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行业动态 > 正文
 

马蔚华直陈银行理财误区 产品雷同不利战略转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9日 03:23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蔡臻欣 发自上海

  “商业银行打造金融品牌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跳出产品同质化的桎梏,从而开辟一种差异化的产品营销方式。而当前的事实却是,众多银行在品牌定位上高度雷同,竞争手段也比较单一。”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寥寥数语道出时下商业银行品牌竞争中的隐忧,“很显然,这种相似雷同的品牌竞争并不能体现商业银行的相对优势,也不利于这些创新业
务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增加了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的难度。”

  马蔚华是在上周五举办的“2005中国金融品牌论坛”上作上述表示的,他特别列举了银行

理财业务作为典型案例,“近年国内各银行纷纷推出了自己的
理财产品
,并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期望在现有的市场中独树一帜。但我们发现,各银行在经过所谓的市场细分之后,都不约而同地将目标客户锁定在‘高端客户’、‘高级白领’身上,不仅在产品内容上没有实质的区别,甚至连形式也只是简单的复制。在这种高重复、高密度的相互对抗之下,一些银行的竞争手段开始走型,不合规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另一些银行的投入成本居高不下,自身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银监会政策法规部副主任李伏安不久前也表示,定位雷同是导致中国目前优质金融品牌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还存在品牌技术含量低,品牌模仿、抄袭、复制现象普遍等问题。

  马蔚华认为品牌功能名不副实也降低了经营战略转型的实效,他指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一些创新业务、创新产品通常是有“牌”无“品”,产品的实际功能与品牌定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以个人理财、公司理财等业务为例,一方面银行通常只是提供理财计划的备选方案,而关键时刻还需要客户自己去作出判断,商业银行“代客理财”的专业性、职业性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这与国外银行存在本质的差别;另一方面,国内银行普遍采取承诺回报率的方式来吸引客户,而且还可能在让利政策上层层加码,理财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变异成了银行“高息揽储”的工具。这恰恰与银行降低存贷款占比的转型方向是背道而驰的,商业银行经营结构调整的实效也随之大打折扣。

  基于此,马蔚华最后开出了“三个策略、四个并重”的“药方”。他认为,在未来的品牌竞争格局中,商业银行应当强调品牌定位的差异化策略、品牌营销的知识化策略和品牌管理的国际化策略,同时就品牌形象与品牌功能并重、品牌自创与品牌嫁接并重、品牌开发与品牌保护并重、品牌深化与品牌拓展并重等四个方面加强自身品牌建设。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531,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