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行业动态 > 正文
 

吉林农发行25亿信贷黑洞 信贷员与粮库沆瀣一气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2日 08:59 新京报

  

吉林农发行25亿信贷黑洞信贷员与粮库沆瀣一气

    8月7日,两位行人经过吉农发行总部门口。数日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派出的一支调查小组已进驻吉农发行。本报记者高泽阳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有证据表明,2003年7月到2004年5月,吉农发行营业部出现25.217亿亏库占用粮食贷款,平均每月损失2.5亿元之巨

  本报记者 高泽阳 长春报道

  8月7日,立秋,秋风如期而至。

  “总行调查组来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吉林省分行(简称吉农发行)一位干部神色紧张地嘀咕。

  这个消息似乎为寂静的吉农发行大院平添了几许寒意。对于记者的采访,大多员工谨慎地投过一瞥,立即拒绝。

  记者从多方证实,数日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简称农发行)派出的一支调查小组已进驻吉农发行。调查组此行目的与吉农发行营业部一笔25.217亿元的信贷黑洞有关。

  “这次调查很可能促使农发行首度操刀问责制,打响政策性银行问责第一枪。”吉农发行一位配合调查的办公人员透露。

  8月8日,农发行公布了《关于加强和完善信贷管理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文中规定,“要建立责任确定、责任履行、责任考核、责任评价和责任追究的全过程的信贷责任管理制度,对贷款业务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在明确各级行、各部门、各信贷岗的贷款调查、审查、审批责任的同时,建立主责任人制度,明确主责任人的权利与义务,实行问责制。对于渎职、失责的,要严格追究相关的责任。”

  亏库占用贷款黑洞

  此事源于2004年初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次调查。

  2004年是我国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一年。国务院决定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为了在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前“摸清家底”,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清查粮食库存。

  就在清查中,国家粮食总局与农发行总行递交的粮食库存总数与粮食贷款总额出现巨大差异,国务院因此委托国家审计署对农发行进行全面审计。  知情人介绍,当时农发行总行被揭出“家丑”后迅速进行内部审查,随后发现部分省级分行上报数字有水分,而吉林省粮食亏库情况最为触目惊心。

  2004年5月,吉林省粮食局按国家粮食局的要求,完成了对全省所有粮食企业的库存清查工作;国家粮食局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质检总局、农发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等对吉林、黑龙江两省粮食库存的抽查工作,也几乎同时完成。  2004年6月7日,吉农发行在进行进一步自检后,对全省粮食亏库情况向吉林省银监局呈交了报告。

  报告中表明,截至国家规定的核查时间(2004年3月31日),吉林省粮食局的自查数据如下:企业统计账面粮食数量为261.7亿公斤,企业实际清查粮食数量为206.7亿公斤,账实差额为55亿公斤。

  农发行核查的情况是:截至2004年3月31日,剔除没有发生资金损失的粮食销售未走账等项目13.8亿公斤,实际亏库数为43.7亿公斤。

  报告还具体指出,其中亏库量最大的是长春地区,亏损24.1亿公斤,占全省亏库总量的55.2%。

  在吉农发行营业部另一份内部文件中,对此项亏库的金额作出了详细说明:到2004年9月末,直接库贷比例为29.4%,较年初下降了8.49个百分点。直接库贷比例下降的原因是库存核查新发现的亏库造成的,本次查库新发现亏库占用贷款252170万元。

  吉农发行一位负责信贷的人士解释,亏库占用贷款指粮食企业在账面上反映有粮食库存,而事实上不翼而飞了的那部分粮食占用的贷款。

  农发行一位中层干部透露,吉农发行内部文件中所指的查库,正是指吉农发行向吉林省银监局递交的报告中所说的那次核查。“之所以内部文件中称之为9月份,只不过是吉农发行随后花了很长时间为损失找理由,并于9月份对损失做出说明”。

