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行重审万亿风险资产 贷款审批权上收到总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 01:39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吴雨珊

  北京报道

  重审万亿资产

  9月12日,如同四个月来的每个早晨一样,中国银行风险管理部统一授信管理团队主管高健走进中国银行大厦B2层开始一天的工作。在这个简易的大办公室里,他和来自全国各地的30名同事一起,从事着一项重要的工作——对全辖近万亿元风险资产进行重新审阅。

  是次审阅囊括全行80%的风险资产及与其对应20%的大客户,涉及金额近一万亿元。“对资产进行风险分类是经常性的,但由于股份制改革的需要,必须全部重新审阅、认定一次,所以这次我们进行集中审阅。”中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陈四清说,“预计月底就会完成。”

  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必须通过全行风险分类专业资格考试。在4月22日总行统一组织的那次考试中,本已经过严格资格审查的202名人员中,只有132人通过,而9月11日刚刚公布的第二批考试成绩榜单上,400人中有160人被淘汰了。

  中行内部的员工很清楚,这项工作同时蕴涵着三项重要的改革内容——风险分类管理的集中化、分类认定人员的专业化、风险分类标准的有效量化。

  中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介绍,中行对风险分类管理模式进行了大调整,即把风险分类认定权限全部上收至总行和一级分行风险管理部门,原则上不再对二级及以下分支机构转授权。权限的上收,旨在客观执行分类标准,提高分类的准确度,也使得相应的拨备和利润核算更为准确。

  由此一来,从5月开始的风险分类集中审阅便以焕然一新的方式进行:全行80%的资产和约8000户贷款客户由总行进行集中审阅,而另外20%的资产和2万多户贷款客户由一级分行以同样方式进行审阅。总行风险管理部具体负责此事的是统一授信管理团队,这个团队不足10人,要应付这样大规模的工作量自然显得人手不足。于是,他们从全辖通过资格考试的人员中抽调了数十名。

  四个月来,团队里的每个成员每天需要审阅三到四个客户。他们在B2层临时安排的办公室里,通过中行自行开发的电子模块进行专业审核,专业审核层面的工作完全实现无纸化。

  “一个模块的文件夹非常复杂,包括一百多条客户资信和债项风险等方面的信息,涵盖了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的资料。”高健说,审核人员的专业意见以简单明了的表格记录下来,再交由团队主管、总经理、行长分别进行审批。

  审阅的基础是全国各地分支机构在一个固定的网络站点上存放的客户五级分类信息,包括财务数据、尽职调查报告、风险评审报告,以及所有授信审批人的意见等。

  审阅的结果还要与中行的财务顾问——普华永道的

审计结果进行印证,如果差异不大,则表明过去的分类比较真实。这差异不单单体现资产分类的准确性,更影响到银行整个的资产质量、成本与利润等关键数据的真实性。让陈四清感到欣慰的是,尽管过去一直由各分支机构各自去分类,但严格审查的结论是,“原来的资产资料总体看来还是比较真实的,个别的有差异,但差异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小”。

  贷款审批权上收到总行

  比风险分类管理的集中化更早进行的,是授信权力的上收和集中。2003年,中行即开始将二级分行和县支行的贷款审批权上收到一级分行和总行,二级分行和县支行实际上早已不具备贷款审批权。而授信审批权的集中化运动仍在继续升级。

  第四季度,中行将通过“逻辑集中”把所有对公业务的贷款审批权全部上收到总行。所谓“逻辑集中”,也就是通过管理审批的人来管理审批权的运用——总行对分行拥有贷款审批权的人员进行垂直管理,包括资格认定、任命和管理,使其只对总行负责。“年底试点会扩大到全国范围。”陈四清说。

  在一定程度上,这意味着对一级分行贷款审批权的上收,把总行变成了贷款审批的决策中心。

  业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类似做法一直存有争议,担心一笔贷款经过层层审批的远程旅行,耗时太长,会严重损害其市场竞争力。陈四清亦承认,贷款审批权的集中化会带来效率问题,所以他们同时也在尽力简化授信项目的程序,归集为一次尽职调查和一次集中评审,来提高审批效率。

