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外两家重量级的财经媒体发布了一个使外资银行兴奋的传闻:中国银监会可能会考虑把外资行入股中资行的比例限制放宽。即使该传闻仍未得到官方证实却已经在中国银行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不少猜想。
采访:冯觅
意外消息
8月16日在英国《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上同时出现了一条使人惊讶的消息:中国银监会消息人士说我国可能正考虑允许外国投资者在中国金融机构中持有更大比例的股份。对有计划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的外资银行而言这绝对是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因此,即使这一消息仍未获得银监会官方确认,已经引起了金融界人士的高度注意。
现在中国政府仍然对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实行严格的控制。外资行要成为中资行的合作伙伴至少要经过两道关卡。首先,所有收购都必须经过银监会、央行甚至地方政府的审批。实际上,这道槛无论政府是否真的最终放开外资银行入股中资行比例都是不会省去的。也就是说即使放宽也是有限制的放宽。
其次,在股份比例量化的限制上,外资行则面对着一个“19.9%问题”。根据中国银监会的规定,单一外国投资者在中国一家银行中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0%;在有一个以上外国投资者入股的情况下,外资行在中国一家银行中的总持股比例可达25%。一旦外资在中国一家未上市银行中的持股总比例超过25%,那么这家银行就被视为是外资银行,在经营人民币存贷款业务方面就会受到限制。一个典型例子就是7月刚落户上海的平安银行。由于汇丰银行在该行参股27%,平安银行就成为了我国内地唯一一家非中资合资银行。如此一来,外资行入股的效果就被大打折扣。
本次所谓对外资行调高入股比例的真正意义就在对第二道关卡的放松。一旦允许入股的上限被提高,外资行就无需面对经营控制权和业务自由度间的艰难抉择了。最可能成为第一个试点的是正密锣紧鼓进行资产重组的广东发展银行。《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消息称政府可能把该行25%~50%的股份出售给外资银行。但这些言之凿凿的传闻是否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妨以传闻漩涡中的主角——广发行为对象分析一下。
广发试水
广发行的资产重组早已开始进行。尽管广发行在信用卡业务上有突出表现,但作为国有银行的他们承受了广东政府的不少非商业行为的后果。上世纪90年代,广东发展银行一度濒临破产。此后该行就一直在进行重组。要解决广发行的发展问题症结还是要真正实现市场化经营,引入外资银行作为合作方是市场上一早就盛传的消息。
广发行虽只属中型银行,但它在各一二级城市共26个分行和全国银行营业牌照对患了“网点饥渴症”的外资行来说是致命吸引。所以,尽管背负的烂账一大堆,广发行仍然是“皇帝女不愁嫁”。在平安银行提出收购案后,新加坡星展银行(DBS)和荷兰银行(ANB Amro)也加入了战局。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广发行和广东政府如何挑选一个最合意的“女婿”,而这些洋“女婿”又如何才能在股份比例和经营主控权上获得更多主动性。就在这个时候外电传出了银监会可能考虑放松外资行入股比例的消息,这不能不让人有某种联想。于是,广发行就成了这桩金融“绯闻”的主角。
在记者致电广发行和平安集团求证以上传闻和并购进程时,两家金融机构的发言人都表示在当前的敏感时刻没有任何消息可以透露。依此判断,广发行的资产重组仍在进行中,但还没有任何方案被确定下来。看来参与并购的各外资行是人人有机会个个没把握了。根据消息人士透露广发银行可能在今年年底确定合资对象。这个让众多金融机构费煞思量的并购谜局很快就会揭晓。
开门猜想
受到放松外资行入股比例传闻震动的绝对不仅仅是广发行并购案里的几家银行。实际上,众多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行也纷纷关注本消息,各自有各自的“开门”猜想。虽然放松外资行入股比例的措施还没有正式推行,但我们也不妨抽丝剥茧探究一下各方对本传闻的反应和心态。
猜想之一:大门提早为君开?
