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付碧莲
Libor(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操纵丑闻已威胁到全球各地银行间同业拆息的定价机制,并从欧美市场辐射至亚太地区,最新的消息显示,新加坡和中国香港金融监管当局已开始自查。
在历经几十年的运作之后,为全球各种金融产品提供参照的Libor、Sibor等正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Libor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Libor已成“烫手山芋”
英国巴克莱银行高达2.9亿英镑的罚单并未令Libor操纵案终结。从丑闻爆发的近一个月以来,牵扯其中的大型跨国银行已经多达近20家。最新的消息是,法国兴业银行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有可能同样涉及操纵Libor和Euribor(欧元区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目前欧洲金融监管部门要求这两家银行提供2006-2009年间的Libor报价信息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员之间的通信邮件等。
而受到Libor操纵案威胁的不仅仅是银行,欧美政府机构同样无法置身事外。上周五,英国央行公布文件称,美国官方并未在2008年金融危机顶峰时期就利率绑定丑闻警告英国官方。英国央行在邮件中进一步阐述了英国央行行长金恩和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之间的对话。无疑这份文件增加了英、美两国的压力,该两国正在就为何没有对那些全球最大的银行所做的潜在非法行为作出回应而接受重重审查。
随着事态愈演愈烈,Libor开始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据悉,各国央行官员及监管机构将在9月举行会谈,商谈对Libor的改革问题,甚或干脆抛弃不用。对此,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微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弃用Libor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当前找不到一种能更准确反映金融市场利率的替代工具。”
“各国央行直接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利率,由于带有一定的宏观调控因素,因此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市场资金的真实状况。”奚君羊进一步分析指出,“而从资本市场的利率层次来看,从低到高分别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最优惠利率、贷款平均利率、商业票据及债券利率等。显然,只有处于最底端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最能反映市场的真实状况,而其他利率各种影响因素更为复杂。”
改革已势在必行
新加坡和中国香港金融监管当局已开始针对Sibor(新加坡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Hibor(香港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制定过程进行深入检查。与此同时,深陷Libor操纵丑闻的多家银行出于自身商誉等因素,开始考虑是否继续参与各地金融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报价。上周,苏格兰皇家银行(RBS)退出了Sibor的报价团,而其他银行也表示有可能退出。
虽然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监管当局均表示,已对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定价机制进行了审查,并未发现任何异常。
然而,无论是监管方还是参与方均已对当前各地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定价机制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因此Libor甚至Sibor、Hibor等定价形成机制的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目前,Libor等价格的形成均由十几家主要大型跨国银行进行报价,因此有市场人士认为,应该扩大参与报价银行的范围。而同时也有市场人士认为,让更多的银行甚至中小银行参与报价,可能导致Libor定价过高甚至导致波幅过大。不过,奚君羊则表示:“更多的银行参与报价可以作为改革的一部分,关键在于选择银行的标准。一方面,标准本身要比较稳定,不会轻易受到银行自身特殊状况的影响而能反映银行的基本状况;另一方面,要根据各家银行情况的变化,对参与报价的成员做出调整。”
另外,由于各家银行提交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报价一般都是估值,而非提供真实的贷款数据,导致银行更容易作弊。因此,让各家参与报价银行提供真实贷款数据以作为Libor等价格形成的参考,市场对于此种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不过,银行方面可能并不愿意提供这样的数据,甚至有可能更愿意退出报价团。
“全球各个主要金融中心的金融产品利率基本都参考该市场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因此Libor甚至是Sibor、Hibor的改革的确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对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并不能因此停滞,相反更有必要性。”奚君羊进而指出,“而改革的关键在于监管机构,无论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还是加强对银行的监管,都需要监管机构积极行动起来。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不单单只是盈利机构,必须要承担社会责任,因此监管机构要对那些国家的重要银行有一套独特的监管标准及方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