  除了要承受效率压力,中行仍然坚持审批权高度集中的理由是,可以统一授信标准、加强授信的专业化,同时避免分支机构的短期行为。毕竟,各个地方的分支行不能根据地方经济的特点来审批贷款,而审批权过于分散不利于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专业化操作,对控制贷款审批走极端缺乏效力:要么是什么都批,最后形成坏账;要么是什么都不批,丧失市场机会。

  同时,每一个中行分支行的行长都承受着同样的压力——利润,当所有考核目标都和利润直接挂钩时,难免会激发出一些短期行为:加快发放贷款,增加利息收入,同时借新还旧掩盖贷款的风险,减少风险拨备,以此增加利润。在审批权力被上收或者说被“逻辑集中”到总行直接管理的贷款审批人员手中后,类似的短期行为就不再有生存的土壤。

  陈四清认为,县支行和二级分行已被定位于营销单位,这一角色决定了它最重要的不在于有没有贷款审批权,而是他掌握的客户里究竟有多少客户应当给予授信支持。

  “一家县支行应该有一套信贷资源,就是说他要清楚客户中哪些报上去是可以批或者不能批的,能批的抓紧报资料,不能批的根本不要报。”陈四清说,根据新的方案,一笔从县支行发起的贷款申请可以由二级分行转报和初步审查,如果超出了一定额度,则由一级分行上报总行审批。

  折现法计量减值拨备

  9月初,财政部发布《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要求上市银行及拟上市银行改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减值损失。

  从去年开始,国内商业银行普遍使用五级分类法计提减值损失,使用国际通用的折现法的银行寥寥可数。不少人担心,采用后者可能使银行的拨备缺口更为突出。陈四清透露,作为一家拟上市银行,中行在使用五级分类的同时,已经开始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要求,实行贴现现金流的减值拨备。

  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来自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C)公布的《国际会计准则39号》(简称IAS39)的实施指导原则。通俗地讲,就是一笔贷款究竟值多少钱,它是银行依据对贷款企业、市场环境等未来变化因素,以及目前收回贷款本息的情况,对贷款的未来现金流进行折现,从而判断一笔贷款本息收回的可能性。如果企业效益不好,或者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企业的现金流受到影响,相应的银行贷款就会受到影响,所匡算出的贷款价值就会“缩水”,减值拨备就需要增加。

  “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跟贷款五级分类可以并行,但是两个概念。”陈解释,五级分类是对贷款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一种描述,然后根据贷款的级别来确定拨备。他举例说,一笔一个亿的贷款,在账上可能表现为一个亿,但根据未来现金流量的测算,它的折现现金流只有9000万元,那么就需要拨备1000万元。如果按照五级分类,这笔贷款可能只是关注类,只需按照2%的比例提取拨备;但根据折现现金流方法则需提取更多拨备。

  相比而言,折现法比五级分类更为准确。因此,陈四清把两者的关系定义为“相互印证”,即按照折现法的计算结果来调整五级分类的结果。以前述1亿元的贷款为例,如果折现法计算出来的拨备高于五级分类的拨备要求,那么就需要重新评估五级分类的准确性,使拨备更为准确。

  采用折现法只是中行完成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即“IFRS”)接轨的其中一步。9月12日,王兆文披露,中行已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完成2002-2004年财务报告的转换工作。

  根据IFRS的要求,中行按照公允价值或摊余成本确认和计量了各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包括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同时披露了大量金融风险管理信息,从信用风险、

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公允价值、行业、地区等多个维度反映了中行集团所承担的风险,以及管理层针对各类风险的管理和控制策略。按照审计后的财务报告,中行集团2004年12月31日的所有者权益为人民币2007.55亿元(不含少数股东权益271.52亿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中行相关网页共约2,43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