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06日14:03 中国银行业

新浪基金曝光台:信披滞后虚假宣传,业绩长期低于同类产品,买基金被坑怎么办?点击【我要投诉】,新浪帮你曝光他们!

  中国银行业转型升级需摒弃“鼯鼠情结”(节选)——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例

  文/张兴荣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银行业研究团队主管

  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6年第7期

  对多数中资银行而言,能否破除“鼯鼠情结”,回归“客户第一”,把握好转型边界,着力提升专业能力,将决定未来五到十年的转型成败。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加剧,一些银行着力在业务种类、客户数量、地域范围、渠道形式等领域全线出击,全面拓展,表现出求多求全的发展情结,颇似寓言故事“鼯鼠学技”中鼯鼠的心态。这种求多求全的“鼯鼠情结”已开始带来一些问题和危害,长远看,会影响银行经营效率和竞争力,需要引起警惕。

  “鼯鼠情结”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以大型银行为例,2015年度净利润平均增速已从上市以来百分之二三十的高点降至百分之一以下的最低点,2016年可能迎来业绩增速的拐点。在资本、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各银行有必要重新审视求多求全的发展模式,特别是要认清以下五大潜在问题的苗头及危害。

  业务求全但不强大,投入产出效率不高,损害股东价值。业务求全的一个潜在问题是分散资源与精力,难以做到各方面都精、都强。例如,大型银行向多元化金融领域拓展时间已有二三十年时间,但与国际领先同业比,竞争力还有待提高。如在投资银行一些核心业务领域,尚没有一家中资银行进入全球前十强。与国内市场领先者相比,大型银行的多元化子公司在服务覆盖面、产品研发能力以及服务水平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距。有的大型银行习惯以传统商业银行思维管理多元化子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多于投入。有的子公司自身发展动力或能力不足,规模小、成长慢、竞争力弱的局面难以打开。

  从投资回报角度看,除了基金类子公司外,大型银行多数多元化子公司的股本回报率、资产回报率低于集团总体水平。以各行披露的2015年底数据为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行18家非基金类子公司中的16家ROE低于集团水平,9家ROA低于集团水平。如果子公司ROE持续得不到改善,势必拉低集团财务回报率,损害股东价值。在集团内部,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之间的风险有时很难彻底隔绝,“烙饼卷手指头,自己吃自己”的现象并不鲜见,造成风险的内部传染和风险成本的叠加。

  客户求全但不精准,规模效应和协同效用不高。与国内同业比,大型银行在某些业务领域的客户选择精准度不高,客户获取能力和服务竞争力有待提高。例如,在私人银行业务领域,大型银行尽管占尽网点数量和客户数量优势,但各行的私人银行客户资产规模上整体落后于客户数量相对较少的招商银行。银行为扩大客户基础以及提供全面服务所做的种种投入,如果面广量大地被“次级”客户占用,则很难实现长期盈亏平衡,而且,“次级”客户规模扩得越大,给银行带来的损害越大。尽管互联网金融为银行掘金长尾客户提供了新的选择,但如果客户回报不足以覆盖前期投入和相关成本,也将难以实现规模效应。

  抢抓同业的现有客户往往付出的代价更高。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以量的扩展弥补价差的做法吸引同业客户,一旦形成路径依赖,往往会造成净息差持续走低。如果综合回报不能覆盖潜在风险或成本,特别是在接盘其他银行“甩出”的次优客户后,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规模效应,还可能遭受巨大的潜在损失。目前,大型银行的净息差与不良贷款率之间的差距日益缩小,拨备覆盖率持续下降,如果资产质量进一步恶化而非利息等收入增长乏力,在维持较高拨备覆盖率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盈利的负增长。

  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知易行难。由于商业银行与投行、保险、基金等的行业文化、发展重点和人员薪酬差异大,集团内部合作的成本和壁垒有时甚至会超过与同业的合作,多头营销、内部争利、重复授信的情况并不少见,协同效应很难发挥。如果集团内部没有强大的协同文化、精准的管理信息技术、一体化的快速响应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作支撑,“一站式服务”将很难落实到位。大型银行的公司客户、个人客户所使用的产品种类一般不超过3个,多元化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远未普及。

  地域求全但不审慎,风险集中化、同步化,分散难度大。2013年起,不良贷款从东部向中西部等地区蔓延,各区域不良率同步上升,呈现从单一产业向相关产业蔓延、从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向全产业链蔓延的态势,区域风险、行业风险集中爆发,分散难度大。新的外部环境给银行信贷业务的区域布局带来了巨大挑战。如果银行信贷资源配置失衡,风险政策的调整不够审慎或前瞻性不足,势必造成某个或某几个区域不良率的集中上升、同步上升。

