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行业动态 > 正文
 

催生邮储银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 16:43 和讯网-《财经》杂志

  邮政储蓄银行成立终成定局,但将塑造其基本格局的诸多关键变量仍未清晰

  □ 本刊记者 任波/文

   谨慎剥离

  随着邮政改革的揭幕,作为国家邮政局的一个二级单位,具体掌管邮政储蓄的邮政储汇局与国家邮政局之间的关系,变得有些微妙。

  “加快成立邮储银行”——这一安排已经成为国务院板上钉钉的决策。7月底,载有改革原则性内容的传真电报已经下发到国家邮政局。虽然没有公布具体的时间表,更为细节的改革方案也仍在反复的推敲当中,但是,邮政储蓄从母体的剥离显然已经不可避免了。

  中国银监会监管三部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未来邮储银行的性质应为商业银行,以往享受央行含有补贴性质的固定转存利息的存量储蓄额将逐渐减少,最终邮储资金应全部自主运用,自担风险。不过考虑其特点,其资产业务会与一般商业银行稍有不同,未来是否完全放开信贷业务,还要视整个企业的治理结构、风险控制机制等具体情况而定。此外,邮储银行的剥离还涉及到农村金融改革的统筹考虑,“需要有一个过程”。

  这时刻,邮政储汇局主要负责人办公室的电话难得有人接听。有员工介绍,领导们忙于会议和布置工作,“比平时更忙”。

  邮政系统内部的紧张是可以想像的。邮政储蓄的年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在邮政系统当中地位极为显赫。从储蓄规模看,邮政储蓄仅次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体系,在全国金融机构当中位居第六。邮储还是国内网点数量最多的金融机构,全国邮政储蓄营业网点在全国已超过3.6万个,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网点占三分之二以上。

  改革一经启动,必然波及广泛。有关决策人士均表示,改革要分步实施,谨慎从事。记者了解到,“分开核算”是剥离邮储银行的第一步。目前邮政储蓄系统正在进行内部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内部财务核算,分账核算的一些准备,同时也对邮储银行的整个框架、内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监控的体系进行相关的准备和设计。整个邮储银行的框架还在制定当中,具体方案由邮政储汇局提交,银监会仅从监管部门的角度进行审核。

  重建补偿机制

  中国的邮储业务过去始终是裹在“大邮政”体系里并账核算的。粗略看去,只有邮储加上集邮、速递业务这“三大支柱”保持盈利,其它如函件、报刊、包裹等类都处于亏损状态。据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有关人士介绍,邮储业务的收入已经占到邮政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邮政储蓄因此成为为邮政减亏的法宝。

  能否对邮政普遍服务实行合理的补偿机制,这是实施邮储银行与国家邮政局分家公认的关键环节。银监会有关人士表示,新一轮改革当中,将为邮政建立专门的补偿机制。以往给予邮政储蓄机构的优惠政策则逐步取消。有学者分析,新的补偿中有一部分可能由财政承担,补偿额度的确定则待“算账”以后。

  邮政储蓄业务开始于1986年1月,主要业务被确定为活期储蓄、异地存取、通知存款、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定额定期、存本取息、定活两便、代办业务等。

  1997年以后,央行对邮政储蓄资金实行资金转存、统一账户制。即邮政储蓄资金全额转存央行,利率一度高达4.6008%。这是一个比市场利率丰厚很多的数字,它实际成为对邮政业务亏损的一种补贴。尽管此后也略有下调,降至4.131%,但和市场利率相比,央行仍要支付多达数十亿元的转存贴息。

  早在199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人民银行就提出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到1999年,国务院和人民银行明确批复表示同意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但高转存款利率毕竟已经为邮政营造了一方乐土,此后有关部门迟迟没有收到国家邮政局关于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的正式申请。

  邮政的普遍服务属于公共产品,其合理亏损本应由财政负担。在央行的推动下,2003年8月1日,邮政储蓄存款实行新老划断,此后新增的储蓄存款资金由国家邮政局自主运用,原有的约8290亿元存款继续按4.131%的利率转存人民银行,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转存央行部分,则按照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1.89%计息。此举不但令邮储利润骤降,跟市场利率相比,还有倒息差风险。

  目前,央行已经将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下调到0.99%。由此,邮储自主生存应当是其没有选择的选择。假设新增资金主要为一年期存款,则邮政储汇局一年需要倒贴的利息多达数亿元。并且,以往邮政储汇局内部资金均交由总局统一打理,由总局支付各基层部门约2.6%至2.7%的保底利率。如果算上这项资金成本,储汇局压力陡增。

