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正确认识双币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0日 15:09  新浪财经

  聂俊峰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回答媒体有关“取消双币卡”的问题时颇有困惑:“一个有需求、有市场的产品,为什么非要取消它呢?”

  事实上,比招行行长更困惑是中国国内广大的银行卡持卡人。2006年下半年以来,国内银行发行的双币卡就因各种“绯闻”而前景微妙。先是有消息指出,双币卡或因“银行卡国家标准而命悬一线”;继而是个别财经媒体对双币卡“内卡外抛”进行“揭密”;在层层渲染之后,一些媒体甚至发出了“摆脱双币卡未必是坏事”的呼声;双币卡境外使用时“窃取持卡人货币兑换费”、双币账户导致高额年费等“双币卡之罪”纷至沓来。

  在媒体之议纷纷扰扰的情况下,双币卡似成众矢之的,一些不明就里的持卡人因此大呼上当。一度被誉为中国银行卡产业最大创新之举、 千万中国持卡人“朝夕相处”的双币卡竟然如此“丑恶不堪”。然而真相却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中越发朦胧不清甚至妖魔化。对社会公众和千万持卡人而言,媒体需要厘清:双币卡到底是否为持卡人提供了便利?“双币卡之罪”究竟罪在何处?

  毫无疑义,双币卡问题几经风波,现在是广大媒体跳出以讹传讹的“沉默螺旋”——科学还原真相的时候了。作为一名银行卡爱好者与研究者,我期待着国内媒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双币卡对千万持卡人、中国银行卡产业和后WTO时代中国经济生活的积极作用:

  首先,双币卡是WTO时代的中国人“汇通天下”、环球支付的重要媒介。北京奥运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必将带来更广泛的人员往来和更庞大的本外币通用支付。由于兼具中国银联和国际信用卡组织的受理网络,双币卡在持卡人的境外支付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中国人“走出去”加快,双币借记卡必将在国人本土海外一体化支付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金融创新的工具,双币卡充分反映了中国银行业的创新智慧和中国金融开放的重要成果。正如马蔚华先生所言,不能以当下双币卡持卡人境外使用的比率来否决其未来的发展。有此利器,中资银行才可能在零售银行领域开展更加广阔的金融创新。

  其次,双币卡为国人“一卡通行”提供了透明、经济的费用选择。以年费为例,2003年以来,国内银行对双币信用卡普遍采用了刷卡一定次数即免年费的作法,持卡人几乎不会因年费而产生额外负担。而双币借记卡(主要是各行的贵宾理财卡)则有着更为灵活的年费减免措施。简言之,双币卡的“高额年费”问题并不存在。

  除此之外,双币卡在境外使用时产生的货币兑换费是一项公开、透明的收费,此规则早已行之有年且昭示于世人,并不存在什么收费的“陷阱”。广大持卡人的使用手册、银行客户服务热线均对此问题有据可查。这一费用可能发生于美元/人民币双币卡在欧元、港币、日元、澳元等国家或地区刷卡消费的环节中。但在中国内地,根据银行卡受理的历史与规则,即使双币卡出现“内卡外抛”(境内刷卡误用国际信用卡组织的网络)也不会收取货币转换费。双币卡之所以为国人认可,正是因为它具有透明的费用规则,所以才未因收费问题动辄获咎。因此,有关媒体应当客观衡量双币卡全球通用的巨大便利与微不足道的汇兑费用,并以此作出客观的评价。而不是仅凭片面之辞就认定双币卡导致“百亿外汇非法入境”——根据中国对外贸易、国际收支等宏观经济常识,这根本就是一个不折不扣“假新闻”。

  另一方面,双币卡的的货币兑换费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国内多家银行已通过开发多种外币的双币卡产品,有效地规避了货币转换费,保障了持卡人的切身利益。笔者粗鲁统计:2003年以来,工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先后发行港币/人民币双币卡;2005年后,中国银行发行了日元/人民币双币卡、中银-大中电器日元/人民币双币卡;2006年,民生银行、工商银行先后发行了欧元/人民币双币卡、澳元/人民币双币卡——这些双币卡在相应的国家或地区使用时完全没有货币转换费。而这些国别和货币区的选择基本是按照中国人出境商旅的路线设计的。换言之,双币卡的货币转换费正在被中国银行界的金融创新所破解。有关双币卡“侵吞持卡人货币兑换费”之说完全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第三,双币卡特别是双币借记卡“一卡双币”的便利符合国家外汇政策导向,且有助于“藏汇于民”局面的形成。虽然,双币卡的出现与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的外汇制度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之后双币卡就失去其存在意义。事实上,双币卡不只在中国大陆存在,在我国香港、欧洲一些国家(如著名的丹麦Dan Kort/VISA双币卡),双币卡的市场优势已广为认可。因此,双币卡的市场基础在于人类自"大航海时代"以来跨境、跨货币区支付的基本需求,正是这样的基础赋予了双币卡不断创新的生命力。因而,双币卡的未来发展应当以广大客户的需求来考量,而不是武断地确立某种标准,进而使千万持卡人无所适从、伊于胡底。

