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卡 > 正文
 

银行卡犯了方向错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 16:01 《竞争力》

  当我们看到一个路牌广告,那是一家银行为自己的

银行卡而作,广告语是“比现金还方便”!你肯定不会认为这是虚假广告,但你会去质疑吗?实际上,银行卡在支付功能上永远不可能比现金更方便。但你会宽容这家银行,作为一种广告宣传难免有些夸张,把一个社会理想化为追求目标,倒也值得钦佩。

  然而,银行卡“比现金还方便”不仅是一种永远的不可能,而且银行卡在今天还将
此作为努力奋斗的目标犯了方向性的错误。但更可怕的是,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把这个理想化为理念,疯狂地在各个角落都安装上POS机,拼命地提高普及程度。同时,不惜血本地加大系统技术投入,没完没了地提高技术升级。

  一位金融技术专家这样解释:银行卡分为两种,一种是

信用卡,另一种是借记卡,统称为银行卡。银行卡相当于一种支付凭证,雷同于纸币,但从支付的角度说,在任何情况下银行卡的普及度都不可能超过现金。银行卡有限制,必须要加技术。“现钞=支付”,但是银行卡不等于支付,“银行卡+技术=支付”。

  一位信息技术专家非常赞同:银行卡不能像现金一样,交了钱就走人。最初使用银行卡需要打一个电话来确认,这里有通讯技术。后来有了轧卡机,这也是一种技术,没有轧卡机也使用不了信用卡。现在银行卡系统前置要POS机,还要有后台技术设备,一整套的技术手段才能完成支付。

  那位金融技术专家接着提出一个重大问题:银行卡在传统意义上被赋予四大功能:消费、转账、取现、支付。在银行卡产生的当年,这个界定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但发展至今,传统意义上对银行卡四大功能的界定,反倒害了银行卡,使其误入歧途。银行卡在拼命追赶现金的功能,在消费、转账、取现、支付的便捷方面下足功夫,所以无限度地扩大各自的银行卡的使用商户范围,而且错误地认为使用商户越多越好,甚至妄想达到现金使用的覆盖面。前面我已说过“现金=支付”,它的支付是随时随地的,而“银行卡+技术=支付”,技术的推广运用是要付出巨大成本的。

  那位信息技术专家若有所悟:银行卡有一个大家平时不太注意的大优点,在支付过程中它是可以记录的,而现金不具备记录功能。信用卡可以清晰记录: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到什么商户购买了什么商品。

  那位金融技术专家按纳不住地抢话:这种记录功能是与生俱来的,但从它出世那天就被忽略掉了。银行卡这一先进的工具在最初设计时并非为了记录消费信息,记录与不记录,人们觉得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大约在10年前,有人开始运用银行卡的记录功能,但只把它视为一种衍生的附属功能,主要解决防伪问题和确认问题。防伪和确认是不一样的,有的卡不一定是假的,但有可能存款余额不足,或授信期已过,你不能再使用了。银行让你使用需要在时点上确认,因为它是一种支付行为,必须当场确定。这种当场确定使得防伪和确认这两项功能都需要记录。

  但是,人们并没充分意识到,银行卡如今的最大的功能就是记录,而银行对其记录功能的运用非常之差。目前,没有哪家银行把记录功能当作银行卡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位商业专家插话:由于银行卡的记录功能被忽略,所以各商家纷纷推出积分卡,因为商家越来越需要忠诚客户,积分卡的发明是为了形成稳定的客户群,把忠诚客户捆住。这些促销工具是在生产过剩、需求紧缺的背景下产生的。在过剩经济时代,产品及服务的供应商才需要去了解自己的客户,了解客户的购买动机、行为和习惯。所以,记录变得越来越重要。

  那位金融技术专家有些愤懑:从支付角度看,“现金=支付”,而“银行卡+技术=支付”。但从记录功能看,“银行卡=记录”,而“现金+积分卡=记录”。相形之下,银行卡的最具优势的记录功能却被冷落,至今尚未成为主流发展方向。记录是银行卡天然的功能,得天独厚的本领。相比,现金本身不具备记录功能,某种程度上还否定记录,因为现金为了相对更好的流动性与更快的交易速度,它本能要求不记名,付钱拿货走人,当场一把一利索。所以银行卡追赶现金的便捷,反而淡化自己记录的优势,是扬短避长的方向性错误。

