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建立工作体系和技术体系应对操作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9日 00:32 金融时报

  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财经热点对话系列之五

  对话嘉宾: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 朱小黄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戴磊

  在我国银行业第一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出台的同时,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这样评价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近年来,由于金融管制放松,业务全球化、金融创新步伐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有增大的趋势。国际银行业和监管当局都日益重视操作风险的管理和监管。”

  事实上,随着股份制改革的深入,一些商业银行已经开始逐步完善操作风险的管理架构,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并指定了专门的部门或岗位负责操作风险管理。这次《指引》的问世,无疑给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解商业银行如何在新形势下增强操作风险管控能力,记者专访了中国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朱小黄。这位上任一年有余的风险管理当家人讲述了他对操作风险的看法,同时阐述了建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措施和经验。

  记者: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操作风险?

  朱小黄: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操作风险管理是一个大课题,要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关于操作风险,有几个观念需要澄清。首先,操作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人群、行为和活动,就一定存在操作风险。我们不是要在所有领域消灭它,而是尽量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所造成的损失。其次,除极少数外部事件原因引发的操作风险外,大部分操作风险都有规律可循,其发生过程类似多米诺骨牌,有前因后果的连锁关系。因此,要查找出其发生规律,通过技术手段切断引发操作风险的关键环节,并通过必要的管理措施加以控制。

  对操作风险的管理,有几点需要强调。

  首先,抓好基础管理和流程设计是解决操作风险的基本方法。通过修补有缺陷的流程、规则,阻断操作风险的其它诱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其次,改正问题比发现问题更有价值。发现问题很容易,但是发现问题的目的和价值在于改正,如果不能改正,所有的发现都等于零。过去我们在各种检查上耗费了大量精力,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现在建设银行非常重视整改问题,将整改提升为一个管理概念,设计了相关流程、反馈机制和考核机制来建立科学的纠偏和纠错的长效机制。

  第三,注重日常的细节管理,仅仅依靠口号式语言制定的风险政策解决不了问题。要关注细节上的风险管理,在制定政策制度时特别加强工作细节的设计。

  第四,要尽可能避免重大危机事件,控制好一般事件。重大危机事件影响范围广,一旦发生后果严重,会影响到银行的经营生存。而危机事件的诱因往往蕴含在日常管理中,平常管理中的疏忽漏洞可能导致危机事件的爆发。至于一般事件,可能会经常发生,要通过查找规律降低这类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将它控制在银行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第五,要注意运用操作风险的缓释技术。操作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保险转移,通过拨备冲销等工具和方法降低其影响程度。

  另外还有一些文化观念。比如适当地增加违规成本;提倡风险事件的暴露和传播,让大家都了解并引以为戒;在鼓励暴露问题方面,考核体系也要做相应调整。

  记者:谈及操作风险,我们往往会和人的因素联系起来。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朱小黄:在谈及操作风险时,由于传统观念的缺陷,我们容易把发生操作风险的原因都归结到人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上,事实上这种说法不够全面。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还是人的因素,包括心理上和生理上。比如人有情绪问题或是发生疾病,都可能导致操作上的失误。职业道德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银行职员必须有一定的道德规范约束。此外,管理疲劳和操作疲劳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比如两个人长时间面对面办公,很容易产生放松心理,认为对方不可能出问题,因而自觉不自觉地简化或放弃某些具体程序和流程。

  第二是流程因素。过去有一个错误观点,认为流程越复杂、相互制约性越强越好。事实上,流程越简单越易于操作,流程越短越便于管理,设计越合理越利于控制。这样才能适应变化,确保效率和风险管理。

  第三是系统因素。一方面,系统的"钢性"控制和防范是管理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但是另一方面,对于系统过多的依赖、信息数据高度集中的同时也给银行带来新的风险管理课题。

  至于外部事件的冲击,在事前无法预见的情况下,如何抵御这类风险,更多地还是依赖于银行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应对机制。

  记者:建行是怎样管理操作风险的?都出台了哪些具体办法?

