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行孙公司拟7亿港元入主中国新城镇发展

2013年03月20日 07:34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杨羚强 发自上海

  国家金融资本参与到新城镇建设,或将迎来一轮高潮。3月18日,中国新城镇发展(01278,HK)发布的一纸公告,对于业界来说,有些意味深长。

  根据中国新城镇发展的上述公告,国家开发银行的孙公司国开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和中国新城镇发展以及其控股公司——上置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定备忘录,约定国开国际控股以7亿多港元的总金额,通过增发收购持有中国新城镇发展四成以上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无独有偶,上海一家得到央企金融机构投资的地产公司负责人也透露,在两家公司新签订的投资协议中有“关注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市场机会”等内容。

  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国家开发银行此前就涉足城镇化建设领域。而中央级金融机构大力支持新城镇建设有可能会成为未来的趋势。

  三折股价出手抄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询了解到,中国新城镇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在新城镇开发商,主要致力于规划、发展位于中国大城市周边城镇的大型新镇项目。

  根据中国新城镇发展公布的2012年业绩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该公司营业收入为9.34亿元人民币。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2012年,为表彰中国新城镇发展承担土地一级开发的上海宝山罗店新城所带来的贡献,中国新城镇发展在出售罗店地块的所得款的分成已由48.5%上升至57%。另一家无锡鸿山项目的土地出售收入分成也上升至91%。

  但上述公司的此次收购价格却不高。国开国际控股的增发收购价格的非常低,仅为0.246港元/股,不仅较3月18日中国新城镇发展的收市价0.79港元折让约68.86%。同时,也比中国新城镇发展去年7月份配售5.85亿股新股每股0.35元港元的价格低得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上述增发完成之后,中国新城镇发展的控股权将易位,原先的大股东——上置控股的持股比例将摊薄至19.58%,国开国际控股将成为中国新城镇发展的第一大股东。

  市场可能觉得诧异的是,为何以如此低廉的价格出售呢?中国新城镇发展的控股股东——上置控股所作出的解释是,开发新城需要庞大资本,并需要大量初始资本。限于项目数量有限,土地销售也不频密,过往业绩因此比较波动。

  目标或不仅是眼馋利润

  但国开国际控股收购中国新城镇发展的用意,显然不仅是因为眼馋可观的利润。

  根据此前媒体的报道,国开国际控股的主要职能是国家开发银行和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的海外投资平台,利用国开行的品牌和强大的项目及政府资源,为中资企业“走出去”和海外资本进入中国提供投融资支持和服务平台。

  中国新城镇发展的公告称,国开国际控股的母公司——国开金融及其控股公司——国家开发银行十年来一直积极支持中国城镇化项目。

  陈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过去的十年间,国家开发银行一直致力于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所以其孙公司收购中国新城镇建设并不奇怪。

  只不过,鉴于中国新城镇发展的业务性质,国开国际控股收购这样一家偏“房”性质的企业,多少有些出人意外。

  东方证券负责港股的一位张姓总经理认为,中国新城镇发展虽然主要负责土地开发以及土地出让业务,但其业务仍然偏重于房地产板块。而新城镇建设的内容除了房地产以外,还包括现代农业、产业投资等多个领域,其范畴远远大于传统的房地产开发业务。

  他认为,国开国际控股收购中国新城镇发展后,上述公司有可能会扩大业务范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后采访中国新城镇发展,但后者未回应收购完成后,经营范围是否会扩大。

  对此,陈晟认为,中国新城镇发展的房地产业务,可能仅仅只是一个平台。未来上述平台将承载新城镇建设的更多职能范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纪委通报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典型问题
  • 体育欧文微博宣布赛季末正式退役 欧文微博
  • 娱乐董洁疑获王母认可:还未离婚已当准儿媳
  • 财经央行调查称近7成居民难接受当前高房价
  • 科技谷歌地图加入珠峰360度街景照片(图)
  • 博客柴静:卡车刹车问题调查 目击中国首富村
  • 读书宋美龄坚持一个中国的贡献与败笔
  • 教育“神器”能点名答题 学生逃课无望(图)
  • 育儿母亲坚持5年为脑瘫女儿按摩助康复(图)
  • 朱大鸣:底特律房产崩溃给我们一碗醒酒汤
  • 张五常:从合约角度看公司与市场
  • 倪金节:中国铁路总公司需直面三大问题
  • 郑风田:吴仁宝如何缔造天下第一村
  • 陈虎:撤销铁道部是脱壳还是脱胎
  • 张卫星:证监会主席换届背后的阴谋论
  • 唐钧:民生改革最难点在哪里
  • 张捷:塞浦路斯存款征税事件意味着什么
  • 管清友:铁道巨债风险应无妨
  • 张庭宾:中国避免深衰退须调整计划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