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浙商银行等多家银行相继开展了中小企业融资试点,困扰中小企业融资多年的难题终于有了可行之举。
融资难,一直是中小企业发展与成长中的瓶颈。可随着中央银行出台了一系列货币信贷政策措施,各大银行也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对满足中小企业有效贷款需求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融资环境重现曙光
大量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和银行信贷集中显现的风险,促使中央银行一直强调要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督促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改变贷款向大城市、大企业、上市公司过分集中的状况,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给中小企业带来了许多惊喜。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商业银行在坚持信贷原则的前提下,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力度,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评估审查制度,而且允许商业银行试办中小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等信贷新业务等。
目前,中央银行正在积极参与物权法的修改,拟增加动产抵押质押的内容,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多合格的抵押质押品。
前不久,中央银行和世界银行联合举办了微小企业融资国际研讨会,中外专家会聚一堂,畅所欲言,共同探讨解决微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可行途径。6月28日—7月17日,中央银行研究局联合世界银行,开展“信贷人权利保护”调研活动,对北京、上海、成都三地的动产担保实践进行调查,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对策。
银监会也高度重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2005年伊始,银监会就把促进银行机构改善微小企业融资服务列入2005年的工作计划,要求不能单纯把它看作是一项具体银行业务,而应视为一项带有战略意义的创新和改革来认识,作为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工作来抓。银监会还将重点研究微小企业贷款与银行传统贷款业务在监管原理和方法上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微小企业贷款性质的监管框架。
另外,我国加入WTO后,众多外资银行看好中国这块风水宝地,纷纷前来抢摊占点,花旗银行等国外著名大银行已捷足先登,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与此同时,外资银行的进入也会促使国内银行转变经营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更便利的条件和更宽松的环境。
丰富融资品种
过去的几年,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让许多中小企业措手不及。不过在银行方面,却出现了一个细微的变化:这几年,多家银行着力为中小企业度身定做金融产品,给予他们资金支持,服务的积极性日渐高涨。
各商业银行结合本行特色相继推出了特有的创新业务。如光大银行青岛分行推出“全程通”汽车金融业务,包揽了与汽车相关的全程金融服务;中信实业银行出台了《开发异地城市及县域客户的指导意见》,重点选择青岛县级五市和外地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生产型和工贸一体型企业办理信贷业务支持;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推出的信贷特色产品大都是针对中小企业可供抵押的资产不多、担保难的困境而设计的,其中有适用于中小型生产、流通企业的三方协议担保、国内保理业务、法人按揭贷款等,也有适合个体创业者的个人综合授信等业务。
目前,银行创新融资品种琳琅满目,如抵押贷款方面有国债外汇存单作为质押物的贷款,有标准仓库质押贷款;在贸易融资方面,有买方信贷、打包贷款、保函、保理等品种。此外,还有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收购兼并贷款、自然人担保贷款、法人账户透支、应收账款融资等。这些品种犹如金融超市,企业可各取所需。
北京银行与多家担保公司联手、与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合作,提出“不因客户小而不为,不因手续多而不快”,并且开通了中小企业融资绿色通道,推出了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银行评级标准”,实施科技企业融资“瞪羚计划”,并开创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中小企业担保贷款业务。
民生银行是典型的“抓大的同时决不放小”,只要认准“有讲究”的融资项目,就会提供贷款服务。民生银行不断出台的“深入人心”的金融产品,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
2000年10月,民生银行北京管理部率先在民生银行系统及北京地区成立了票据中心,实行了票据业务的集约化管理, 经过多年的发展,民生银行开发了多方式商票贴现、买方付息、协议付息、外汇票据、国内信用证、厂商一票通、本外币一票通等多项民生银行系统内及本地区领先的新业务。
从2003年以来,民生银行便将客户结构调整战略分为零售业务和公司业务“两条线”启动,核心客户是个人与中小企业客户,后者以华东为试点,中心设在上海,推出的“动产质押”、“标准仓单质押”、“协议付息票据贴现”、“票据包买”、“厂商一票通”、“保理”等14项创新产品成为其拳头产品。
创新融资方式和渠道
