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信用档案运行两年 让失信者付出代价(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8日 09:3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案例:2000年12月,大学生梁某办理了一笔1.17万元的国家助学贷款,首次还款日为2003年12月20日。然而,梁某毕业后一直没与银行联系还款。2006年,梁某从报上看到个人“信用档案”已运行,他担心自己的助学贷款逾期记录会影响到今后的住房贷款申请,于是在2006年1月主动到银行一次性还清贷款本息1.25万元。

  记者旁白:现代社会是信用社会,“信用档案”对个人来说好比“经济身份证”。这张“身份证”通过褒奖守信行为、惩戒失信行为,来激励和约束个人重视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有利于提升全社会的诚信水平。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有103万人次主动查询自己的“信用档案”,一些人了解了“信用档案”的作用之后,主动归还了在银行多年的陈欠,信用意识大大提高。

  企业的“融资敲门砖”

  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

  案例:2004年5月,某小型蚕业公司为筹集鲜茧收购资金,向当地信用社申请贷款。信用社不了解企业信息,拒绝了贷款申请,致使该公司错过商机。

  2006年,国际、国内市场蚕茧价格上涨,该公司再次向信用社贷款300万元,并声明已建立“信用档案”。信用社查询“档案”后,发现该公司无负面信用记录,无违法违规记录,加之贷款项目前景良好,于是同意放贷,该公司这回终于抓住了商机。

  记者旁白:中小企业贷款难,除了缺乏有效的抵押物之外,还难在银行不易掌握中小企业的真实状况,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信用档案”恰恰能让银行较为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底,央行已为与银行没有信贷关系的110多万户中小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其中4万多户因此取得了银行授信意向,1.2万多户获得了贷款。

  推动企业履行责任

  案例:2007年2月5日,宁夏某建筑公司到农行申请贷款。农行发现该公司“信用档案”中有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记录,于是拒绝了贷款申请。此事对该公司触动很大,公司决定,在2007年2月15日前如数发还被拖欠的农民工工资。

  案例:安徽省某运漕酒厂向中行申请贷款1000万元,通过“信用档案”,中行了解到该企业2004年扩大生产规模时,没有经过环保部门环评审批,也没有污水处理设施,于是拒绝了贷款申请。

  记者旁白:利用“信用档案”能推动企业更好地履行环保、劳动用工等责任。目前,已有900多家企业拖欠职工和农民工工资的信息、1.5万多户企业的环境违法信息被记入“信用档案”。

  银行的“防风险利器”

  案例:某房地产开发商向广东发展银行某分行上报客户按揭贷款申请10笔,从申请资料上看,这些客户的工作单位各不相同,电话核实也没有发现问题。但该行查询个人“信用档案”后发现,10个客户的工作单位都是该开发商。再次核实表明,这是开发商为了融资而虚报的一批假按揭。

  记者旁白:如今,银行已将查询“信用档案”作为审办信贷业务必不可少的环节。“信用档案”不仅能帮助银行全面了解客户在异地、他行的借款、担保等情况,客观评价客户的还款能力,还能帮助银行核实借款人真实身份,防止恶意骗贷,这些都有利于银行防范信贷风险。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