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华永道
2011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理财产品的发展是银行从以产品为导向转变为以客户为导向的重要实践,当前更是面临多种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需要在平衡风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近两年银行理财产品的爆发式增长,既是银行转型的需要,也是由市场供需两方面因素共同推动形成的。
从银行转型的需求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主要是为了银行自身的转型,银行尽一切力量去满足客户的需求,或创造产品来吸引客户。
从理财产品市场供需两方面的因素来看,在供给方面,2011年以来,市场整体信贷规模紧张,银行大力发展理财产品一方面是为了调节信贷规模,另一方面是为了变相稳定存款。这实际上是利率市场化的前奏,反映了银行与监管政策的博弈。
在需求方面,理财市场之所以发展得快,在于客户对理财产品的需求增长迅速。中国投资者逐步认识到理财可以获得一个较高的收益,且风险较低。股市的持续低迷,投资者未能直接从资本市场得到令人满意的收益,也成就了银行理财市场的火爆。
市场火爆的背后也潜藏着诸多风险。从2008年开始,随着理财产品规模的不断扩张,银行普遍采取组合管理的模式,不再是一种产品对应一个标的资产,而是一类产品对应一个资产池。令人担忧的是,部分银行存在所有产品共用一个资产池的情况,不区别流动性、期限等不同因素。应该说,资产池这种管理模式本身并没有错,也确实存在期限错配的风险,关键是如何设置相应指标控制风险。
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还存在恶性竞争的情况。一线销售人员为争取客户,仅展示收益率,不提示风险。客户的理财意识被挖掘出来了,但风险意识仍欠缺。
投资者教育问题也值得关注。让投资者清醒地认识到理财产品的风险,是监管层、银行、媒体共同的责任。如果客户总是赔钱就闹,银行就不敢做可能亏钱的理财产品,这样不利于银行理财市场发展的多样化。
还应注意银行理财产品趋于同质化的问题。因为易于模仿,市场上没有独具优势、不可复制的产品。能体现出差异化优势的主要在银行系统建设、服务流程、销售渠道方面,这些各行还是有差别的。
随着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财富管理能力不断增强,第三方理财机构日益崛起,都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构成威胁。
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各类机构在理财产品市场中,各有各的优势。证券公司在分业经营的大背景下,在股票投资方面具有优势。信托公司灵活的机制和项目资源是优势。第三方理财既找银行做代销,也有自己的直销团队,与银行在高端客户上形成竞争关系。目前信托计划、保险资产管理计划、券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等均可直接投资于企业股权或债权,而银行理财产品只能借助信托平台进行相关投资。
第三方理财更以产品为导向,单纯为了把产品卖出去,而不是像银行一样从提供综合服务出发。从未来整个格局来看,理财市场的发展,银行肯定是主体,保险、投行也会逐渐壮大,但信托不会成为很大的一块,它应该起一个弥补的作用。
银行相对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的竞争优势也很明显,一方面是渠道优势,银行拥有最广泛的客户基础;另一方面是资产优势,银行庞大的资产规模是其他主体暂时无法赶上的。加之银行在债券投资、海外市场投资等方面的天然优势,以及传统业务带来的对信用风险的把握,只要真正重视理财业务的发展,同时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银行将会在理财业务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推动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应在三方面着力。一是进一步明确理财业务法律地位。目前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主体资格,商业银行不得不借助第三方机构或自营业务主体资格进行投资和运作,这既不利于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也不利于商业银行由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业务的转型。二是转变发行方式,由按预期收益率发行转变为按净值发行。在净值发行的模式下,投资者可以按照净值或者估值获取收益,银行也可以根据公允价格决定开放期,一定程度上将摆脱因刚性兑付理财产品预期收益所隐藏的风险。三是公开发布理财产品行业信息。增强理财产品行业信息的透明度,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及时掌握行业动态,适时调整发售节奏和产品定价;同时有助于完善行业自律,避免恶性竞争和产品同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