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农行潘功胜新加坡密洽淡马锡 光大也提时间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7日 05:55  理财周报

  光大银行冲刺6月A股上市,工行、中行、 建行、交行筹划A+H融资

  理财周报记者 李峻岭/文

  银行的IPO、再融资已经进入加速冲刺阶段。在未来的3-4个月,这种向市场要钱的行动将渐次上演。

  农行高层造访新加坡

  上市价格成焦点

  据农行内部知情人介绍,上周,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潘功胜抵达新加坡。与他同行的是农行总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潘功胜率领他的团队拜访了新加坡当地的主要机构投资者。

  据上述知情人透露,潘功胜在新加坡的行程紧凑,在短暂的时间内与主要的机构投资者洽谈了与未来IPO有关的合作事宜。之后于当周迅速回国。

  潘功胜此次新加坡之行主要是希望为农行在香港首次公开发行(IPO)中引入基石投资者——农行向其进行战略配售。据悉,新加坡当地主权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及新加坡国有投资机构淡马锡控股公司是潘功胜此次洽谈的主要对象。这两个机构在中国已有多项投资。

  基石投资者主要是一些一流的机构投资者、大型企业集团、以及知名富豪或其所属企业。基石投资者的引进实际是对公司基本面和发展前景的肯定,这会给市场带来了很大的信心。相应地,基石投资者需要承诺购买,且上市后锁定3到6个月(比战略投资者的锁定期短)。基石投资者最早由国企在香港市场引入。

  上述农行内部的知情人透露,如果各方面情况进展顺利的话,今年7月中旬农行有望完成A+H上市计划。

  作为“四大行”中最后一家登陆资本市场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农行IPO有望成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范围内最大规模的IPO。

  另据了解,农行及承销团已经向港交所和中国证监会分别递交了H股上市申请表和A股上市申请表。相关受理工作正在加快进行。

  当下市场对农行发行定价广为关注。其能否以2倍PB(市净率,股价/净资产)定价尚存变数。一些分析机构给出的意见是:1.5至1.8倍PB定价才算合理,理由是农行的基本面相对有的已上市大行稍弱一些,特别是三农事业部还没有找到令投资者信服的盈利模式。

  如何达到商业化运营与面向“三农”之间的平衡点,这确实是一个让农行管理层费神的事情。这需要农行在业务经营模式以及资源配置方面做出创新和探索。

  光大银行冲刺

  虽然千呼万唤仍待字闺中,但光大银行的上市已进入冲刺阶段。光大银行最初打算于2008年上市,但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令上市计划搁浅。

  光大银行内部的一位人士称,鉴于目前市场的形势以及光大银行自身的融资规模等,光大银行目前希望在农行上市之前在A股上市。这位人士透露,光大银行上市的时间很可能在今年6月底之前。

  2009年,光大银行的上市准备工作即进入提速阶段。2009年,光大业绩达历史最好水平,并破四年未分红之“冰”,实施了高比例的分配方案。

  上述光大银行内部人士透露,进入2010年后,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就加快了和各投资银行的接触和洽谈。这位被誉为“中国当代狂草第一人”的掌门人“挥毫泼墨”,正待光大银行上市钟声的敲响。

  上市银行再融资“八仙过海”

  工、中、建、交等已上市银行的再融资消息纷至沓来。2009年的贷款发放规模的大幅增加,让各银行的资本金告急——必须补充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以保障资产规模的拓展。

  中行再融资或将选择“A股不超过400亿可转债+H股配售”方式。中行选择A股市场发行可转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可转债在转股前补充附属资本,转股后补充核心资本,更适合中国银行(5.450,0.14,2.64%)目前的资本结构;此外,发行可转债不会立即对中行的ROE(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造成压力。可转债对市场的影响也小于直接股权融资。

  工行在3月25日公布了“发行不超过250亿元可转债+不超过20%H股”的融资方案。目前正待5月18日召开的股东大会审批。

  截至目前,工行H股具体融资方案尚未明确。近日市场传言其A股可转债方案可能生变——改为与建行、交行相似的“A+H配股”模式。但一位消息人士告诉记者,此说法不足为信。5月18日股东大会后,其H股发行是采用增发还是配股将有定论。

  4月29日,建行董事会通过了“A+H”两地同时配股的再融资方案,比例拟为每10股配售不超过0.7股,筹资金额不超过750亿元。

  与建行类似,交行亦将采用“A+H”两地同时配股的再融资方案。据了解,如不出意外,交行再融资将于今年7月完成。市场人士预计,出于对市场稳定的考虑,各行同时融资的现象不会出现。

  解决资本困境的另一出路:

  资产证券化

  银行融资给市场带来的压力一直未能消解。面对大幅增长的信贷资产,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该考虑考虑资产证券化的问题了。

  银行提升资本充足率有两个方向:做大分子(资本)和减小分母(资产)。前者可通过再融资实现,后者则可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

  在蜂拥于“再融资”以补充资本金的同时,商业银行应该有效利用资产证券化的手段让信贷资产流动起来。此举不仅可以实现资本充足率的提升,还可以将防范和化解集中于银行体系的信贷风险。

  正如一位国有商业银行的行长所指出的:在目前的资本市场上,银行不可能无限制地向市场伸手,也不能要求政府部门增加资本金。银行的资产必须具有流动性,银行的贷款应该能够转让和交易。解决这个问题,银行资产证券化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渠道。

  鉴于次贷危机的教训,监管部门已经明确表示,禁止对不良资产进行证券化。但值得思考的是,非不良资产的证券化目前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