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6日09:39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发布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发布报告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7-2018)”于11月2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出席并做主题报告。

  本次报告主题是“新常态迈向新阶段”,这是对经济复苏做出一个整体性的判断,同时从中期的角度提供新阶段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这种逻辑和脉络,以及提出预测和政策建议。

  报告对明年做了预测,认为明年增长会相对稳定,比今年略低。值得关注的是价格指标,CPI会有明显上扬,这个上扬与景气传递有关系,更重要的是跟成本传递有密切的关系。

  2017年经济状况总结

  总体来说2017年将持续触底,增速相对较为稳定,核心问题还是由债务引发的风险问题。2017年的反弹,或者说超预期企稳并不是新周期的标志,一些短期周期力量的部分企稳以及部分指标恢复性的调整难以掩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标志中期的周期转变的核心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还在持续下滑。“因此我们提出,新周期没有开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总体性退出时点还没到来。”

  此外,新常态也没有结束,特征甚至更加明显。从今年开始中国的新常态出现一些拐点性的变化,步入到一个新阶段,今后两年里面可能会出现三大特征:一是经济企稳但难以快速反弹,稳中趋缓有可能是未来的常态。二是风险有所缓和但警报并没有解除,局部问题可能还会显化甚至恶化。三是结构虽然有所优化,但是面临着我们在未来的一些刺激政策的推出冲击出现反复的可能。

  从指标来看, 实际GDP增速出现明显的企稳,名义GDP出现快速上扬,政府的总体收经达到10%多,企业的利润增速已经达到了20%多,居民收入也是非常不错的……这些指标是经济总体向好的一个很重要的核心指标。

  供给层面可以看到,工业增速摆脱了2015年强劲低迷甚至箫条的局面,主营业务收入的状况可以看到工业摆脱箫条期。价格数据来看,核心CPI的回升标明中国供求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同时更重要的是GDP平减指数的转正,这个转正里面很重要的是GDP平减指数在去年三季度开始已经超过了2%,2%可以作为很重要的临界线,可以看到就业的数据、企业盈利数据、财政收入数据,这标明各种经济主体的改善程度是同步的,经济企稳筑底的趋势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宏观景气也全面出现持续的改善,唯一的参数要注意的是未来收入信心指数最近有所趋缓。

  新周期是不是开启了?这是今年讨论的最大一个问题,但刘元春表示,新周期没有开启。很多人讨论的是市场情绪,而且目前政策力度逐步加强,而且在政策实施的持续性这么长的状态里面,市场的力量、周期的力量已经被政策的因素所搅乱了,所以他认为简单的谈周期并不行。

  另一方面,从朱格拉周期来看,很重要的核心指标并没有发生改变,同时市场性的力量并没有步入到自我运行、自我增长、自我繁荣的状态,内生经济增长动力是我们判断整个市场处于某个阶段一个很重要的参照系。

  实际投资增速并没有止滑,反而有加速下滑的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还在持续回落,即使政策性的因素在持续加强,但是并没有止住整体固定资产回落的趋势。广义的财政赤字在于持续提速,我们财政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是超常规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虽然狭义财政赤字目前还维系在3.8左右的水平,在世界上广义水平和狭义水平都算是非常高的水平。

  而且外部环境的改善是政策性的产物,因为这一轮世界经济企稳本质上就是世界各国进行超常规政策的产物,也就是四大央行齐力进行超常规货币政策,再加上中国财政部进行超常规货币政策共同努力的产物,这次企稳里面中国的贡献度是非常大的。

  报告指出,我们还面临着6大深层次的问题和6大风险点。从目前来看,2017年中国经济企稳总体是政策性的、恢复性的,但市场力量和趋势力量还没有企稳,中国经济还没有步入到持续反弹的新周期轨道之中。

  一,虽然风险有所缓和,但警报并没有解除,局部问题可能会恶化。私人非金融部门债务率上升趋势在放缓,风险有所缓解,但是警报并没有解除,我们发现资金“脱实向虚”并且进行了整顿,但是整顿的过程中这些泡沫的轮转依然在持续,从股市到汇市,到大宗商品,到一些上游产业,然后到局部的区域,“并且近期大家也会看到,一些三四线的房地产出现了蠢蠢欲动的倾向。”

  个人的信贷增长速度高居不下。去年进行影子银行的整顿,导致一些非标资产、资管产品的规模出现了大幅度的放缓,但是今年又开始有所反弹。刘元春认为改变金融主体的这种行为模式还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即使现在我们进行金融整顿和强监管,但是如果我们金融主体的这种利益结构、规则模式没有一些根本性的调整,要想短期改变目前这样一些风险问题还是有很大问题的。