  时间之争

  8月8日,记者来到吉农发行办公大楼向该行副行长林德昌求证此事。

  林德昌自2001年起担任吉农发行主管计划信贷的副行长,并于2003年7月起兼任吉农发行营业部总经理。

  “25亿多元的事情不是农发行的责任,而是粮食系统的体制问题,是多年来形成的损失在去年集中反映出来。”

  林德昌解释,1998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前,粮食企业没有自主经营权,效益不佳,而对于保护价收购粮,只要政府提出要收购,企业想要收购,农民想要卖粮,农发行就得向粮食企业放贷,农发行并无权根据粮食企业的经营质量做出选择性放贷,因此才慢慢积累出黑洞。

  而1998年粮改以来,为体现粮改成效,长春地区许多粮食企业历年发生的粮食损耗都没有在当期反映,去年全面核查是在粮食流通领域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的背景下进行的,粮食企业都想搭改革的“便车”甩掉历史包袱。

  “倘若真是10个月就能损失25亿多,那吉林省农发行就全部失职了,我还能坐在这个位子上吗?”林德昌反问。

  据了解,2003年4月起,农发行内部开展了“三查一落实”(查库存、查账务、查风险,落实贷款管理制度)活动,针对这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农发行通知提出的要求直指各个薄弱环节:清收挤占挪用的贷款;清收企业结算资金占用贷款;查清粮油损失损耗占用贷款;加强对企业异地存储粮食的监管;开展因灾借粮专项清收工作。督促地方政府落实承诺还粮担保责任,充分利用秋粮上市的时机,限期补库。

  吉农发行营业部随后开始了一次核查工作,并于当年7月核查完毕。

  记者辗转获得了2003年8月,吉农发行营业部一份文件中对这次核查的汇报。“经过全辖信贷人员的共同努力,在2001年清资核贷的基础上,基本查实了全辖银企账实差异。实际形成库存损失损耗量59.956万公斤,金额66645万元。”

  换言之,2003年7月前,吉农发行营业部的损失损耗为66645万元。2003年7月到2004年5月,吉农发行营业部就出现了25.217亿亏库占用粮食贷款,平均每月损失2.5亿元之巨。

  成因之辩

  “这25亿多元的产生不是农发行监管不利形成的,而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形成的问题,最后转嫁到农发行身上。”林德昌说,并随手点燃一只烟。

  林德昌的理由是,许多粮食企业为了谋求领导自身利益或是小单位利益,弄虚作假。有的在收粮时,少收多报,有的粮企销粮干脆不走账,给监管带来困难,还有些粮企销售粮款不回还农发行账户,而转移到其他商业银行账户中挪作他用。总之是粮食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漏洞造成了农发行的亏库。

  林德昌做了一个比喻,“比如你被小偷偷了东西,你就怨警察吗?小偷是根源。而粮食亏库问题,粮食系统的责任是第一位的。”

  1998年3月,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国务院决定将农发行承担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专项贷款业务,以及粮棉企业加工和附营业务贷款划转农业银行,农发行专一履行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封闭管理职能。由此农发行被业内人士形容为“国有粮食系统配套的财务”;换言之,农发行只负责向国有粮食企业发放收购粮食的贷款,粮食企业出售粮食后资金的回笼也必须通过农发行结算。此谓粮食购销资金的“封闭运行”。

  “简单来说,应该是放出一笔贷款见到一批粮食,卖出一批粮食,收回一批钱。业务比商业银行简单,只要监管到位,亏库很难发生。”吉农发行一位负责信贷的干部认为。

  上述干部解释,产生亏库占用粮食贷款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粮食企业收粮时,少收多报,农发行未发现而多发放了贷款;二是粮食企业销粮不走账,农发行没有看住库存,而只是监察企业账面数字;三是粮食企业销售粮款不回还农发行账户,而转移到其他商业银行账户中挪作他用,农发行还当作是企业正常往来账目。  “对专项贷款从审批到收回的整个流程,农发行负有不可推卸的监管责任。”农发行一位干部认为。