  那位商业专家介绍:记录功能的最直接受益者是商家,因为商家最想知道自己的消费者是谁,自己的消费群体有什么习惯和倾向,所以商家最早也最广泛地记录消费者行为。7-11连锁店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那时还没有连机交易的收银机,使用一种设置两个按键的简陋机器,放在收银台上,一个按键用于区别年龄,一个按键用于区别性别。因为女性顾客是7-11的主流顾客,那么男顾客光临就按一下其中一个键,作为记录。在80年代刚刚有ISDN时,7-11就把收银机换成了ISDN系统,把它每一个城市的7-11店连在一起。把每一天的消费情况进行汇总,并且发行积分卡。到90年代,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它就把全球的所有的店全都连在一起,租用卫星频道,直至委托美国人发射了三颗商用卫星。到21世纪,7-11又把自己的35000个全球供应商,生产、库存和物流全都连起来。它的每一辆货车走到世界哪一个角落,哪一批货在哪一条流水线上,都全部被记录下来。

  那位信息技术专家也反映了一个现实: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越来越重视进、销、调、存系统的管理,但对于消费行为的直接记录管理却很差。究其原因,不是企业不愿意,而是联机运行有一定的难度。试想一下,厂家要想获取直接的消费信息,就要与诸多商家联机;而商家目前都在各自纪录自己的客户群,重复浪费且工程浩大,每一个消费者都刷一下积分卡,对一个商家来说很困难很麻烦的,至少发积分卡就是一个很累的活儿。

  那位金融技术专家抢话道:正因如此,为银行卡创造了巨大的商机和广阔的空间。银行卡在众多商家都已经安装了POS机,并且建立了雄厚的后台系统,而银行卡又天然具备它录功能,如果银行主动把记录功能作为一种资源,运用到整个社会的商业营销和消费它录上,不仅降低社会成本,而且可以直接创造财富,并且为自己的银行卡建立竞争优势。

  一位消费行为研究学者也不禁发言:在消费者交易的那个时点上他被记录下来,不管他愿意与不愿意,这种记录都是通过一种合法的渠道取得。从理论上说,为消费者提供的信息对他是有帮助的。因为信息提供者是免费的,对消费者是有好处的。

  那么,反过来求证,银行在每一个商家都安POS机,消费者有没有这样的需求?实际上,一张银行卡在全北京的100万个商户里全能刷,对消费者并不完全有意义。

  这涉及到优惠和通用的关系。通用和优惠。我们在某一个商户是可以理解的。假如规定了某一种卡仅限在一个特定的商户使用,那么这张卡的通用性最差。但由于这张卡把使用者限定为最忠诚的顾客,因此使用者理应获得优惠最大。反之,最为通用的一种卡,可能把优惠降到几近于零。完全通用的是现金,但一分优惠也没有。

  那位商业专家点破一个商机:如果有一家银行,把它发行的卡的通用性相对降低,就可以给消费者提供一定量的优惠,使自己的卡比别人的卡更具

竞争力。国内有的银行,甚至移动通讯运营商,已经针对VIP客户群,提供一部分指定商户的一些优惠条款。

  我们做过统计,北京大约有70余家万米以上的商场。但对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可能不需要70余家商场。如果发卡者规定,一位消费者在北京只选择10家商场消费,而不是全选70家,他就可以凭这张卡在这10家商场享受九五折优惠。此中道理在于消费者牺牲了选择权和随机性而获得好处,因为放弃了到那60家商场消费的选择权。如果消费者要保留消费随机性,那就需要买到一定数量才可以获得折扣。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是消费者事先承诺付出一个代价,后者是消费者在现实消费中付出一个代价。

  如果消费者对发卡者承诺,保证在选定的10家商场在1年之内消费1万元,那么这个需求就被固定下来,无论对消费者、发卡者及商家都将获利,这是三位一体的共赢。现在,商家已充分意识到,当消费者放弃一部分选择权将给予其优惠,并以此作为促销方式反作用于消费者。可惜的是,消费者与金融服务者并未充分利用这一点为自己牟取好处或商机。每个消费者每年都有一定消费量(比如原本1年就要花掉1万元),但并不在意放弃一部分并不重要的选择权而获利。而金融服务者根本没意识让消费者完全可能放弃部分选择权,这里蕴藏巨大商机,相反沿着错误方向越走越远。

  一位经济学家终于听明白并点出要害:我们应该重新界定银行卡的定义,信用卡不再是一种短期信贷凭证了,银行卡也不仅是一种支付凭证,而是变为一种身份防伪凭证,更重要的是一种记录凭证。

  综合起来的准确定义是,银行卡是银行发行的一个身份防伪记录凭证,它在今天具有两个强大的新功能:一是用于结算时控制风险;二是对全社会的全程消费行为的记录的工作。这一功能尚未开发,有着潜在而巨大的应用市场和商业价值,一旦开发,对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社会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应用价值,想多大有多大,多大都不为过。

  (本文作者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信用消费专家,他力主将经济学通俗化,文中所有专家皆为其虚拟。)

  爱问(iAsk.com)
  银行卡 相关网页约1,96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