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1日09:28 新浪财经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

  新浪财经讯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第一届年会(2017)”于10月21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金融学科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出席并进行主旨演讲。

  吴晓球强调金融研究一定要关注中国社会现实,“我非常不喜欢我们仍研究很多海外归来的学科,我希望能用海外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研究中国丰富的社会生活,研究中国复杂的社会问题。”他认为,把中国的问题研究清楚了,实际上就把金融理论领域里90%的问题研究清楚了。

  据了解,人民大学金融学科是人民大学八大系之一所确立的重点学科,创立至今已有67年的历史,67年来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的发展也伴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进入新时期之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金融市场化进程加速,中国金融开放步伐也加快,科技对金融的影响力在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金融的结构、业态、功能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个背景下,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的研究学科迎来了多元化的时代。

  “人民大学金融学科没有落后,”吴晓球指出,它不像人大有些在上个世纪80年代非常厉害的学科,因为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还在固守陈旧的理念。“比如我们的国民经济管理,昨天他们告诉我研究生都招不齐,肯定没落。”他认为以上学科没落是因为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还在固守那套传统的东西。

  金融变革的两大力量是市场和科技,它们共同推动了金融结构的变革。吴晓球称,在这种变革之下,传统金融理论,包括今天所构建出来的具有一般均衡的金融理论,可能无法解释那种现象,因为金融的基因发生了变化,对我们已经形成了金融理论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包括最基础的货币理论,什么是货币现在已经开始变得有一些模糊,传统教科书上关于M0、M1、M2最基本的东西已经发生了变化,金融的内涵、外延已经发生了变化,如何看待金融,金融的边界在哪里。

  吴晓球强调我们一定要关注中国社会现实,“把中国的问题研究清楚了,实际上就把金融理论领域里90%的问题研究清楚了。”

  “我非常不喜欢我们仍研究很多海外归来的学科,我希望用他们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研究中国丰富的社会生活,研究中国复杂的社会问题。”他认为不要用美国数据研究中国问题,美国经常说中国没有数据,其实现在中国市场领域已经有数据,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

  他还谈到了中国金融发展趋势的三大特征:

  一是中国金融结构证券化,中国金融结构证券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融资还是投资,证券比重在提升,规模在扩大。这会改变整个金融结构和风险结构,吴晓球称,只有结构改变了,监管体制才能进行调整。

  二是中国金融科技化,科技对金融的渗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中国金融在全球实现弯道超车的一个典型就是科技金融,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以支付宝和财富通为代表,他们对中国金融变革所做出重大作用。

  三是中国金融国际化,中国金融要成为全球金融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基本趋势。

  基于以上三点,吴晓球就如何丰富金融学科、丰富金融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要探索真理,解放思想刻苦专研;其次更要报效国家。

  “我们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我们有很充裕的科研经费,我们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我们有充分的学术自由,我们具备了一切繁荣发展……剩下来的就是要解放思想,刻苦钻研。”时机不会在那里等待,要观察时机,捕捉时机。他还指出,现在让老师出国都很难,因为出国变成了吃苦,以前出国都是争名额,是去享乐。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谢长杉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