  从海外看,尽管目前大型银行的海外贷款不良率总体低于境内水平,但不良率单年上升0.5个百分点以上的情况并不鲜见,制约了海外业务的稳步发展。就国别风险而言,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日益分化,地缘政治风险此起彼伏,市场风险的波动和转移特征日益明显,国与国之间宏观政策的互溢效应日益加强,很难有谁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即使是小范围、局部性的金融危机,在“蝴蝶效应”、“羊群效应”、“黑天鹅事件”的作用下,也可能扩大为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加之国际监管趋严趋紧,大额罚单已成为常态,国别风险的分散化难度预计越来越大。

  渠道求全但不高效,资源投入产出比下降,瓶颈有待突破。大型银行各类渠道的快速扩张并没有带来网点效率的革命性提升。2015年末,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大型银行的自助设备总量约是2010年末的2倍以上,企业网银、个人网银的客户数及交易量约为2010年末的3倍以上,但网均存款、贷款及净利润仅分别比2010年末提高了约43%、65%和63%。

  与国内领先同业比,大型银行的渠道效率仍然偏低。仍以招商银行为例,2015年末,该行的网均净利润达3379万元,约为交通银行的1.6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2倍,农业银行的4.4倍,网均存款、贷款亦大幅领先五家大型银行。据测算,在招商银行网点,配备一台自动柜员机的门槛大致为客户个人活期存款余额达到6683万元,这一门槛值约是工商银行的2倍,交通银行的3倍。招商银行渠道效率较高还体现在其吸收并留住低成本存款的效能上,在该行的个人存款中,活期存款的比重已由2010年末的59%提升至2015年末的69%,远高于大型银行40%-50%的水平。

  大型银行渠道投入产出的效率有待重检。五年来,随着各大行对网点硬件设施和智能化设备投入的加大,银行柜面业务向电子渠道的迁移率已由55%左右快速提高到90%左右,网络银行的客户数和交易量也快速上升,但大型银行的基层网点数量、网点面积和柜员人数并没有因此明显下降,长此以往,固定成本势必居高不下。同时,大型银行年龄51岁及以上的员工比重逐步上升,员工老龄化加速,将导致渠道成本的刚性上升。近年来,各大银行新增固定资产对新增净利润的拉动作用逐年下降,人均净利润的增速亦逐年下滑、趋近于零。

  扩张方式求全但不甚稳健,蓝海或变“鸡肋”。2015年末,大型银行已经在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机构或注册法人机构,但多年来海外布局路径基本雷同,即先在港澳地区设点,再在欧美发达国家国际金融中心布局,然后向其他新兴市场扩展。目前,几家大行在亚太和欧洲等地区主要经济体的布局高度重合,呈现梯次进入、扎堆布局、同质化竞争的现象。

  大型银行在海外的扎堆式扩张和同质化竞争使得各行海外资产的利润率连年低于集团总体水平,个别银行2015年末海外资产利润率比集团低一个百分点以上。长期看,海外资产的收益率需与集团水平保持大致平衡,否则回报率持续走低的海外业务将可能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进退两难。

  在海外市场的“蓝海”里游泳,大型银行还需打造独特的竞争优势,夯实稳健经营和专业化运作的基础。长期以来,中国大型银行在欧美发达市场并没有进入当地主流银行之列,在亚太等新兴市场很少位居东道国外资银行前列,在港澳以外的国际零售银行领域基本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发展,这表明大型银行在海外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海外竞争优势尚不突出,还需要做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从国际经验看,通过并购加速业务扩张,即使是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老牌百年大行也曾经呛过水、吃过大亏,中国大型银行需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

  破解“鼯鼠情结”需过三关

  ……

  了解更多内容详见《中国银行业》杂志2016年第7期。

  (作者张兴荣系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银行业研究团队主管)

  (本文为作者的学术探讨,不代表所在单位观点)

责任编辑:王琛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被商业包裹是我们这代人的宿命

我们的生活将变得透明,然后被商业深深包裹,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我们亲手打造了它,然后终身被之缠扰。

G20让中国人的钱更稳、更值

如果G20层面上能够就人民币的价值与稳定性取得重大战略共识,老百姓出国必须要进行的 兑换、消费、支付也将更便利。粗略估计,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利推进每年至少能为中国贸易、老百姓出国消费额年均至少省下3000亿元的交易成本。

未来将发生的五大趋势性变革

在过去,几乎所有的机器人都被应用于重工业,为保证安全其往往远离人类作业。而在如今的战场或工厂,机器人已经开始与人类并肩工作。可以想像,未来十到二十年,机器人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应该克服人民币浮动恐惧症

在中国目前经济存在产能过剩、通货收缩的情况下,一般而言,只要不是暴跌,汇率贬值对中国经济应该是利大于弊。别人都在拼命让自家货币贬值,我们却用掉数千亿美元来维持汇率稳定,回头来看,这有些得不偿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