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研究报告》显示:上海、宁波最优,东三省城市靠后
本报记者 俞燕 发自北京
根据《第一财经日报》从有关渠道拿到的一份报告显示,过去几年中,最差地区和最好地区的不良资产率竟相差10倍以上。
日前在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召开的“金融论坛”上,“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课题组组长李扬公布了这份《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研究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指出,金融风险作为各类风险的集中表现,成为多数人关注的焦点之一。过去几年中,在同样的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以信贷资产质量来衡量的金融风险,最差地区和最好地区的不良资产率竟相差10倍以上。
而在城市金融生态质量排名中,上海、宁波、温州、台州和杭州等排名居前,其中宁波首季的不良贷款率仅为3%,北京约位居第七、八位,而东三省的城市则排名靠后。如按经济圈来分,长三角排名靠前,而珠三角排名居后。
正是出于对地区差异如此之大的不解,在央行三司两局(金融市场司、货币政策司、调查统计司、金融稳定局、金融研究局)以及财政部、国税总局等部委的协助下,中国社科院牵头对“金融生态”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以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任组长的课题组,经过一年时间的调查,最终形成了上述《报告》。
研究发现,财政缺口越大的省市,其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越高,二者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在某种程度上,银行不良贷款率已成为地方政府介入和左右金融活动的重要替代指标。
调查组发现,由金融生态环境因素引起的不良资产,在2003年的占比达73%,2004年的比例则为77%。
2003年时,央行曾对2001~2002年我国不良资产形成的历史原因调查时发现,由银行体系之外的因素造成的不良资产,占全部不良贷款的80%,其中,由计划与行政干预而造成的不良资产占30%,地方干预形成的约10%,银行内部管理原因形成的则占20%。该调查首次用数据定量分析了我国不良资产和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为解决不良资产问题以及在更广领域中解决金融风险问题提供了一条可以依凭的线索。
《报告》的研究结果,和央行的那次调查基本一致。
《报告》由此认为,我国各地区之间的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是造成金融资产质量地区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九大类对城市金融生态环境影响力的构成要素中,城市法治环境、地区经济基础、地方金融发展、金融部门独立性和诚信文化等五项,是影响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最重要因素,贡献弹性合计达75%,其中,法治环境的贡献弹性最大,达0.1949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