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商业银行须高度重视期限错配和货币错配潜在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3日 01:27 金融时报

  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记者 杨建莹

  央行在日前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和货币错配问题,两种错配可能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在全球通胀压力上升的情况下,如果市场利率水平或汇率发生变化或出现逆转,金融机构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期限错配和货币错配现象明显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活跃,我国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资产选择行为和投资偏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改变,并进一步引起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短期化、资金运用长期化趋势明显,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的逐步提高和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
人民币升值
预期的存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货币错配的现象逐渐显现。

  从期限结构来看,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短期化、资金运用长期化趋势在2007年上半年表现得尤为突出。

  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储蓄存款向同业存款分流的现象导致资金来源的整体稳定性有所下降。2007年的4、5两月连续出现了储蓄存款净下降,为2000年以来所仅见。上半年储蓄存款增加7972亿元,同比少增5981亿元。与此同时,同业存款大幅增长,上半年增加1.15万亿元,同比多增8490亿元,尤其是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成倍增长。资金运用方面,上半年中长期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54.8%,同比上升7.9个百分点,贷款继续呈长期化趋势。

  商业银行这种“短存长贷”现象,即资产负债期限的错配容易引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从币种结构看,由于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资产负债结构中的货币错配现象逐渐显现,商业银行倾向于积累外汇空头。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国家注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和境外上市等方式补充了外汇资本金,之后又出于汇率风险考虑,通常倾向于将外汇资本金结汇为人民币。

  再者,2007年以来商业银行柜台远期净结汇增长迅速,特别是一年以上的超远期结汇增长突出。商业银行通过即期市场平补远期头寸,通常需要以增加外汇负债的方式获得外汇,并在即期市场卖出,由于境内外汇流动性较紧,银行借入外汇资金的期限普遍较短,与柜台远期结汇的期限明显错配。

  双错配的金融体系难以应对内外部冲击

  无论是货币错配还是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金融体系,在汇率和利率出现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看,很容易得出金融机构会出现大量亏损的结论。

  在宏观层面上,大规模的货币错配对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和产出等方面会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引发货币乃至金融危机。

  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很多学者通过分析这些发生新型危机国家的资产和负债情况,发现在危机爆发前夕和爆发时,这些国家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货币错配现象,认为货币错配可能是引发危机的最直接原因之一。同时认为,货币错配的存在还使新兴经济体在货币政策和汇率制度的选择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央行指出,商业银行基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卖出外汇,从当期来看是理性的选择,规避了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之间币种的不匹配。但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与外汇负债相对应的外汇风险资产却无相应的外汇资本金覆盖,如果未来发生损失,就需要以人民币购汇补偿,对境外股东的分红仍需用外汇支付,从而面临一定的汇率风险。

  与此同时,短存长贷现象主要是与大量的定期存款转活期、流向股市有关。从我国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的方向来看,当前银行存款分流是金融结构性变化的大趋势,是我们期待的结果。但在我国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才刚刚起步,金融机构无法管理利率风险。在全球通胀压力上升的情况下,如果市场利率水平发生变化或出现逆转,金融机构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

  综上所述,我们应高度警惕我国的存贷款期限错配和货币错配问题,注重汇率安排与资本项目改革的协调性以及利率调整的协调性,不断完善金融体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