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卡 > 正文
 

外资银行发卡淘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 11:57 周末画报财富版

  有人把外资银行在华发卡比喻为握住一把“带刺的玫瑰”。有人信心百倍表示目前的窘境只能算是交一点“学费”,无碍大局。但毫无疑问,更多的普通民众则依然还徘徊于申请和观望的边缘。外资行在中国信用卡市场图的到底是什么? - 特约撰稿人 陈 澍

  当绝大多数中国人还经常把“信用卡”和“借记卡”混为一谈的时候,来自美国华尔街和英国金融城的外国银行家们却早已经果断地将目光锁定在了这块堪称“处女地”的中国
信用卡市场。2004年2月,花旗银行终于抢先在华推出带有外资银行logo的信用卡。

  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尽管先后有花旗(Citibank)、汇丰(HSBC)和恒生(Hang Seng)等多家外资银行先后联手本地合作伙伴在中国内地发行了带有外资银行logo的信用卡,但总体反响却是“业内叫好,市场却不叫座”。

  “贵族”式诱惑

  在美国诞生于20世纪初期的信用卡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开始逐步走入中国。信用卡在中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当时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率先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协议,开始代理境外信用卡业务,信用卡由此开始正式获得官方认可并进入中国内地的银行业系统。

  那个年代,信用卡的知名度远不及支票或者国际贸易常用的信用证,直到1986年6月,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发行了第一张全国流通的信用卡“

长城卡”,信用卡才真正开始被个人客户所认识。

  不过在当时,很多企业家或是随着改革开放浪潮先富起来的一批人纷纷把申请一张信用卡作为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很少有人会真正去刷卡消费。这个尴尬的局面当然也与当时内地刷卡网点极少有很大关联。因此,信用卡支付方式在当时对中国人来说主要是一种风度或是一种成功的标志。

  理解了这一背景,我们就不难看出为什么如今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会同其本地银行伙伴在电视上播放的信用卡广告总是要强调“高人一等”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事实上,外资银行在华发卡,最看中的恰恰是正在形成中的本地中产阶级。而对于这一群体,除了对高收入的追求,身份的象征也自然是其所最为关注的话题。

  信用卡,就这样在新世纪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在1988年之前,中国的信用卡交易还停留于非常原始的“压卡处理方式”。真正让中国信用卡市场出现腾飞“苗头”的则是2002年3月底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China Unionpay)的成立,整合了中国数十家商业银行及发卡机构资源的中国银联的成立无疑意味着中国终于拥有了一个自主且统一的国内支付平台,这也让许多外资银行业者对中国的信用卡市场前景更加充满信心。

  大腕的游戏

  科技的创新势必带来一场产业革命。以葵花为标志的招商银行信用卡好似雨后春笋般忽然间就遍布神州大地,在招行信用卡问世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银行的长城卡几乎垄断了整个行业,也几乎成为中国内地信用卡的代名词。

  即便有了同业竞争,技术平台亦得到不断优化,但是中国信用卡市场的现状在许多业者眼中仍然只能用“尚未完全开垦的处女地”来形容。

  根据荷兰银行(ABN AMRO)对中国信用卡市场所做的一份最新统计报告,尽管中国有超过13亿的人口,但本地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数量才不过1100万张。换言之,在中国目前通用的银行卡中,很大比例还是最原始的“有多少,用多少”的借记卡。

  2004年2月,随着花旗集团现任全球CEO查尔斯·普林斯(Charles Prince)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董事长张广生为花旗浦发双币信用卡揭幕,花旗银行的标志性logo,带有CITI字样的“红雨伞”赫然进入人们的视野。自此,中国的信用卡市场除了招行和中行两大本地发卡巨头,如今亦有了花旗乃至随后汇丰、恒生等“外援”的参与。

  正当人们期待花旗等外资巨头能够为中国的信用卡市场带来一股强有力的新鲜力量的时候,花旗在发卡初期制订的一系列可谓苛刻的申请条件却着实让国人望而却步。

  花旗在最早时候会同浦发制订的信用卡申办条件包括要求申请人提供合法有效或经公证的每月固定收入缴税证明,申请人须年满21周岁,税后年收入80000元以上者方有资格申办金卡。

  另外一个让外资银行业者高估的则恰恰是国人对于信用卡年费的承受程度。按照花旗浦发信用卡发卡初期的规定,金卡年费360元,普卡年费180元,而招行和中行此前双币信用卡普卡年费则一般定在100元上下。苛刻的申领条件使得很大一部分原本对带有“洋银行”logo信用卡颇有好感的申请人最终只能望“卡”兴叹。

