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重视弱势金融体系发展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 10:41 金时网·金融时报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兼上海总部主任 项俊波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这些问题和矛盾虽然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改革和发展的途径加以解决。但是,如果我们不增强紧迫感,认真解决好这些问题和矛盾,就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人民群众就得不到实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就不能顺利推向前进。正因为如此,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既十分迫切,又十分重要,更十分艰巨。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20多年的持续平稳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是,经济发展失衡积累的矛盾仍然存在,并已成为国民经济继续平稳快速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八五”计划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思想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区域的均衡协调发展,制定了包括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多项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方针,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以及功能定位差异的客观存在,使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仍然是我们需要长期面对的艰巨任务。

  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党和国家无论从指导方针,还是政策措施上,都将“三农”问题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看待。但是,发展中大国在工业化中期、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出现城乡发展失衡、城乡差距拉大现象,是一个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城乡发展失衡,首先表现在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1985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86∶1,2005年这一比值达到3.22∶1。其次,表现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高度失衡。这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尤其突出。

  三是产业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曾经历过两个快速增长期。一个是20世纪80年代前期到中期,另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此后,农业开始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农业的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工业。1981年至198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1%,处于黄金增长期;1990年至1996年,年均增长4.1%,可称为持续增长期;1997年至2003年,年均增长仅为2.9%,陷入缓慢增长期。

  区域、城乡、产业发展差距的拉大,也导致了社会弱势群体在不断扩大。按照世界银行推行的每人每天1美元的贫困线标准,2002年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已达到8500万。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到2004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610万。近年来,弱势群体中又增加了因城市化和工业化征地而形成的失地农民,目前大约是4000万人。他们中相当多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就业和生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还有,城镇中的农村流动人口,目前大约1.5亿人左右,这部分人群就业不稳定,收入水平低,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保障,有些还受到不同程度的不公平对待。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改变,将导致全社会良性互动、共同构建

和谐社会的格局难以形成,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的目标难以实现。

  二、金融在促进经济均衡协调发展中应发挥积极作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掌握着巨大的资源,在支持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金融活动日益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金融在调节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越来越密切。因此,金融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不但要有所作为,而且更应大有作为。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逐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金融体系。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金融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方面已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成就。但是总体而言,我国金融业仍处于学习、引进、消化、吸收的初级阶段,金融领域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金融业整体上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金融业发展仍表现出诸多不适应之处,尤其是对弱势产业、落后地区以及弱势群体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不足。以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为例。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农村金融改革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农村金融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是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种类少,网点覆盖率低。据调查,我国每个乡镇仅有2.13个金融网点,每50多个行政村仅有1个金融网点。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相对落后,资产质量普遍较差,服务水平低,农民贷款难的反映依然十分强烈。三是农村资金外流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没有全部用于农村。四是农村贷款风险补偿、分担和转移机制不完善。与此同时,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建设中,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区域性的金融机构还没有成为地区特色发展道路的重要金融支持力量。在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上,金融服务也较为欠缺。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