民生银行在市场调研中发现,由于经营规模、资金实力等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信用贷款。融资难,一方面难在对中小企业信用的客观评价,另一方面难在找不到合适的担保。为此,该行在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上,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率先针对中小企业设计了一套专门的信用评价体系,该体系不以资产规模分高低,而是依据企业过去的利润回报率、社会信誉、经营层的管理能力、企业发展前景、业务的盈利预测等因素确定是否可以贷款,根据购销合同和自筹资金比例确定贷款金额,按照资金回笼计划确定贷款期限。
在解决担保难的问题上,民生银行根据大多数中小企业都缺少固定资产,但却拥有很多流动资产的情况,推出了多种灵活的担保方式,帮助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或依托大企业的信用,寻找最佳融资途径,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信贷业务作得出色的浙江银行业这些年也将眼光纷纷投向中小企业,开展了一系列的信贷创新业务。工行浙江省分行率先在温州、台州等地推出“三包一挂”小康贷款,对贷款包发放、包管理、包本息按期收回,贷款收益与信贷员收入直接挂钩。贷款手续方便,办理程序简单、灵活,受到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普遍欢迎。
工行信贷管理部总经理魏国雄告诉记者,工行一直在探索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的信贷政策。工行采取一视同仁的客户信贷政策,对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坚持“不唯大小,不唯成分,只唯效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分行积极为其提供融资支持,主要向社区服务、新闻、出版、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新兴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提供各种融资服务。截至2004年底,工商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贷款余额1235.22亿元,占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12.5%。
而且工行还将享受政策扶持、重点支持小企业发展的二级分行由34家扩大到64家,加大对具体经办行的转授权范围,对小企业正式推出出口账户托管贷款、出口押汇、出口贴现等信贷产品,在核定的额度内小企业可直接透支取得信贷资金等。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不畅的难题,各地金融部门和政府部门还联合出击,决心可见一斑。如浙江政府和民生银行启动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民生银行计划3年时间贷款100亿元重点扶持浙江省1000家中小企业外,国家开发银行也已与绍兴市经委展开合作,采用打包贷款方式,由政府作担保,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试点银行各显神通
当银监会批准工行等多家银行进行中小企业信贷试点后,各银行加快了推进中小企业信贷的步伐。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瞄准了浙江,在浙江首先开展中小企业信贷改革试点。
国家开发银行的中小企业融资课题组已经完成了一个中小企业融资方案,其关键之处在于建立两个平台——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平台和为贷款提供担保的平台。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将中小企业组织起来,以一个区域内所有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为基础。每位中小企业成员都保证偿还贷款,并向其他成员公开自己的还款状况。此外,每位成员还要交纳其贷款额一定比例的资金,以形成风险互保金,作为成员借款的担保。通过这种安排,企业获得了贷款,银行也降低了风险。
随着企业家们“为中小企业另建一套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审贷不宜全国一个标准”呼声的不断,浙商银行也撇开了原先的评定体系,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迈出新的一步:只要有担保或抵押,并符合一定条件就能获贷。
其中一个做法是,企业以10万元为起点入股由当地多家企业和乡镇政府共同组建的担保公司,只要当地乡镇政府和其他股东认可,该企业就可获得股本金5倍的贷款额度。企业如果有房产、土地、存单、有价证券可用于抵押的,也可获得抵押额7~9折的贷款,且取消了最低贷款额度的限定。
工行浙江省分行作为这次的试点银行也有着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工行浙江分行将对现有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模式实施整体流程再造,首先要对小企业信贷现有的、传统的贷款标准予以放宽。例如,支行的贷款审批额度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倍;贷款期限最长可达三年;对生产流通领域的中小企业实施期限管理,授予总授信额度等等。
此外,工行还将进一步完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最终能达到通过在与企业第一次接触时,根据行业特性、企业规模大小等方面,就能确定这家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并予以一定的风险限额。
虽然工行人士都意识到,由于银行目前普遍缺乏对中小企业的历史经营数据,全国性的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如何确定相关考评指标及其对应的权重,并进一步确定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在短期内还难以实现,但朝这方面努力的做法却非常明确。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能否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目前还是个未知数,但可以深信不疑的是,银行仍将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条件,促进企业融资环境的进一步好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