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务院原则同意和银监会明确表态,被称为“跨世纪未解之题”的邮政储蓄体制改革,终于如箭在弦,蓄势待发:以此为基础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可望在年内启动,公众由此开始期待一个资产规模仅次于工、农、中、建的中国第五大商业银行能早日浮出水面。
结合中国银行业正在进行的结构性重组,我们不难看到这一动向的重要性;而从中国邮政体制改革的艰难历程、特别是邮政储蓄的独特性,我们也不难体会这一改革的复杂性。
正因为这一改革重要而复杂,我们期待这一在弦之箭,能够势如破竹、百步穿杨。
从历史沿革看,始办于1919年的邮政储蓄,可谓中国“元老级”的现代金融业务。但今天我们谈论邮政储蓄时,只从1986年国务院恢复邮政部门代办储蓄业务开始算起。客观地看,邮政储蓄的重要性,正在于它已成为一支网点遍布中国城乡、储蓄规模不容忽视的强大金融力量。按银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邮储在全国的营业网点超过36000个,居国内各金融机构之首。从业务总量上看,邮储占全国储蓄市场9.25%的份额,仅次于4大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其新增存款自主运用形成的资产更高达3519亿元。
但伴随着邮储业务的快速发展,它与邮政企业混合经营管理的体制问题愈显突出。如此规模的邮政储蓄,因其业务收入支撑着邮政业务总收入半壁江山,除非邮政体制改革实质启动,否则根本无法自由动弹。而从金融机构风险监控与规范发展的角度看,由于邮政储汇局只是国家邮政局的内设职能部门,无法按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和商业银行运行管理要求建立健全独立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致使近年来邮政金融风险不断积聚,一些邮储机构违规经营,已到了非严格规范不可的地步。
从银监会有关报告可以看出,即将开始的邮政储蓄体制改革,实际上是以一系列基础性工作的完成为前提。就是说,为了让改革能按国务院要求顺利展开,银监会早就开始按银行业监管的要求,对邮储机构实施持续性合规监管和风险监管。比如,加大现场检查力度、查处违规经营行为、跟踪治理已发案件、清理整顿储蓄网点等,均是在督促邮政储蓄机构的内部管理规范化,以逐步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
而迄今最具争论性的,恰恰是邮政储蓄是否必须转型为全业务的邮政储蓄银行。从国外经验看,既有保持只存不贷传统的邮政储蓄,也有等同于商业银行的邮政储蓄银行,且都不乏成功例子,也都各有各的问题。虽然此前各方曾对中国邮政储蓄的改革走向争论不休,但从银监会最新表态来看,改革方案应是大局初定。而这多少得益于近年来邮储业务不断向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客观上为邮政储蓄向现代银行过渡创造了条件,而银监会已把未来组建的独立金融机构初步定名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我们认为,有关问题与学术争论完全可以继续,但不能因此再使邮政储蓄改革搁浅。无论是维持传统邮政储蓄业务,还是拓展新的商业银行业务,关键在于组建邮政储蓄银行的具体实施方案将如何制定并落实,而这才是对银监会及国家邮政局最大的考验。
从已透露出的方案内容看,邮政储蓄银行的股权结构将趋于多元化,中国邮政集团仍将控股,但其他金融机构将有机会参股。这不仅有利于根本改善邮政储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更有可能使其金融风险控制和业务拓展能力都有实质性提高。由于邮政储蓄关联着广大农村和千千万万相对弱势的个人储户,我们异常期望其资产质量能在改革过程中有较大提升。
而相对于多数商业银行困扰的不良资产问题,历史形成的邮政储蓄“只存不贷”业务格局,实际上使其总体资产质量相当不错。对于如此难得的资产经营基础,只要机制设计恰当、人员配置合理且监管经营有方,完全可能打造出一个规模和资质都较高的新型金融机构,这既是邮政储蓄改革的机会和方向,亦是银监会与中国银行业的责任和使命。
当然也必须看到,邮政储蓄改革的最大难点,正在于其结构再造与人员配置。特别是后者,由于多年来邮储从业人员与其他邮政业务混岗作业、频繁换岗,相对于商业银行几十年积累的大量专业人才,邮政储蓄现有从业人员中,缺乏金融从业经验及专业管理水准者不在少数。因此,在改革邮政储蓄过程中,能否尽快配备并打造一支合格的金融专业队伍,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其改革成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