  对于这25亿多元贷款的损失,林德昌称,是由于长春地区许多粮库出现问题才积少成多,爆出了这个大数目。

  记者询问长春地区粮库数量时,林德昌一时语塞,随后称,其担任营业部总经理期间,具体业务是由主管业务的副总经理负责,自己对这一数字和具体情况并不了解。

  据知情人透露,吉农发行方面曾千方百计地试图将责任化为政策性亏损。但由于国家储备粮收购的贴息工作,在每次收购工作结束后就已核算完毕,所以就只能向地方储备粮收购时的政策性亏损靠拢。

  政策性银行的亏损可以分为两种性质:一种是从全局利益出发,依据政府有关部门的指令或安排的某些政策性业务导致的亏损,这部分系政策性亏损,是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合理的亏损,国家予以政策性保护;另一种是由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所造成的亏损,系经营性亏损,是因为政策性银行自身在经营管理方面不完善而造成的,其中也应包括政策性银行有关责任人的渎职行为所造成的亏损,这种亏损并非不可避免。

  农发行在国家储备粮收购时出现的政策性亏损,是国家允许而且由国家财政贴息补偿的;而地方储备粮收购中的贴息则由所在地政府承担。  “所以长春市政府一直拒绝承认这笔损失与己相关,因此这笔亏库一直不明不白地挂在吉农发行的账目上。”吉农发行一位财会人员透露。

  林德昌称,关于这笔2004年5月就已核定的损失的性质,吉农发行和吉林省财政至今仍在认定过程中。

  “政策性银行背靠国家财政的大树,往往会马虎放贷,最后把风险尽可能推诿给政府,把收益争取自己享受。”8月9日,社科院金融发展研究室主任易宪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利益链条

  吉农发行一位长期管理信贷工作的干部认为,这部分损失属于吉农发行在保护价收购粮过程中,“由于监管力度不够,不少信贷员与粮库沆瀣一气,通过蚂蚁搬家式的频繁亏库占用粮食贷款,最终掏出了这个25亿多元的亏库。”

  从与吉农发行有关的一些经济案件中可以初步勾勒出违法分子的利益链。

  2004年12月,原长春市粮食收储经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英玺犯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原长春市粮食第一仓库财务部经理李晶犯贪污、挪用公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

  法院查实:“1999年11月,被告人李晶伙同原长春市粮食第一仓库主任李英玺(另案处理),利用职务之便,擅自决定将本单位公款35万元借给吉林省农业发展银行某支行信贷员于某从事个人营利性活动,至本案案发时,尚有9万元没有返还。”  有吉农发行内部人士指出,判决书中的于某正是指时任春城市支行信贷员的于立平。林德昌在接受采访时也确认是此人。

  与长粮集团有“瓜葛”的远不止于立平一个信贷员。

  2003年12月,于立平所在的春城支行副行长赵纯仁,2001年因收受长粮集团贿赂款,被长春市检察院刑拘45天。

  2005年5月,吉农发行营业部营业室主任侯巨因收受李英玺贿赂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关于侯巨案,记者在手头掌握的两份官方资料中还发现了一个“插曲”。

  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5月31日下达的判决书中显示,林德昌的证词是“2004年6月15日,侯巨对我说,他在担任春城支行行长期间,先后收受长春粮食企业送的22万元左右,在2002年至2003年下半年又陆续退还给长粮集团。我让监察室将此事查清,将结果上报给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法院最后认定侯巨的受贿金额为20万元,并因此判处侯有期徒刑5年并处以罚金。

  但在另一份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文件中则显示,2005年3月15日,农发行总行行长郑晖在农发行纪检监察会议上的讲话中,曾专门引侯巨案为反面教材。“如去年查处的吉林省分行营业部营业室主任侯巨,在2000年至2001年任春城支行行长期间接受企业贿赂50万元,2004年8月被检察机关逮捕。”

