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行业动态 > 正文
 

银行收缩对制造业放贷 面对利润与坏帐左右为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5日 16:01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王延春 蓝姝 北京报道

  手机过剩,纺织品过剩,鞋过剩,汽车过剩……一连串产能过剩的“警报”让银行放贷变得更为谨慎。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高坚16日表示,他们将尽量减少对制造业的贷款,而把资金
投向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和经济增长的瓶颈行业。

  这对中国制造业来说是一个坏消息,尤其是一般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制造业本来就面临着两面夹击:上游原材料涨价强劲,下游价格萎靡不振。“手头越来越紧了,我们四处向亲戚朋友借钱,借不到恐怕就要停产了。”河北一家小针织厂的经销人员对记者说。

  收缩战线

  从几家公布了年报的国有商业银行看,早在2004年投向制造业的贷款就已出现“收缩战线”的迹象。

  中国工商银行年报显示,2003年制造业贷款余额占比35.69%,到了2004年就下降到31.96%;建设银行从2003年的20.8%降为2004年的18.0%。一些股份制银行也体现出了相同的趋势。

  “当前我国企业产能过剩,部分行业经济效益出现明显滑波,企业亏损面扩大。银行信用风险加速暴露。”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的说法反映了银行的担心。

  记者了解到,银行已经对部分产能过剩的制造业预警,为了防范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开始不同程度地收缩贷款。一些银行调整了《贷款行业结构季度报表》。

  “比如普通钢材,电线电缆等技术含量低的门类。再比如30万吨、40万吨的小钢厂、水泥厂,我们就离的远远的。”中国银行规划处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民生银行人士称,根据行业动向,已调整了对于制造业的信贷授信政策,对钢铁、机械等制造业授信额度有所收缩。同时,民生加强了对客户的筛选与调查。

  一些专家预测,2005年是制造业产能扩张的拐点。今年,制造业盈利能力下降的趋势日渐明显,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前8个月同比下滑35.4%;而商务部公布的数据则显示,今年前5个月,39个工业行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大增19%。

  标准普尔信用评级早在去年12月11日就曾警告说,对中国企业信用质量最大的威胁,仍然是来自制造行业的生产能力的过剩。

  标准普尔董事总经理顾国麟说:“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而得不到适当的控制,企业的利润将会受损,进而导致银行出现新一轮的不良贷款。”

  7月中旬,银监会官员也提出警示,由于国内外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企业库存大量增加,效益普遍下滑,资金日趋紧张,因此银行业应当注意防范新出现的风险。

  两难处境

  其实,银行面临着两难抉择。

  目前中资银行的利润九成仍来源于存款和贷款的利差,但人民币贷存比由2004年底的73.65%下降至2005年6月底的69.18%。

  “控制信贷对于银行来说是一本难念的经。不贷,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已高达8.73万亿,意味着银行借老百姓的钱不生钱,贷款指标还完不成;贷,怎么保证放出去的贷款不至于变成新的不良贷款?”工商银行管理信息处的范国英告诉记者。

  从表面上看,2005年6月末,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759.4亿元,比年初减少5550.7亿元,但如果扣除工商银行财务重组所剥离的7050亿元不良资产,实际上今年上半年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至少上升了1500亿元。

  这使得银行在放贷方面更为谨慎。银行面临现实问题是:3-5年内,甚至明年,中国会否出现第一次全面的生产过剩危机?是否需要现在就未雨绸缪?

  “银行的压力非常大,现在一笔坏账一直要追到每个人头上。因此,信贷员宁愿少贷也不愿冒险。”工商银行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通货紧缩?

  “像宝钢、上汽这样的大企业,银行要在人家门口排队等着送贷款。”范国英说,而这些企业往往轻易打通短期融资、融券等直接融资的渠道,银行赢利的路越来越窄。

  有迹象表明,银行对大项目、大城市、大企业贷款增加,而对中小企业压缩;对有政府背景的,有垄断色彩的行业贷款放松但对一般的制造业和竞争性激烈的行业压缩。

  今年5月末,亿元以上授信或贷款的大客户为1.6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80户,大客户授信额度10.6万亿元,贷款余额7.2万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加3290亿元和3937亿元。

  正是因为如此,7月28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鼓励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

  乐观的专家认为,银行收缩对制造业的贷款,也许会导致制造业提前做出调整。淘汰落后,技术改造,并实现产业升级。

  但是一些专家则担心,资金紧缺反而加快过剩的到来。“对制造业不能‘踩急刹车’,这样的话,大量坏账就会出现。”

  近日,南京统计局公布的一份对部分制造业企业的调研显示,部分企业由于资金紧缺出现停工待料的现象。一些企业由于受贷款资金约束,企业的科技创新也严重受阻。

  “企业为了生存,低价出售,停产停工,职工收入下降,更加剧了需求下降,通货紧缩将来临。银行也许是推波助澜。”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说。

  显然,目前产业结构正处于集中调整期,也许银行直面的不是一个过剩的问题,而是如何适应这种产业的变化,并掌握如何在“过剩”中发现优质客户的艺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4,4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