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热钱流窜央行游刃有余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 10:51 金时网·金融时报 | |||||||||
2005年凭证式(四期)国债日前在全国各银行上柜。从这两天的销售情况来看,收益率降低并未影响民众的热情。与前几期一样,国债销售依旧火爆异常。 不过,国债销售的火爆,与汇率机制改革导致市场热钱剧增多少有些关系。“此前一段时间,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银行结汇量较大,造成投资者手中空闲资金较多,这是本期国债销售火爆的原因之一。”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理财师如是说。
热钱滚滚而来,并不仅仅表现在国债销售市场上。事实上,货币市场,特别是银行间债券市场早在此次汇率调整前,就聚集了大量热钱。近一段时间以来,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不断创新低,说明市场资金过于充沛,热钱活动迹象明显。 虽然热钱到处“流窜”,但货币当局似乎胸有成竹。自3月份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后,央行一直“放任”货币市场资金宽松局面,任凭其收益率一路走低。 8月4日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央行票据发行量与上周持平,只发行3个月期央票150亿元,令市场大失所望。而8月2日,尽管当天的1年期央票发行量比上周同期多了50亿元,但是其发行利率不仅没能像市场期盼的那样止跌回升,反而再次创下历史新低,并且自上周开始,回购利率也重新出现了下降趋势。显然,在央行货币回笼力度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市场这种低利率现状不可能立刻出现改观。 今年上半年,“宽货币、紧信贷”成为调控政策的主流,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下行是在央行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后加剧的。虽然上半年我国外汇占款上升趋势有增无减,但央行自4月开始就放缓了货币回笼速度。现在看来,这一切都是为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在当日将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所作的铺垫之一。 尽管有关数据显示,汇率机制改革后的第一周,我国银行间市场美元兑人民币的成交量为85.76亿美元,较前周的92.38亿美元减少了7.17%,汇率也创出了8.1059的新高,但从本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情况看,央票发行量虽然比上周多了50亿元,但绝对数量还是很低,而且正回购的量并没有改变,这充分说明在外汇占款依然维持高位的情况下,央行并没有大力回笼货币的意图。 央行为何在汇率机制改革以后依然采取不完全对冲策略,继续维持货币市场资金相对宽松的态势呢? 市场人士认为,无论是从配合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角度,还是从维持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出发,央行都有足够的理由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环境,而商业银行受资本充足率的约束而过分“惜贷”,导致他们把富余资金投入到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也造成了市场资金的过度宽裕。这反过来客观上也促进了我国汇率机制改革的平稳起航。 据摩根斯坦利经济师谢国忠分析,目前大约有7000亿美元的投机性资金囤积在亚洲,规模达亚洲金融危机时自该地区撤离资金的3倍,并且远高于亚洲每年约20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他估计,其中50%投到中国,25%投向日本,其余分散投资在其他亚洲货币。 热钱通过贸易或者其他渠道进入中国以后,必然会寻找收益率较高的市场,以赌人民币升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7月中旬曾表示,货币市场利率平稳下行,降低了固定收益。同时,宏观调控初步遏制了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这使得国际热钱的盈利不会太高,从而抑制了其流入中国的热情。 现在,宽松的流动性导致债券和货币两个市场的价格高企,收益率下降;而美联储的持续加息,进一步加大了中美两国的利差,致使已经进入中国的热钱无利可赚。因此,央行给货币市场造成的宽松的流动性正是狙击热钱的最重要的武器。 如此多的热钱蜂拥而至,央行自然会利用货币政策的合理调控来狙击投资资金。在这次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中,央行只打出了两张牌,一张是千分之三的浮动,一张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至少从货币市场来看,央行对付热钱是游刃有余,很有独立性。这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对浮动汇率像海绵垫子的形象比喻一样:你要打进来我就给你一个软的,进来就进来,我不让你打到我;等你想撤的时候,我还夹你一下,让你脱一层皮再走。或者像游击战,敌进我退,等你撤了我又顶回来。 虽然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热钱依然还会“流窜”,但央行自有百招应变的能力,一定会把热钱赶出市场、赶出国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