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价格走势分化考验亚洲央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0日 05:46 金融时报
记者 陶冶 近期,除泰国和印尼外,大多数亚洲央行都表现出了在货币政策上的鹰派倾向。就资产价格上扬而言,实施紧缩政策的必要性并没有得到太多质疑;但是,从总体相对温和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来看,有人担心亚洲各央行或许反应过度了。对此,渣打银行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关家明指出,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内,亚洲资产价格与消费者价格通胀的分化走势将更加明显,这一方面加大了各国央行应对通胀的政策风险,另一方面对于多方努力对抗通胀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资产、商品和服务价格趋势出现分化的背景下,解决通胀已经不仅仅是央行一个机构的责任了。 资产价格全线走高 目前,几乎所有亚洲股市都在上扬。自去年底以来,沪市综指上扬已超过70%,韩国KOSPI指数上扬27%。亚太MSCI指数自2003年3月以来总计上扬了138%,年均增长25%以上。尽管眼下存在加息和美国次贷危机等负面因素,亚洲地区还没有出现明显的股价缓和迹象。资产价格通胀存在于整个亚洲市场,这越来越受到亚洲各国央行的关注。 关家明认为,亚洲目前的资产价格上扬一方面反映出投资者对于亚洲资产的强劲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亚洲资产市场的欠发达水平。首先,股价迅速上扬反映出亚洲股市缺乏深度,或者说高质量证券供应有限;其次,收益高度集中于股票投资,表明亚洲资本市场缺乏广度,或者说缺乏其他有效的诸如债券和衍生品等流动性投资工具。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亚洲各国解决了一些诸如监管漏洞、资本基础薄弱、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薄弱、公司治理不佳等问题,但是在开发新的投资工具与市场方面并没有取得太大进展,特别是在积累和分配投资资金用于长期生产性用途(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还有很大欠缺。不解决这些问题,就很有可能重蹈此前资产市场过热的覆辙,由此造成的损失绝对不会小于消费者价格走高带来的损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亚洲央行关注资产价格过快上扬是非常必要的。 消费者价格保持温和 从理论上讲,消费者信心会伴随资产市场走牛而有所上升;同时,经济快速增长、基本面保持稳健以及流动性充盈也会推升消费者需求。但就整个亚洲而言,目前并没有出现消费者价格进一步走高以及更长期走高的趋势。关家明认为,导致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在于供应面。 在资产市场上,目前亚洲的资产供应,特别是优质资产供应仍然相对有限,价格走高不足为奇。而在商品市场上却是另一番情形。作为新的供应商,中国、印度和越南在全球市场上的出现以及近年来科技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都使得消费类商品供应更加丰富和活跃,价格显著上扬的几率也相对较小。当然,和资产市场一样,高端消费品的供应可能更受技术、品牌和专利方面的限制,在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情况下,此类商品价格可能要比普通商品价格上涨更快,从而导致消费品内部出现进一步价格分化。这表明,存在于资产和商品价格之间的分化趋势在不同商品和服务中也同样存在,这往往会导致官方通胀数据与消费者的实际感受出现偏差。但总的来说,关家明认为,只要不出现严重的供应约束,出现消费类商品价格急剧且普遍上扬的可能性很小。 食品价格亦是“核心” 在整体消费者价格走势温和的同时,近期亚洲地区食品价格却“升势不俗”。正确看待食品价格上扬关系到央行决策的成败。渣打专家指出,与西方不同,亚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农民或者居住在农村,食品在这部分农村人口的支出中占到三分之一甚至更大的比例;与此同时,粮食蔬菜等也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这就使得近期食品价格上扬成为一个相当微妙的社会经济与政治问题。 在一部分农民因为自己种的庄稼能卖上好价钱而欢天喜地的同时,其他人则可能正为种子、饲料、肉类和其他食品价格的上涨而忧心忡忡。另外,由食品价格上扬带来的农民收入增多反过来意味着城市人口负担加重,特别是对于那些以食品和生活必需品为主要支出的城市贫困人口而言更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食品价格上扬要比油价和商品价格上扬对整体价格稳定性的影响更大。换句话说,对于亚洲城市化程度较低而低收入人口较多的国家来说,这里的政策制定者要面临更大的挑战。关家明指出,在这种情况下,过度强调传统的“核心”通胀指数(即去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因素)将有可能忽略亚洲通胀图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亚洲的农村,非核心通胀才是真正的核心通胀”。 对抗通胀需多方协作 毋庸置疑,合理控制通胀是央行的任务,在系统内维持适当的流动性水平也是央行的职责。然而,在资产和商品价格分化将长期持续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如何防止通胀全面上扬或者资产价格巨幅调整已经不仅仅是央行一个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关家明指出,价格走势的分化说明不同市场存在不同的定价机制,这就要求央行与其他政府部门协同努力,特别是与财政部、其他金融监管部门、投资促进部门、税收与计划部门加强合作以提高资源的积累和分配效率。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