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行业动态 > 正文
 

企业走出去倒逼银行出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 22:57 《财经时报》

  今后中资银行海外机构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于“中国”,这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讲好中国故事”将是中国银行业走出去成功与否的关键

  □ 见习记者 贺江兵

  对于没有太多海外投资和运营经验的中国银行业而言,如何才能成功地在海外市场有
所建树?如何完成其既定的海外拓展规划?

  随着交行、建行在香港正式挂牌交易,以及其他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奔赴海外资本市场计划的铺开,上述问题将成为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怎样应对?在中国金融业的谋士们看来,中资银行的核心优势将在于如何更好的运用“中国”二字,这是中资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更是中资银行海外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

  机遇

  尽管中国银行业的海外投资历史可追溯至1917年,当时,中国银行在海外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海外分支机构。但迄今为止,中国银行业的海外投资依然还处于初期阶段。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浪潮为中国银行业走出去提供了良机。按黄金老的话说,“中国的对外投资倒逼中国银行业走出去”。

  黄金老是就职于中国银行的一位经济学博士,被业界誉为青年金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披露,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韩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外投资规模,目的地多达 167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型国有企业及民营大企业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主力军,投资领域由以贸易和餐饮为主逐步拓宽到资源开发、境外加工贸易、电信、计算机等行业。

  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5.3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投资净额为55亿美元,同比猛增93%;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448亿美元。考虑到相当多的企业逃避对外投资审批登记管理制度,中国的实际对外直接投资远大于此数。

  未来,资源约束、反倾销、

人民币汇率升值、国内价格竞争以及国家政策因素,都将进一步促使中国企业加速实施“走出去”战略。200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成功参加的全球并购交易价值达165亿美元。

  “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为国有银行境外发展带来了丰厚的金融服务机会。由于中国这些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保持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境外发展依然希望能得到国有商业银行支持;而为大中型企业在海外融资也符合国有商业银行的海外战略。

  四条锦囊妙计

  在黄金老看来,“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银行业“走出去”成功的关键。海外分支机构最大的优势在“中国”,这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

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巨大的市场,吸引着全球的投资者。国有银行可利用国内广泛的机构网络、雄厚的外汇资金实力和庞大的客户基础,同时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黄金老对此有四条锦囊妙计。

  一是抓住中国走向国际市场的大型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在境外发展初期由于缺乏资信记录,往往难于获得当地银行的支持;二是抓住海外行当地与中国有投资和贸易往来的公司;三是要抓住中国政府驻外机构、使领馆、

留学生、旅游者的业务。其中,包括吸收存款、办理汇款、提供信用卡服务等;四是可依托总行和海外行调研力量以及国有银行对中国政策、法规、投资环境、产业状况和市场深入了解的优势,向有意来华投资、贸易的客户提供咨询服务。

  同时,中国银行业要发挥海内外联动优势,建立由总行牵头、国内行、海外机构共同参加的统一营销体制,形成国有银行全球一体化的业务运作模式。

  在全球统一授信体制下,总行应该对海内外统一授信客户核定总的授信额度,并根据其跨国经营的需要,在统一分配额度下,海内外行按总行的统一安排实施授信,从而为跨国公司客户提供全球一体化的金融服务。

  借资本运作扩展

  中国银行业今后应更多的引入资本化运作方式扩展海外机构。

  此前,国有银行在拓展国际市场和延伸海外经营空间时,一直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设立海外机构。

  这种方式有好处。如操作上、报批方面相对简单易行,总行对其管理比较便利,也不存在不同文化的磨合以及因对目标公司不够了解而带来的风险。

  但单纯依赖自建机构,通过自然的增长来发展海外机构有明显的局限性,比如难以深入了解和融入当地市场等。

  更大弊端在于自建海外机构,国内行的管理体制及管理文化自然会全盘移植,这可能极大的制约着海外机构的生机。

  相比之下,通过收购方式能够利用被收购机构固有的经营网点和分销渠道,获得稳定的客户群和业务基础,并在较短时间内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这种模式,对提高中资银行在海外的本土化方面非常有效。收购当地机构更可缓解国内管理体制及文化移植易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