  可以设想,新一轮改革当中,随着以往享受央行含有补贴性质的固定转存利息的存量储蓄额逐渐向市场释放,邮政储蓄自主运用资金的压力和风险还要同步增加。

  银监会有关官员表示,因为涉及到邮储系统的稳定问题,具体额度的消长还未能明朗,因此“也是一个逐步(实施)的过程”。

  切分困惑

  显然,邮政储蓄业务分开核算是邮储银行剥离的必要前提。然而, 邮储欲脱离“大邮政”的干系,“母子之间”还要经历一番锱铢计较。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对合署办公的成本如何划分。几乎在所有的邮政网点当中,邮政储蓄与其他邮政业务仅有一墙之隔,两边的员工甚至自由走动。虽然邮政储蓄业务有相对独立的业务场所,但事实上与邮政业务共用一个网络。有人说,邮政储蓄使用的是邮政局的场所和固定设施,在人员上交叉使用,资金上相互占用,在局部利益阻挠面前,邮政储蓄银行难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大邮政”的概念下,成本核算可以你中有我,一旦切分,具体的计算必然相当复杂。有专家分析,邮政储蓄银行利用邮政系统的网点将必须支付邮政系统一定的费用,如此即可以充当一部分的邮政业务补贴,推动邮储与邮政分家,同时亦可解决邮政储蓄离开邮政网点支持将难以生存的困境。

  另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母子之间”的法律关系。根据国务院精神,“政企分开”是邮政改革的核心基调,改革的第一步须组建邮政集团公司。银监会相关负责官员向记者指出,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可以由邮政集团公司控股,但注册资本的安排与持股结构以及是否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等问题尚无答案。

  挑战自主经营

  借助邮政系统庞大的业务网点,邮政储蓄业务的增长在国内所有的金融机构当中名列前茅。1996年,邮政储蓄存款余额仅为2147亿元,截至2005年6月末,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升至12285亿元,储蓄市场占有率达9.25%;到去年年末,其拥有邮政储户亦达2.5亿之多,邮储电子卡“绿卡”有7000万张。

  然而,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吃利差,只有对私业务,没有对公业务,缺乏向企业和个人贷款服务的经验。同时,邮储人员金融业务经营经验不足,若要按照正规金融机构的标准衡量,邮政储蓄显然还是个“瘸腿汉子”。

  中间业务和增值业务的发展也不能令人乐观。这些年,邮政储蓄除与多个国家开通国际汇兑,更在国内拓展了代发工资和养老金等一系列业务,但苦于宣传不力,竞争激烈,规模一时很难做大。如近几年开展的代售保险业务,很多网点的营业额基本为零。

  2003年,央行有意将邮储资金推向市场,迫使邮储资金为自己的新增存款寻找新出路;与此同时,邮政储蓄机构获准自主运用邮储资金,进入银行间市场。此后,邮储资金自主运用渠道主要有二,包括对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国内商业银行的协议存款;国债和金融债的承销以及银行间债券回购。

  邮政储蓄资金在银行间市场的结算量不断增加,去年超过1700亿元。目前,据估算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自主运用形成的资产约达到3500亿元。人们倾向于认为,照目前情况看,邮政储蓄投资渠道狭窄,潜在风险很大。

  这一次,邮政储蓄真的面临两难抉择。拓宽资金运用渠道显然是大势所趋。央行、银监会有关官员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将邮储资金推向市场的决心。但也有学者指出,若要拓宽资金运用渠道,又面临风险控制机制、金融运作经验、人员素质等多方面考验。因此,银监会有关官员也强调,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宽,要视邮政储蓄的具体情况而动。

  支农难题

  目前的邮政储蓄存款当中,有三分之一来自农村。邮政储蓄饱受诟病的另一原因在于其充当了所谓农村金融的“抽水机”,将农村原本就匮乏的资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城市。

  将邮政储蓄资金回吐农村的呼声十分高涨。在改革方案的制定过程当中,有关部门因此感受到多方面的压力。有权威农村问题专家告诉《财经》,据其计算,根据邮政储蓄资金目前自主运营的情况看,只有大约不到20%能够流到跟农业有关的领域当中。他也呼吁一方面邮政储蓄机构业务要向农村倾斜,另一方面邮政储蓄要有一定比例的资金返还到农村。

  在此之前,央行邮储银行改革方案曾提出,让邮政储蓄资金购买农业发展银行债券,然后协议贷款给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机制。也许是因为操作程序过于复杂,风险难于控制,且邮政储蓄银行迟迟不能成立,这一方案被搁置了下来。

  还有方案提出方案,由邮政储蓄直接协议贷款给农村信用社,这方面已经有了实际的案例,如北京市邮政储汇局2004年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了20亿元协储资金。但总体来说,因为邮储与农信社在农村地区竞争十分激烈,彼此合作意向其实并不十分强烈。一些邮政储蓄员工则表示更倾向于自主放贷。此外,对贷款风险的担心也是质疑这一模式的另一主要原因。银监会的官员表示,邮政储蓄变成存贷金融机构以后,资金运用的安全性要放到首位。

  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到农村的问题,目前需要在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的范畴统筹考虑。《财经》从央行金融稳定局获悉,由于整体改革方案尚未出台,邮政储蓄支农的具体数额和方式目前也未能确定。到目前为止,邮政储蓄银行改革的操作细节仍在未定之天,在未能明朗的方案当中,各方力量尚存在巨大的博弈空间。■


  爱问(iAsk.com)邮储银行 相关网页约749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