实际上,随着2006年银行业开放限期的来临,中国最终还是要把外资行入股中资行的比例放开的。但为何在今天就传出了放松入股比例的传言?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也许与政府有意激发外资行更积极入股中资行,尤其是中小型国有银行有关。根据政府积极推动国有四大行的股份制改革进程判断,股份制被认为是提高我国国有银行经营效率的灵药。如果能吸引外资行对中小型银行入股注资,不但能提高我国众多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还能不花政府一分一毫提高这些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早日达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标准,增大他们上市的可能性。当然这一切的实现有赖于外资行的入股热情和合资后是否能顺畅合作。
猜想之二:股权比例是症结?
对外资行而言营业网点是在华发展的基点,对网点的渴求几乎到了不计代价的程度。本来与本土银行合资是个妙方,外资行也愿出这个价。
但财大气粗的外资行却被20%的入股限制弄得“英雄气短”,左右为难。过低的股份比例无法保障外资行合资后的话语权,也就无法把自己既定的市场经营策略真正地施展。德意志银行CEO Ackermann先生在今年6月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就说,“德意志银行不愿意仅仅为获得上市业务或其它而斥资十亿美元购买投资于一家大型中国银行低比例的,近乎象征式的股份。”但是他也明白“一个国际性的金融企业,若不能在中国市场找到立足点,那么在以后的5年、10年里你都会十分遗憾”。这可说是代表了外资银行当前的尴尬心态。因此许多国际银行巨头在入股中资行的问题上并不积极。本次政府可能放宽入股比例的传闻可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记者向各家主要外资行询问他们对本传闻的看法时,他们一致表示虽然目前没有确实的新并购行动,但对政府是否最终放宽入股比例都表示高度关注和支持。
尽管各外资行都为政府可能放宽入股比例的消息而兴奋,但一切仍有待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局的正式确认。对中国金融业经营和监管环境有经验的外资行都清楚和具有国有背景的中资金融机构合作必然要经过长期的磨合。具有耐心和韧性的外资行反而最能获得监管部门和国有金融机构的信任。荷兰银行(ABN Amro)分析师伊恩·斯米利(Ian Smillie)的话对准备在中国内地大展拳脚的外资行极有启示作用:“你只需看看汇丰银行和美国银行,就明白在中国投资并非是单单一次交易。”
金融掠影
人民币升值影响温和
世界银行8月中旬发布的中国经济季度报告指出,增加汇率弹性之后的初期体验对中国来说是积极和温和的。
报告称,7月22日,即汇率调整的第二天,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从7.80暂时地调整为7.70,然后又恢复到7.78。这说明2%的升值已经降低了对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
在此后的几周里,首先汇率自身继续升值,然后又下滑至8.109。中国政府在证明了汇率确实存在双向风险的同时,似乎已经稳定了对进一步升值的预期。
在谈到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对经济和分配的影响时,报告说,更强势的人民币减少了中国公司的出口吸引力,同时降低了进口成本。
这样会降低出口增长和提高进口增长。然而这种“支出转换”的效果在中国却相对温和,使升值对于对外经常账户的影响很有限。理由是,尽管国内供应链在迅速扩展,但出口中的进口成分仍然很高。
美国投资者
海外投资额创新高
据美国财政部8月中旬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投资者正以10年来最快的速度向美国以外的地区分散投资。
在截至今年6月份的12个月中,美国投资者购买了1460亿美元的海外债券和股票,是1994年以来的最高数字。
美国投资者加速向海外市场分散投资的趋势首先与美元在过去几年一路走低有关。过去两年中,美元一直处于熊市。这使得海外投资收益转换成美元能获得可观的增值。
据统计,去年以欧元计算的道琼斯欧股50指数上涨了16%,但以美元计价的话则上涨了39%,汇率因素使投资海外的收益率可提高一倍多。
另外美国股市表现也未尽人意。据华尔街一些分析师的估计,目前欧洲股票要比美国同类股票便宜15%,亚洲股票则要便宜25%,就长线而言,相对美国股票,外国股票的风险处于低点。
同时数据显示,对海外进行投资的主体,已不再是养老基金和大机构投资者,面向散户的海外投资基金也在源源不断地吸引资金流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