  列强争霸

  尽管花旗事后在高层部署和申请条件上已经作出一些入乡随俗性质的妥协,但因为发卡初期缺乏本地文化的了解,也使得花旗和浦发联合发卡一年多,目前总的发卡数目仅在10万张左右规模,这样的成绩单显然不能令普林斯满意。

  紧随花旗之后的还有两家老牌港资背景的实力派银行——恒生银行和汇丰银行加入信用卡战团。今年早些时候,恒生银行低调出击,与其本地伙伴兴业银行发行联名信用卡,由于缺乏推广成本,该卡的发行很大程度上有点“试探市场”的意味。

  2005年5月13日,交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和汇丰银行执行总裁迈克·史密斯(Mike Smith)亲自为合资组建的交行信用卡中心揭牌,正式发行联名太平洋信用卡。交行和汇丰终于联手发行了内地第二张由外资银行参与发行的双币种信用卡。

  发行初期,汇丰交行两家发卡方就已经喊出了期望发卡量年内增至75万张的目标。同时,双方还吸取了当年花旗和浦发的深刻“教训”,汇丰和交行合作发卡显然要来得“亲民”许多,不仅免去第一年年费,还举办了包括香港迪士尼乐园双人游在内的多项抽奖。

  与此同时,换了老总的花旗浦发信用卡中心也不甘落后,不仅将发卡网络发展至全国10个主要城市,还允诺金卡客户申办成功且年刷卡3次,就赠送飞利浦Hi-Fi音响等“超值”奖品,试图激发民众办卡热情。

  当然,精明的外资银行家们绝不会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做赔本买卖,正如较他们早来中国几百年的马可·波罗一样,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或者将来,外国资本家总是试图想从中国的利益市场中捞得一份田地。那么面对信用卡,外资银行到底将付出什么?又得到什么呢?

  带刺的玫瑰

  花钱自然图回报。如今花旗和汇丰已经先走一步,眼看鲜红的玫瑰就在眼前,其余规模偏小的外资银行家们却依然静观其变,敢想不敢抓。

  事实上,在海外,外资银行业者早已将个人

零售业务作为重点业务进行发展,尤其是利润丰厚的信用卡业务。我们也不难看出,早在本世纪初期,外资银行通过对内地银行参股等形式,就已经将合作发行信用卡视为其战略目标之一,甚至许多外资银行早在与中资银行入股谈判初期就试图将信用卡业务合作加以深入和明确。

  最新的案例有两则。其一是正在和包括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在内的多家外资银行谈判的华夏银行正在抓紧建设其自己的信用卡中心,力争在明年第一季度前发行华夏品牌的信用卡。没有自己的信用卡中心,在同境外投资者谈判时显然是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筹码。

  此外,尚未同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签订最终入股协议的中国银行据悉也是在包括信用卡合作等几项关键业务上尚未达成一致。精明的外资银行家谁不想把自己的logo将来能贴到成万上亿张中国人使用的信用卡上,而本地银行业者却不禁要为这个伙伴是否值得依靠而好好琢磨一番。

  今年5月初,中国央行出台了《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不仅针对中国的发卡情况予以了全新的指导性意见,还对一些细节进行了量化,比如《意见》提出到2008年,年营业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商户受理银行卡的比例达到60%左右等。

  中国的信用卡产业绝对可以用“八九点钟的太阳”来形容,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但不管外资怎么样联手中资银行,怎么样投身于这个市场,最后还有一点也相当重要,那就是“放长线方可钓大鱼”,在中国赚信用卡的钱绝对将是一笔长期投资和承诺。

  外资信用卡在华发展尖峰时刻

  1979年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协议,开始代理境外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从此进入中国内地。

  1981年发达卡(Federal Card),美国运通卡(American Express Card),日本百万卡(Million Card),威士卡(Visa Card)和万事达卡(Master Card)相继进入中国内地。

  2004年2月美国花旗银行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发行带有花旗CITI标识的双币信用卡,同月,汇丰银行同上海银行发行带有HSBC标识的外币信用卡,由此揭开外资银行在华发行信用卡的序幕。

  2005年5月汇丰银行联手交通银行发行双币种信用卡,汇丰银行logo再度跃上本地发行的信用卡上。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1,3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