  最关键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债务结构性和区域性的风险开始凸现,这里最重要的是广义财政赤字所实现的途径。刘元春指出,政府除了通过目前投融资平台,通过地方债扩大政府投入支出以外,还通过产业引导基金、PPP以及其他的一些途径来使债务隐性化,这一轮政府的扩张、债务的扩张一个是隐性化一个是杠杆化,它的增长速度可能比第一轮的增长速度还要快。

  同时资产负债修复不平衡、不充分,局部风险还很高,煤炭企业整体的资产负债率还是高居不下,同时一些黑色资产负债率在于持续上扬。同时结构有所优化,但可能存在反复,面临政策退出的冲击。

  以上是对于2017年简单的总结,的确中国经济在今年表现不错,在增速、在风险、在结构都有所改善,但是从深层次的角度会看到增速很大因素是政策性的,核心指标并没有止跌、止滑,风险的问题和结构的问题还有很多的疑虑。这是今年超预期企稳,但是企稳中间还有很深层次的一些问题。

  2018年面临的风险和问题

  明年会面临什么样深层次的问题和风险点?报告指出有四大层次的问题:

  一是,外部环境的改善难以过高期待。

  二是,内部市场景气传导机制不畅。

  三是,投资持续下滑的趋势难以在短期里面扭转。

  四是,在储蓄率高居不下的情况下消费要想进一步攀升很难。

  外部环境的改善难以过高期待,虽然世界经济现在出现同步复苏,但是这个同步复苏的性质跟全球同步非常规性的货币政策加上超常规的财政政策是有密切关联的,明年改善的程度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会看到,目前仍面临着较大金融下行的风险,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仍然在持续,金融泡沫根本没有解决,国际治理协调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还增加了新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冲突的问题,因此在全球企稳2018年欧盟要要启动货币政策的退出、日本也要考虑进行货币政策的退出,同是中国政府也要考虑进行宏观政策的再定位,在这样的一个政策退出期世界经济会怎么样?这是我们重点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内部市场景气的传导机制不畅,我们目前是政策性的、外部性的,经济要持续必须要落脚到内部市场需求,刘元春指出这会导致以下几点:

  1、PPI和CPI出现背离的状况,很明显价格传递不畅。

  2、社会融资增速和M2出现背离,这里面很重要的是金融传递不畅、资产端和负债端的严重不对称会标志着整个金融运行的一些管道不通畅。

  3、上游企业的盈利和下游企业的盈利出现了背离,这个背离导致下游传递不是利润创造而是成本传递,成本传递过度,在未来来讲肯定会产生动力的问题。

  4、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的背离,虽然政府的主要在基础设施、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如果持续性的政府大规模的投资必定会通过资金占有、空间挤占产生挤出效应。“虽然稳增长政策非常重要,但是是药三分毒,我们一定要看到在治理旧问题的时候会产生新问题。”

  5、各阶层的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出现了背离。刘元春称,“这些年名义收入和核心阶层实际收入的增速并不是一致的,比如说这些年里面知识分子教师的收入并没有增加多少,公务员的收入也没有增加多少,但是我们统计数据增长的还不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我们发现这几年居民收入的平均数增长的很快,但是中位数没怎么增长,这个表明中产阶级的收入被削弱了。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增长还可以,中产阶级的削弱对于消费型社会的打造还是有问题的。

  6、名义赤字和实际赤字率的背离。

  “因此我们会看到宏观经济一个关键的问题,明年稳增长重点还是在于稳投资,投资持续下滑的原因在这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要想有真正的改变是有很大难度的。”

  报告还指出了中国宏观经济的6大风险点:民间投资复苏不稳、地方债务隐性化、创新项目烂尾问题、三四线房地产泡沫隐忧、政策收紧下的利率上行压力、金融下行期的监管平衡问题。

  刘元春尤其提到了创新项目的烂尾现象,据了解,现在有160多个高新技术园区,同时还有很多地方间的产业园区同质化现象严重,虽然这几年建的美其名曰都是高新技术,但是真正具有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是稀缺资源,不可能在中国遍地开花。他指出,现在产业园区遍地开花导致的结果就是会有烂尾现象,特别是一些地方没有冒烟的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新阶段的八大特征

  在这样的判断下,报告指出新常态已经迈向了新阶段,并指出新阶段有八大特征:

  一、增长速度从快速下滑的低迷期转向稳中趋缓的调整期,增速换挡的力量从趋势性力量与周期性力量叠加转向政策性退出与趋势性定量的叠加,未来发展稳中趋缓。

  二、结构调整将从政府主导型和外部冲击型的调整向市场主导型和内生主导型的结构调整转变。未来几年是我们结构调整的关键期,过去几年是在世界经济危机加上中国稳增长政策的推动下出现的超级大转型,但是超级大转型有一些反弹,能不能稳定在于我们这个接力棒能不能够交给市场。

  三、动力转换将从过去政府扶持市场发展二元并行的局面过渡到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阶段,动能转换步入到关键期。内生市场型结构的转换将是中国新动能转换成功的标准。

  四、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将从过去十年来的持续扩张期步入到渐进退出期。过去十年都是在稳增长的结构下进行扩张,但是未来几年我们可能要退出,这个退出很重要的是当前经济在稳增长控风险取得阶段性胜利为退出打下了基础,但是这个退出的时点要根据固定资产稳定的情况来进行确定,只要政策常态化新常态就接近尾声了。

  五、世界经济将步入到新阶段,外部环境也将步入到新阶段,世界经济将从长期停滞期步入到低速复苏与政策退出期,中国贸易顺差将从过去快速下滑期步入到低水平稳定期,资本账户将从而恐慌性流出期步入到相对平衡的波动期。

  六、金融周期将步入到下行期,在金融整顿的过程中,未来金融下行期的风险更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

  七、改革将步入到关键领域的攻关期和新红利的构建期。改革虽然在三中全会以后进行了全面布局,但是一些关键性的改革必须在未来几年继续全面出台。

  八、经济发展将迎来高成本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未来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在未来来,技术的急速提升和改革红利是渐进变量,但是近期我们会看到,一个是原材料成本的冲击,社会建设加速带来社会成本的上涨,环保监管带来环保成本的上涨,人口红利地建和劳资关系改革带来的劳力成本上涨,成本问题在未来会很凸现。

  在这样的判断基础上,报告对明年做了预测,认为明年增长会相对稳定,比今年略低。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价格指标,CPI会有明显上扬,这个上扬与景气传递有关系,更重要的是跟成本传递有密切的关系。

  报告给出的政策建议

  1、对今年超预期企稳要有科学的认识,要从根本上反对三好心里周期观,中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还没有到全面退出的时点。

  2、要加强对中国经济中期视角认识和判断。对新常态步入新阶段的新矛盾、新问题、新运行机制以及新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以深化习总书记提出的经济新常态理论,为了未来几年的经济工作提出理论参考。

  3、中国新周期还没有开启,中国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还没有到全面退出时点,但是局部退出是可以的,在固定资产增速没企稳之前,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积极的定位不宜改变,同时考虑中国实体经济修复的速度将大大慢于虚体经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常态化的速度慢于西方各国,渐进的步调应当与市场内生动力复苏的步调具有一致性。未来几年世界可能会出现同步现象都会退出,这会对中国政策退出带来很大的压力。

  4、鉴于中国稳增长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中国经济的韧性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2018年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核心应该从稳增长适度转向控风险基础上的促改革,2018年是全面推出新常态新阶段的关键改革攻坚计划的窗口期。我们对改革提出了一些想法,对关键性的改革、基础的改革我们要提出就市场改市场、就经济改经济的方式,要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入手,从社会改革做铺垫,改革核心是要强化各种软约束,这是很重要经济改革的核心,而不是简单板块化的调整,因为我们现在银企关系、银政关系、政企关系如果没有一个硬化的过程还是像现在软化的状态,我们要想真正的改善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是很难的。

  5、2018年的宏观经济增速的目标就业1100万就可以了,因为明年劳动供给量并不是很多。物价水平确定到2.5%,M2的增速不宜低于11%,社会融资总额可以确定在12%到13%左右,广义的财政赤字应该适度收缩。

  6、稳投资的一些举措,短期稳投资有必要,原因是什么?就是我们刚才谈的,目前中国投资增速下滑的速度高于国民储蓄增长速度,所以会出现宏观不平衡、动态不平衡,所以我们认为明年稳投资还是很重要的,但是这里面怎么稳投资要有一些新办法,而不是像现在一味的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一味的进行财政的补贴。

  7、在消费上面也要有一系列的举措。

  8、在金融整顿、金融体制改革中间我们要注重一系列的操作方式,而不宜简单化。

  9、财政政策的问题,我们重点研究了关于美国减税对于全球税收竞争的问题,我们也提出来依然要高度关注这个问题,中国应对的措施应该是要有一系列的组合,而不是简单的进行减税。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谢长杉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