  有据可查的是,2003年3月至今,吉林省农发行已有10人以上出现职务犯罪,被检察机关正式批捕,其中省行机关就有2人。这还不包括被“双规人员”。

  谁来负责

  对于长粮集团案牵出的农发行内部人员问题,吉农发行做出了自己的处理方式。

  记者多方求证了解到,于立平在2003年检察院调查长粮集团案时,曾多次与春城支行上级机构吉农发行营业部领导核实此事,但吉农发行始终保持“低调”,直到去年年底媒体曝光后,才对于立平做出处理———由信贷员改做出纳员。

  而赵纯仁被刑拘后,吉农发行营业部于2004年1月出面为其办理了取保候审。而赵纯仁被取保候审回到春城支行后,仍然是支部委员,班子成员,仍然负责审批贷款。并且还以春城支行负责纪检监察工作的副行长身份参加营业部的纪检监察会议。直到同年12月21日,赵纯仁才被免了副行长职务。

  而春城支行当年还被吉农发行营业部评定为“无案件行”。

  有知情人透露,侯巨案发后,林德昌也曾经多方努力希望同样为侯办理取保候审。未果后,在营业部内部会议上表示,除了这个问题外,侯巨还是一名比较出色的干部。

  对于吉农发行屡出大案,记者追问林德昌作为领导者是否负有责任时,林说:“作为领导承担什么责任呢?领导就是布置工作的。只要把工作想到,做出安排就可以了。”

  “这么大的粮食系统出事,却要农发行的人负责,这不公平。”林德昌狠狠地吸了一口烟。

  吉农发行一位干部说,林德昌曾不止一次在内部会议中表示,“粮食掉库是政府的责任,不是农发行的责任,不能处分农发行干部。如果处分干部是中了企业的计谋。”

  今年“五一”之后,林德昌不再担任吉农发行营业部总经理,该职位至今仍空缺。

  据接近林德昌的一位人士介绍,1994年吉农发行刚组建时,林从农行吉林省梅河口市分行调任吉农发行办公室担任秘书工作;1998年左右升任吉农发行办公室主任;2001年起担任吉农发行主管计划信贷的副行长;并于2003年7月,兼任吉农发行营业部总经理。

  “(林)多年从事办公室文字工作,对实际业务的管理像有点力不从心”,林德昌的一位下属对林的管理水平如此评价。

  记者采访获悉,在工作人员考核方面,吉农发行一直没有建立起呆坏账率等方面的硬性指标。尤其是一些分支行,一般是年终时候,自上而下地对各级职工写一个书面的评价材料了事。

  “往往是罚点奖金,或调换工作了事,一些人认为亏的是国家的钱就没必要太较真。”吉农发行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层干部说。

  吉农发行营业部营业室一位负责人透露,营业部营业室自1996年成立以来,很少召开班子成员和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信贷资金封闭管理分析会,分析贷款质量及贷款使用情况。而按照规定,这种会议至少每月应该召开一次。

  另一位吉农发行营业部信贷管理人员称,自2003年7月后,营业室从未对开户企业进行过大规模、系统性信贷检查;而对发放非保护价收购粮食贷款和建仓贷款进行检查的审贷会议,也很少召开。

  “我们都很紧张,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业务总体质量很难把握。”上述信贷管理人员坦言每次贷款稍有风吹草动,他们都胆战心惊。

  资料显示,多年来吉林省人均粮食占有量、商品率、调出量一直位居全国首位,商品粮年平均库存量在250亿公斤以上。吉农发行也一直是农发行全国分行中“数一数二的”。

  前些年,吉农发行内部甚至一直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南有苏杭,北有吉林农发行。

  吉农发行一位多年从事管理信贷工作的中层干部满怀深情地讲述,2003年以前,许多信贷员为了看住贷款,不惜自己花钱在粮食企业内部培养眼线,不惜熬通宵蹲守粮库,防止粮库夜间偷偷卖粮。

  “现在上行下效,责任意识越发淡薄,太不拿国家的钱当回事了。”吉农发行的一位信贷人员坦言。

  “一切都远去了。”这位信贷人员最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2003年吉林农发行就曾经被曝光

  新闻调查:1.2亿“黑洞” 吉林农发行粮贷损失


  爱问(iAsk.com)农发行 相关网页约117,868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