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业庆
继工行发布支持小企业发展的十条措施后,工商银行日前称已经建成了一整套适应小企业风险特点的信用风险评级体系,以确保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理性开拓小企业信贷市场。为何要进行小企业信用风险评级?目的何在?记者为此采访了工商银行新闻发言人王珍军。
担保能力评价首次引入到评价体系
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这部分企业的信贷市场也日益得到监管部门和国内各家银行的重视。但是,又因为绝大多数小企业存在资本实力相对较弱,财务制度不够健全,信用等级偏低,抗风险能力较差等因素,银行向其发放信贷的风险也较大。所以,在支持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同时,努力规避贷款风险成为了银行的当务之急。
王珍军说,企业财务数据是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反映,而担保能力是对贷款安全保障程度的反映,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生命周期短的特点,决定了其担保能力对贷款安全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因如此,企业担保能力评价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首次引入到评价体系中”,王珍军说。针对小企业的这些特点,工商银行一改以往过多依赖企业财务数据和定量评价的做法,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形成了以担保能力评价为中心,突出企业的信用状况和所处经济环境评价的体系。这样,既充分考虑了小企业的成长性、效益性特点,又注重其经营和财务风险评价,使信用等级能够合理地反映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和偿债能力。
王珍军说,早在2002年工行就制定了小企业评级试行办法,并在江苏等8家分行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试点,为工行小企业评级办法的最终出台积累了宝贵经验。结合小企业经营发展情况,借鉴国外先进银行做法,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风险管理理念为核心,经过反复测试和修改,工商银行在试点办法的基础上于今年推出了新的小企业评级办法,建成了覆盖全行小企业评级业务的信用风险评级体系。
为避免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评级结果失真,在资料搜集方面,除了企业正式的财务报表、商业计划或各类书面文件外,工商银行更加注重现场调查,注意收集非财务信息和软信息。通过深入小企业生产、经营和销售现场实地调查和与借款企业管理人员交流等方式,评级人员了解借款人的经营动态和资信情况,从多方面、多渠道收集有关借款企业及其经营者家庭收支和信用情况的第一手信息,尽量减少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保证对客户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评级客户将得到细化
王珍军说指出,根据不同经营状态小企业的特点,工商银行的评级办法中将小企业划分为经营期不满一年的小企业、经营期在一年以上的新开户小企业、经营期在一年以上的非新开户小企业三类,针对每一类企业的风险暴露点不同,制定了不同的评价内容和风险影响权重。
由于经营期不满一年的小企业的财务状况、纳税情况等经营活动相对不稳定,因此,评级中减少对其财务指标的分析和纳税情况的评价,而相对增加了对其股东、管理层及担保能力等方面的计分权重。对于经营期满一年的新开户小企业,考虑到其经营活动已经相对稳定,则侧重于对其财务状况、纳税情况及担保能力的评价。但是由于评级人员对这部分企业的了解还是非常有限的,经营状况的真实性无法得到有效证实,因此对其担保能力的计分权重相对较高。对经营期一年以上的非新开户企业,由于评级人员对这类客户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获得了较为详尽的信息,企业也有了比较稳定的发展,因此,工商银行的评级办法主要注重对其财务状况、管理水平、担保能力、信誉状况等进行全面评价,评价内容全面而具体。
在对以上三类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划分时,根据各类客户的风险程度不同,分别设定第一和第二类客户共有八个等级,最高只能为A+级;第三类客户共有十个等级,最高为AA级。
个性化授权浮出水面
据介绍,为强化风险管理,工商银行通过实施灵活的审批授权制度加强对各分支行评级工作的监督管理。其中总行根据各一级分行的小企业评级管理状况设定一级行的审定权限,各一级行根据所辖二级行的评级管理状况设定各二级行的审定权限。这种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各级分支行加强评级管理的积极性,加快了各级行对市场变化的反映速度,实现了权、责、利的明确划分,体现了激励与约束的有效结合。
作为工商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企业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建立将会促进工商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实现经济资本的有效分配,建成小企业贷款定价体系和风险调整后的收益考核体系,最终形成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