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于2017年12月14-15日在上海召开。论坛主题:金融本源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首席运营官祝宪出席并演讲。
其表示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背离和失衡凸显了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深层次矛盾。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规模和体量的迅速膨胀,金融内生性的问题也开始日益出现,一方面实体经济需要金融体系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但由于我国仍是以银行信贷为主体的间接金融体制发挥重要作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在我国尚不发达;另一方面银行信贷投放力度加大,进一步创造了海量的货币供给,导致各种要素更加集中于金融体系甚至造成过度的自我循环,加剧了资源配置的错配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扭曲。
同时从全球和中国自己本身的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每当经济周期发生下行的压力,外贸发生困难,人民币出现贬值压力,对经济增长造成大量压力的情况下,政府一般都会出台刺激性的经济政策。
2014年以后,在中国也处在这种条件下,多种因素叠加,导致我国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而受实体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实体经济难以为溢出的资金提供足够的好回报的投资机会,所以这些资金相当部分要投向有高收益、高回报的领域,也包括房地产领域。
同时,为了应对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级政府采取了不同程度的行政性的干预手段,某种程度上扭曲了要素市场的价格,压低投资成本,而大量增量资金也没有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而是在行政手段的指导下投向了投资驱动型领域,不同程度造成了相当普遍的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同时投资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效率都不同程度的下降。
“我觉得实体经济在今后的时间内,应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祝宪表示。
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但目前看来,我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力仍然比较低,GDP增长方式主要是以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增长,因此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是转变增长动力、实现高质量增长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变革的重点。祝宪表示,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应该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深化要素配置制度的改革,包括土地改革、国企改革、财税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挖掘人口潜能,利用城镇化的多重效益提高增加高质量劳动力供给,部分对冲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改革产业结构,清除夕阳产业、病态企业、僵尸企业,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转移。
最后,也要靠社会保障托底,创造性的破坏不能保护落后产能,但不保护落后产能就必须保护劳动者和弱势群体。
他还谈到了金融支持全要素生产力提升的问题,祝宪称,金融资产本身有一个要创造自己的效益,必然要走向比较高收益低风险的行业,有其内在规律,不能强迫其进入实体经济,只能适当加以引导。
因此,今后的宏观政策的侧重点应是做强实体,做实金融。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进一步降低税负和各种行政性的交易成本,理顺市场配置要素和资源的体制机制,大力纠正刚性兑付和软预算约束导致的风险和收益的不匹配,尽力消除政策套利空间,从而让其投入实体经济支持全要素生产力提升的资本,至少在中长期上可以获得合理的回报。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责任编辑:谢长杉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