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双币卡被妖魔化的真相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5日 11:23  新浪财经

  聂俊峰

  在举国上下迎接奥运的历史时刻,银行卡支付在中国正迎来一个“井喷式”增长的时代。毋庸置疑,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刷卡消费方式的巨大需求将为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机遇。奥运经济的机遇将提升银行卡服务的内涵,推动银行卡产业的升级并籍此惠及亿万中国持卡人。而新闻媒体无疑将在银行卡奥运商机和社会大众的“卡式生活”中发挥重要舆论作用。

  然而,近一段时期以来,国内媒体对于双币卡的使用问题出现了大量与事实不符的报道与评论。这些报道与评论既混淆了人们使用双币卡时的一些基本问题,也对持卡人、银行业务形成了不必要的干扰。概括而言,国内媒体对于双币卡存在着以下认识误区:

  误区一:双币卡因双账户而年费高昂

  诸多媒体在报道中广泛引用这样的论述,“双币卡的一张卡双账户导致持卡人为几乎空闲的外币账户承担费用”,因为存在外币和人民币两个账户,银行就可以据此向客户收取“高额的账户费用”。这些报道其实忽略了银行卡年费的基本常识:银行卡年费的实质上是银行对服务的一个定价结果,与是否双币账户并无必然关系。从美国信用卡发展的历史来看,花旗银行1976年首开信用卡收年费之先河,当时也引起了轩然大波。而当信用卡收年费几成行业惯例后,AT&T公司以免年费作为最大卖点打入信用卡市场。现在很多国家信用卡收年费和不收年费并存。据此分析,不管是借记卡还是信用卡,各种费用收不收、如何收取决于各发卡行的定位、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领导者、追随者、挑战者)和发展策略。银行可以通过价格杠杆选择目标客户,客户也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理性地选择银行。

  另外一方面,银行卡年费的高低是由银行卡背后的服务内容和层级决定的。因此从普卡、金卡到白金卡、钻石卡——银行卡准入门槛的层级不同,年费自然大相径庭。由是观之,银行卡年费的减免与否是由银行的发卡和营销政策所决定的,根本不在于该卡片是否为双币卡、是否为某一特定的品牌。所谓“高额年费”与 “一卡双币”之罪原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问题。

  误区二:双币卡将随着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而失去其存在意义

  部分媒体认为,双币卡是在人民币无法自由兑换的背景下诞生的,随着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的推进,“相信双币卡不再有存在的必要,人们可使用人民币卡就能满足境外消费需要”。这种观点表面上看似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却从根本上忽略了双币卡产生、发展并茁壮成长的市场基础,也忽略了后WTO时代中国金融开放、藏汇于民的格局。因为,一卡双币、双账户源自于全球化时代人员跨境流动的基本需求,这种需求并不会因货币的兑换制度、汇率体制的变革而改变。因而,即使在一些金融高度开放的国家和地区,双币卡依然作为人们跨境支付的重要工具发挥着积极作用。

  1996年,中国工商银行首发人民币/美元双币种国际信用卡,并成为国内第一个获得专利的银行卡产品。2003年招商银行开始大力推广一卡双币的概念,受到银行消费者的欢迎。几年来双币卡累计发行量几乎占到国内信用卡数量90%以上。 双币卡更因此被誉为中国银行卡产业的最大创新。随着人民币汇率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双币卡将为持卡人特别是拥有外汇金融资产的持卡人提供了本外币一体化支付的便利选择——根据持有的外汇情况,灵活选择人民币和外币账户进行支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双币卡适应了人民币汇率自由化之后的金融生活特点,也很好地体现了国家藏汇于民的外汇政策。

  误区三:双币卡境外刷卡收取持卡人手续费

  关于双币卡境外使用过程中可能导致的货币兑换费,有关媒体广泛引用着中国银联有关专家提供的这样一个案例:顾先生和杨先生在香港各购物1万港元。顾先生使用银联人民币卡付款,以某日人民币对港元汇率1∶1.0279计算,账户上显示被扣去10279元人民币。杨先生使用双币卡付款,该笔消费必须先兑换成美元,按当日港元兑美元汇率1∶7.7686计算,消费1287.23美元,加收1%的货币转换费12.87美元,再按美元兑人民币汇率7.9855转换为人民币,杨先生需偿还10382元人民币。同样的消费,杨先生比顾先生多支出103元人民币。