  朱小黄:首先,在管理体系建设上,经建行董事会审议通过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已经在全行贯彻落实,它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机构和部门在操作风险中的管理职责,特别强调了业务部门、操作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以及纪检、审计部门共同构成的操作风险的"三道防线",突出了业务部门作为"第一道防线"的重要责任,着重强调了各级机构负责人对操作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以及每个岗位、每位员工都是风险的管理者和承担者的风险文化理念。

  其次,针对操作风险管理,我们制定了一套工作体系。案件是操作风险的极端表现形式,案件的背后反射出的是基础管理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为从根本上消除案件发生的土壤,建行制定了详细的《案件防控及整改方案》,得到了银监会的高度赞赏。

  我们建行遵循"基于事实管理"的原则,对全行近三年来发生的案件从11个角度148个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技术分析,查找出了案件风险的集中区域以及案件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问题。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总行22个部门结合部门职责,从事前防范和事后整改两个维度,提出了9大类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例如,为有效解决案件暴露出来的岗位分离与制衡失效问题,我们今年要进行不相容岗位梳理工作,形成手册和制度,并在全行严格执行;为加快流程化银行建设,我们运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启动了业务流程操作手册项目,逐步实施核心流程的梳理、整理和优化。这个方案中的每一项措施不仅有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实施步骤,还明确了具体牵头部门、协办部门和督办部门,同时通过建立整改督办、报告、评价和责任追究四个机制,使方案具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这个方案是今后三年全行案件防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全行上下都要严格按照方案确定的工作内容和时限,逐项贯彻落实到位。

  针对各种可能的突发性事件,建行建立了有效的应急和危机处理机制,制定了详尽的处理预案和报告路线,可以快速应对外部侵害等紧急事件;我们正在实施业务持续性计划,确保核心系统发生问题后不会出现营业中断,并着手进行业务持续性管理的系统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建行下发了《基层机构关键风险点监控检查内容与操作指引》,通过风险经理,对主要业务的关键、高发风险点进行实时监测。第一批公布了13个风险点,关注的都是很基础但很重要的方面,比如柜员的库存现金是否账实相符、对作废重要空白凭证是否加盖作废章并及时上交、网点监控录像是否完整并按规定进行定期抽查、金库双锁的两把钥匙是否由两名管库员分别保管等等。检查人员有详细的操作指引,检查后要填写记录表格,以便全面掌握基层的操作风险管理状况。

  记者:在技术层面上,建行如何保证对操作风险的管理?

  朱小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提出了资本约束要求,提供了风险敏感性从低到高的三种计量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方法。建行的近期目标是实施标准法。目前,建行正在探索标准法的实施路径;此外建行收集了1998年以来的操作风险损失的各种数据,计量各条线各类型操作风险的损失率,为未来开发资本计量模型、实施高级计量法打好数据基础。

  建行正在部分分行试点的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一个实践证明非常有效的基础管理工具。通过这个工具的推广实施将会在全行建立操作风险的主动识别机制和纠正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改进机制,树立各级员工主动管理风险的意识。

  我们正在研究建立关键风险指标(KRI)体系,通过构建覆盖各业务条线和管理层级的指标体系,有效地监测关键风险变化情况,进行风险预警。

  另外,建行充分利用IT在操作风险防范和控制中的"钢性"作用,通过各类系统对业务流程实施预警和动态监控,一旦系统发现可疑、异常情况,马上自动报警,防风险于未然。

  为了集中管理资源,形成检查合力,建行整合了不同部门的检查力量,确保每年在全行范围内组织开展一次"三查一审":"三查"是信贷业务大检查、会计与营运风险大检查和合规综合大检查;"一审"指的是在"三查"之外,由审计部门再对全行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或全面的审计。

  此外,建行正在组织建立整改工作流程,以实现整改工作的常态化、流程化、制度化。其背后需要数据库积累、软件系统开发、数学模型建立等等一整套技术支撑。这一套系统建立起来后,建行将摆脱传统的就事论事、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将操作风险纳入到现代科学管理的轨道上来。

  现在,通过基础管理的日益加强和技术手段的有力支持,我们对完成银监会下达的案件下降20%、损失下降20%的目标充满信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