  即使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国人在境外的持卡消费也仍然以外币计价。不论人民币是否可自有兑换,双币卡为持卡人特别是拥有外汇金融资产的持卡人提供了本外币一体化支付的便利选择——各种币种的双币卡减少了持卡人因“被迫购汇”而导致的汇兑损失。如果完全取消双币卡,那么国人在境外支付时,将可能面临这样的尴尬:即使拥有欧元(或其他外币)存款却还不得不以人民币购汇消费。更需看到,外汇储备的持续高企,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外汇政策导向是坚定而清晰的——藏汇于民,监管层为此推出了银行境外代客理财、颁布《个人外汇管理办法》等政策与新规,民众将更多地持有外汇、拥有更广阔的外币投资渠道。而双币卡无疑是居民保有并使用外汇的一个主要载体,可谓“民之惠、国之利”。

  第四,双币卡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国人对奥运会和世界杯的参与,融合金融服务和体育、娱乐文化。目前情况下,奥运会和世界杯银行卡、时尚"迷你卡(MINI)"和时尚异形卡等银行卡形式均有赖于以双币卡为载体来发行。“奥林匹克没有国界”,客观而言,广大民众对于这类银行卡产品的文化认同并不会因某个银行卡标准或利益倾向而变更。也正是基于奥运会和世界杯的巨大市场需求,国内银行曾发行多款奥运和世界杯题材双币卡:雅典奥运会前,工商银行发行了双币借记卡;随着2008北京奥运的临近,中国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先后发行以2008北京奥运为主题的双币卡;2006年的世界杯之夏,中信、工行、民生、光大等多家银行推出多款形式新颖的世界杯信用卡。近年来,各种形式新颍的"迷你卡"和异形卡深受年轻时尚人群青睐。这些银行卡产品有效地融合了奥林匹克精神、大众娱乐和金融服务的文化,丰富了人们金融生活的内涵。然而,招行的三星奥运信用卡、民生的福娃卡先后遭“封杀”,丧失了境内跨行交易的功能。特别是随着双币卡将被取消或“一拆为二”等争论的浮现,广大持卡人极为不解:难道因为要确立某种银行卡标准,中国人将来就不可能在国内使用奥运和世界杯银行卡?

  第五、双币卡特别是双币借记卡的发展有助于吸引中高端客户、提升中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今年4月,花旗、汇丰、渣打、东亚等首批外资法人银行正式获准转制,个人客户“洋行开户”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章业界已有共识,信用卡、理财和财富管理等即将成为中外资银行的第一战场。竞争的重点将是对富裕人群即所谓“高端客户”的争夺。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银行卡即意味着个人客户的“金融ID”,在银行对客户的个人金融服务中处于核心地位。而国内零售银行的现状是:一方面,双币信用卡已成为行业主流标准,另一方面,双币借记卡也成为多家银行贵宾白金卡的载体。

  当前,中资银行围绕双币卡的多层次创新正渐次展开:交通银行与汇丰银行通过双币信用卡共享海内外优惠商户资源;建设银行的乐当家贵宾卡甚至以双币卡为基础,实现了与美国银行的ATM免费共享。今后,更深层次的双币借记卡创新完全可以在浦发(广发)与花旗、中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中外资银行的合作中出现。可以预计,这些创新努力必将造福广大持卡人并惠及中国股市的千万股民。

  从以上这些讨论我们不难看出推动双币卡特别是双币借记卡创新的重要性。人们也可以从“历史的铜镜”中来客观认识双币卡的功过是非。但是,我们需要反思媒体令双币卡“屡屡蒙冤”过程中的“沉默螺旋”。新闻应忠贞于历史,媒体之于社会也正是基于其社会公器角色的超然性。然而,由于部分财经媒体专业性、客观性的缺失,各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却广为传播。银行、监管机构、广大持卡人都深受其扰。正本清源,专业财经媒体应率先垂范——以负责任的态度来引导双币卡认知。

  因为,关乎千万持卡人利益,出言岂能不慎乎?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