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银行业缔造黄金十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3日 20:43 华夏时报
上半年净利预增幅度:招行100%、兴业银行90%、民生银行60%、工行50% 本报记者 贺江兵 北京报道 谢国忠:收入结构变化和盈利能力的增强是银行业步入黄金十年的重要标志之一 景学成:10%左右的经济增速为中国银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谭雅玲:我们改革的成绩是值得骄傲的,但问题更值得引起重视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四顺利完成改制、上市,意味着中国本土商业银行正在全面质变,从而为中国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奠定了基础。这使得对目前股市最悲观的经济学家,也能看到中国银行业的“黄金十年”即将到来。 7月11日,自认为是“悲观主义者”的前摩根士丹利亚太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乐观”地表示,中国银行业在未来的10到15年会出现黄金发展时期。同日,前央行研究局副局长、现任中央汇金公司委派建行的董事景学成对本报发表了类似的看法。 从资本市场来看,6月以来,中国A股市场大幅下调,但银行股表现出良好的抗跌性,招商银行等银行股还出现大幅拉升。这表明,中外投资者与上述专家的看法惊人的一致,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迎接中国银行业黄金十年的到来。 “黄金十年”崭露头角 “空头”谢国忠为何一反常态地看多中国银行业?他向本报解释了个中原因。在他看来,未来中国经济会保持稳健发展,作为经济血脉的中国银行业是最大的支持者,也会是最大的受益者。“中国的银行业主要的业务还是存贷款,经济发展了,居民会把大部分储蓄存到银行;由于经济状况良好,银行的坏账也会大幅下降。” 谢国忠对《华夏时报》强调,中国银行业近年来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金融模仿和创新带来了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增加。这也是中国银行业盈利的主要来源之一,盈利能力的增强是中国银行业步入黄金十年的重要标志之一。银监会统计显示,去年中国银行业实现税前利润2409亿元,主要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到17.5%。 银监会最近发布的《2006年年报》中披露,中国银行业整体风险状况实现了“历史性好转”。以2002年底的数据与2006年底的相比,不良贷款由2.28万亿元下降到1.1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由23.6%下降到7.5%;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从6.9%上升到34.3%,其中,已经股改的4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70%以上。巴塞尔协议中,要求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2003年中国只有8家银行达标,2006年底增加到100家;达标银行资产在银行业总资产占比从0.6%上升到77.4%。难怪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自豪地说,“(中国)银行业面貌今非昔比,国内外形象明显改善”。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金融专家谭雅玲的一番话,很好地概括了中国银行业的历史性变革。在她看来,本土商业银行在组织架构、结构模块、资本素质、经营管理以及财务监管等许多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依据市场需求而做的改进较多,而不是以计划经济的模式经营管理银行。 中国银行业最为实质的变化就是股改后的上市公司。目前,在境内外上市的银行有11家,其中包括4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7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进入7月,已有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工商银行发布了上半年业绩预增公告,其中招行净利润同比增长100%以上、兴业银行同比增长90%以上、民生银行同比增长60%以上、工行同比增长50%以上。 关键驱动力 造就中国银行业黄金十年的真正驱动力何在?对此,曾多次参与中国经济和金融重大决策的前央行研究局副局长、汇金派驻建行的董事景学成感触颇深,在景学成看来,造就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成功的因素很多,但是,至关重要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三个: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央政府的注资和中国银行业国际化。 景学成介绍,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每年大约按10%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这为中国银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个简单的原理是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影响经济。另外,中国的经济的发展也为化解银行业不良资产提供了可能:一方面是经济状况良好可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不良贷款;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使中央财政有足够的财力为银行业改革与发展买单。 中国银行业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贡献,由于中国资本市场不发达,直接融资占比较少,9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这也给中国银行业造成很大的历史包袱,这些包袱依靠银行自身根本无法解决。 据另一位央行研究局副局长计算,中国政府为支持银行业改革与发展已经支付了5万亿元,尚不包括即将改制的中国农业银行,农行的改革成本在1万亿左右。 正是由于政府“花钱买机制”才使得包括交行、建行、中行和工行轻装上阵,使得问题银行变成了好银行,受到境内外投资者追捧。通过不良资产剥离、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财务重组、上市,让中国的大银行由较为封闭的银行转变成了公众公司。 在上述4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先后股改上市后,这些银行基本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标准对银行进行了改造,同时采用了新的会计准则,经营理念得以转变,比如以前注重放款转变为注重风险和收益平衡;由原来的部门银行转变成流程银行等。以建行为例,其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委派了50名专家,对建行的基层网点进行改造,并将在2008年底全部转型到位。 未来的挑战 谭雅玲指出,中国银行业依然面临许多问题与矛盾,值得关注与反思。 简言之,中国银行业改革缺失有3点值得思考:首先中国银行业改革模式过于倾斜外部,而忽略自身优势的整合。 她说,中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于注重发达国家的模式,“而从内部看,我们已经有一些股份制银行的发展与改革经历完全可以在内部形成经验借鉴甚至合作,并非一定要脱离国内而一味追求国外的经验、理念或机制,现有的国内股份制模式如果能够在国有大型银行落地就是一种改革”。她认为,银行业改革应该“两条腿走路”,既效仿国际惯例,也要立足本国既有实践。 其次,中国银行业改革过于自我满足,缺少反思。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形式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实效有限。“从银行内部,特别是一些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看,其实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时是效率的退化,这句话有点过重,但是希望提醒有关方面关注。”譬如,原来一个人的工作变为三个人分摊,认为是风险监控的必要,并有利于防范风险,但却加大流程时间乃至效率低下。 谭雅玲认为,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银行业改革需要有长期战略规划,从长期思考和观察,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她认为,人们常说的形似神不似的现象正是我们改革规划的不足,其缺失在于短期因素考虑过多,长期远景欠缺。如人员组合机制,只看到当前短期的知识含量,忽略道德素质的长期考察,进而风险监控规则也难以奏效。特别是我们当前改革中在已经有的一些指标管理中具有强烈的人情世故倾向,而不是以利润或效率行事。 上述状况将直接影响银行的经营管理。“我们改革的成绩是值得骄傲的,但我们的问题更值得引起重视。”只有面对问题和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迎来中国银行业的黄金十年。谭雅玲表示:“相信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