下的走势,如果企业面的运作资金进一步紧缩,2013年后几个季度的经济运行态势将令人担忧,那么,运用这些措施收紧企业的银根究竟是有何益处?

  M2余额不是通胀的主要成因

  一些人将近些年中国物价上涨归因于M2余额超过了GDP,认为在货币超发条件下,通胀必然发生。这种认识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首先,在中国,M2余额大于GDP是在1995年以后发生的。在此之前,M2余额均小于GDP数额,但中国依然发生过1984~1985年、1988年、1992~1994年三次通货膨胀。因此,M2余额是否大于GDP不是决定通胀的主要成因。其次,本世纪以来,中国发生过2003~2004年、2007~2008年、2010~2011年三次物价上行,其主要成因不在于货币多少,而在于某种或某几种农产品的暂时性供不应求,它们不属于通胀范畴。最后,由于企业并不购买消费品,所以,企业存款余额的多少不具有直接引致通胀的功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在持续增加的条件下,不具有引致通胀的货币条件;只有在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净额减少的条件下(如1984~1985年、1988年等年份),才将引致消费品价格快速上涨。因此,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增加,而是它的突发性减少的成因和去向。

  从图1中可见,在1995年之前,“M2<GDP”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其中,1990年M2为15293.4亿元、GDP为18667.8亿元,GDP大于M2的数额为3374.4亿元;到1995年,M2增加到60750.5亿元、GDP增加到60793.7亿元,GDP大于M2的数额减少到43.2亿元。但在这段时间内,从来就没有人按照“M2=GDP”的思维方式提出过货币发行过少(或“货币缺发”)的问题。从1996年开始,“M2>GDP”的现象才逐步展开,二者的差额从1996年的4918.3亿元快速增加到2012年底的454826.8亿元(2012年底,M2为974148.80亿元,GDP绝对值为519322亿元)。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最直接的成因不在于央行发行货币过多,而在于这一期间内的各类存款快速增加。

  存款快速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快速增加使得消费剩余资金快速增加。从图2中可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净增额突破1000亿元是在1989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算起,共花了40年时间;突破1万亿元是在2002年,从1989年算起,共花了13年时间;突破2万亿元是在2005年,从2002年算起,仅花了3年时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净增额没有经历3万亿元关口,2008年直接迈上了4万亿元大关,从2005年算起,也仅花了3年时间;2012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净增额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近5.6万亿元。2013年第一季度又新增了37230.85亿元。

  高储蓄率是M2高企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GDP中高储蓄率是决定M2高企的根本原因。从图3可见,近十多年来,在中国GDP构成中,储蓄率占比有着快速提高的趋势,到2011年已超过了50%。一些人直接拿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情况与中国对比,这种对比是不恰当的。首先,中国是一个外贸长期顺差国,美国是一个外贸长期逆差国。对中国工商企业而言,外贸顺差获得的资金只能存放于银行中,由此表现为企业存款的增加。对美国企业而言,外贸逆差借入的只能表现为借款增大,因而,企业在银行的存款较少。其次,中国的城乡居民消费在总量上处于资金结余状态。美国的居民消费在总量上属于负债消费范畴,因此,他们在银行的存款较少,居民储蓄率较低。中国城乡居民虽然因按揭贷款等原因,也有负债消费的现象,但这些负债额(2012年底大约在10多万亿元)与储蓄存款余额(2012年底为399551.04亿元)相比,城乡居民消费总体上是一种资金剩余的状态。最后,且不说各州政府的财政状况,就是美国联邦政府也是债台高筑,债务量超过了GDP的100%。但中国政府的债务量仅为GDP的40%左右,远低于警戒线。如果说要将中国的M2直接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数据进行对比(且不说各国的M2含义不尽相同),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格局应与美国相同,即中国也应成为长期的外贸逆差国、居民也应负债消费、政府也应债台高筑?显然,这种情形不是我们所能接受的。

  冷静看待M2趋势和效应

  针对M2过百万亿元的现实,需要在政策面上注意几个问题:第一,以冷静的态度对待M2的走势,不应对此过度紧张。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M2的余额还将继续上升。这对中国经济发展并非不利。为了避免社会各界对“货币超发”的误解以及由此引致的忧患情绪,需要对M2的走势和效应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第二,进一步落实扩大内需的政策,根据消费结构升级的客观趋势,展开经济结构调整,缓解城乡居民在“住、行、学”等方面有效消费供给不足矛盾,加大对医疗保健、教育、住房、道路以及各种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第三,加快资本输出的步伐。中国正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美国经济尚处于金融危机的泥沼之中,欧债危机还在延续,这给我们在全球展开资金的配置提供了绝佳的时机,我们应把握好这一机遇,积极推进资本输出。在资本输出中,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并举,既有利于对冲国际货币战给我们带来的损失,也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资本输出的背景下,国内的一部分储蓄转化为对外投资,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量走势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M2余额也有减少的可能。

  (责任编辑 赵雪芳)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台湾称菲方诚意不足 启动3项制裁
  • 体育亚冠-恒大客场2-1 视频 欧联-切尔西夺冠
  • 娱乐朱莉登《时代》切乳后还将切除卵巢
  • 财经地方政府依赖地产:房企赚1元交税1.02元
  • 科技谷歌大会:地图成最大亮点 图文实录
  • 博客柴静:专访戴假肢去救灾的女教师廖智
  • 读书历史回眸:孤悬海外的琉球怎样陷落
  • 教育高校现雷人招聘广告:女生需酒量一斤
  • 育儿安徽一小学校长性侵9名女童 最小仅6岁
  • 陶冬:安倍经济学在走钢丝
  • 官建益:严处平安证券是市场根本性利好
  • 梅新育:美国禁用中国IT系统纯属无理取闹
  • 水皮:刘铁男毁在谁的手里
  • 袁一泓:楼市或处暴风雨前的宁静
  • 路生:高铁截胡航空公司 让机场成了鸟窝
  • 黄鸣:谁动了你的品类
  • 丁志杰: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意义非凡
  • 李飞:经济深化转型的难言之隐
  • 马宇:取消的133项行政审批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