  从表面上看,这个案例形象地说明了货币兑换费的产生过程,也似乎论证了双币卡的“瑕疵”。然而有关媒体在不求甚解的情形之下,完全忽略了双币卡对持卡人的多重作用,过度夸大货币兑换费问题甚至将其妖魔化。诚然,美元/人民币双币卡在欧元、港币、日元、澳元等国家或地区刷卡消费的环节中确实可能产生货币兑换费(在商户不以美元计价的情况下)。然而,假如该案例中的顾先生使用的是人民币/港币双币卡,那么他根本无需支付任何货币兑换费。再进一步说,假如顾先生拥有港币储蓄,那么他就可以根据人民币与港币的汇率情况灵活选择购汇还款还是直接以双币卡的港币账户支付。可如果没有双币卡,顾先生也许不得不面临这样的尴尬:拥有港币存款却不得不使用银联单币卡“强制购汇”。广大持卡人、公众媒体完全可以通过切身使用去衡量双币卡丰富的商户网络以及货币兑换费之间的利弊是非,并以此作出客观的评价。

  误区四:双币卡不利于国家金融安全

  有关媒体对于双币卡“金融安全隐患罪”的指控有两条:一、“内卡外抛导致百亿外币资金非法入境”冲击外汇金融秩序;二、国际信用卡组织“通过其网络从事跨境银行卡交易转接和清算,掌握了当地银行卡支付的信息和资金流动,对我国个人支付体系和金融信息安全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所谓“内卡外抛”也被称作“内卡误抛”,是指双币卡持卡人在消费人民币的过程中,原本应通过银联系统进行结算,而错误地“抛”到外资发卡组织进行国际清算,之后又回到发卡行进行清算。在本质上,“内卡外抛”属于收银员的操作风险,而且概率极低。然而部分媒体却对这一偶然事件进行极为夸大的报道:“绕开外汇管制导致百亿外汇资金入境”。事实上,只要简单分析中国近年来的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状况就可知晓,百亿外币资金借双币卡“偷渡”根本是一个不可能的事件。更为重要的是,“内卡外抛”的出现并不是双币卡的“原罪”。

  而对于双币卡“跨境银行卡交易转接和清算”可能产生的所谓“金融信息安全”问题,有关媒体的专业性严重不足。实际上,银行卡在全世界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互连互通进而汇通天下的过程:跨行——跨境——跨货币的银行卡通用支付。VISA、MasterCard、美国运通乃至今天的中国银联其实都是在沿袭着这样的路径。在金融高度发达的国家如日本,VISA与本土的信用卡组织JCB一样可以发行日元信用卡;而在英国VISA、MasterCard、美国运通等提供了基本的银行卡支付网络,英国本土甚至没有一个银行卡组织。也从来没有哪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受到了国际信用卡组织遍及世界的支付清算网络的“威胁”。根据国内内著名学者王元龙先生的研究,金融安全问题是国家安全战略的组成部分,判断金融活动是否威胁金融安全关键看其会否导致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诸如银联、VISA、MasterCard之类的开放型银行卡组织,其转接和清算中所掌握的银行卡信息不外乎卡片的BIN号、有效期以及卡背后的认证码,其余信息则完全由发卡银行替客户保密。简单按照有关媒体的论述,国际信用卡组织“通过其网络从事跨境交易转接和清算,掌握了信息和资金流动”,那么人们是否可得出结论:VISA、MasterCard威胁了全球各国金融安全,中国银联的跨行交易转接威胁了中国各大银行的信息和资金安全!显然,这是一个不合常识的逻辑。况且双币卡在连接国内外银行卡网络的同时提升了中资银行核心竞争力、促进藏汇于民,在根本上是有利于国家金融安全的。

  综上所述,在双币卡成日益融入国人生活的今天,有关媒体应当提高专业水平,科学地传播双币卡的利弊是非并以此推动公众金融教育的开展。(作者为 资深银行卡研究者)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