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附录(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 11:09 金时网·金融时报

  二、人民币汇率有贬有升,弹性逐步增强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明显增强。2006年7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为1美元兑7.9732元人民币、1欧元兑10.1699元人民币、100日元兑6.9477元人民币。汇改以来至2006年7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3.8%,对欧元累计贬值1.5%,对日元累计升值5.2%。其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为7.9732元,最低为8.1128元,受贸易顺差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波动等因素影响,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次突破8元。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充分体现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特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日均波幅由2005年汇改以后的0.02%提高到2006年以来的0.04%,单日最大波幅为0.21%,超过人民币汇率最大日波动区间(千分之三)的2/3。同时,人民币汇率反映了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的规律,汇改以来人民币与欧元、日元、韩元、新加坡元、英镑等货币汇率变动的同向率平均为73%。

  三、外汇市场体系初步建成,市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外汇市场建设是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基础:有广度和深度的外汇市场是形成合理、均衡汇率水平的前提,健全高效的外汇市场是传递汇率信号、优化外汇资源配置的基础,产品丰富的外汇市场为微观主体提供避险工具,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的保障。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则是推动外汇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汇改将市场供求关系引入汇率形成过程,直接推动外汇市场发展,同时汇改发挥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优势,根据汇改的节奏与方案设计,统筹外汇市场发展与外汇管理的有序放松,确保了外汇市场建设的稳步推进。

  一年来,我国初步构建了由柜台零售市场和银行间批发市场组成、多种交易方式并存、覆盖即期、远期和掉期等各类基础外汇产品的外汇市场体系:一是形成以场外市场为主导,询价、撮合交易方式并存,价格联动、分层有序的即期外汇市场体系。2006年6月,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量与汇改前相比增长显著,询价市场成交量占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成交量的比例超过97%。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基准,场外市场人民币汇率随市场供求变化在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附近上下波动,撮合市场汇率与场外市场保持密切联动。二是银行柜台金融产品不断丰富,远期结售汇业务范围扩大,交易期限增加,人民币远期、掉期交易和利率互换试点相继推出,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更为全面、灵活的风险管理机制。三是银行间远期、掉期市场成员不断增加,交易日趋活跃。2006年6月末,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成员数已增加到62家,比2005年8月份人民币远期市场开办时增加48家,月交易量增长了100多倍;银行间人民币掉期市场成员数增加到56家,比2006年4月份人民币掉期市场开办时增加2家,月交易量则增长了10倍左右。

  同时,外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2006年4月5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达成协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可为我国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交易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不涉及人民币的汇率和利率产品提供技术平台和清算服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