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16日14:41 新浪财经

  一、候选理论名称

  收入分配理论与灰色收入实证研究

  二、主要贡献人

  王小鲁

  三、推荐人/推荐机构

  投票揭晓前保密

  四、理论概述

  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证研究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者发现,在各国发展的历史上,不同国别、不同时期、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制度和政策环境等条件下的收入分配格局会有显著区别;过大的收入差距和不公平的分配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并影响经济效率。因此如何在公平和效率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组合,以及通过何种手段达到这一目地,是经济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经济学界在该领域面临的任务还包括研究和回答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和实际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原因、以及大量未被统计到的收入之来源、流向、及其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等重要问题。

  在这方面,王小鲁等学者早在十几年前就进行了大量研究,作者采用中国面板数据,以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为基础取得了若干重要的理论发现:

  1.“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收入差距先升后降的结果”;所谓倒马鞍形的收入差距库兹涅茨曲线,并不是自动地随着经济发展而先上升后下降,而是受到教育机会均等程度、公共服务和转移支付体系的健全程度、城市化和劳动力流动进程、政府廉洁与效率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导致不同程度的收入差距。

  2. 收入差距并不是随着市场化程度上升而不断扩大,相反,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对限制收入差距的扩大有积极的影响。

  3. 作者首次使用了“灰色收入指数”作为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对企业的不规范摊派和灰色收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腐败)都导致收入分配更加不平等。特别是腐败对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有非常大的危害,值得高度警惕”,并主张通过健全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和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改革,健全法规制度,严厉打击腐败,规范政府行为等措施来改善收入分配。

  在此基础上,王小鲁的进一步研究证实,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长时期存在着大量灰色收入(包括非法收入)。灰色收入因各种制度漏洞而形成,与腐败高度相关,集中流向少数人群,造成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平。该系列研究跟踪了灰色收入扩大的趋势,并对灰色收入与腐败和体制缺陷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惩治腐败、实现政府廉洁、推进多方面体制改革,消除产生腐败的体制根源,对改善收入分配至关重要。这是国内首次对灰色收入及其与腐败和体制缺陷之间关系的系统性研究。

  这项研究在分析方法上也有重要创新,系统证明了导致居民收入统计数据偏差的原因,使用创新的调查方法和计量模型分析方法、收入与消费函数模拟的方法对居民收入(包括隐性收入)的数量和分布进行重新推算和验证,在国内外经济学该领域研究中具有领先地位,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五、推荐理由

  王小鲁、樊纲于2005年的论文《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发表于《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采用中国分省面板数据,通过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研究了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收入差距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发现我国一个时期以来收入差距在持续扩大,但函数模拟分析显示,“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收入差距先升后降的结果”。既所谓倒马鞍形的收入差距库兹涅茨曲线,并非自动随经济发展而先上升后下降,而是有条件的,受到经济增长、再分配和社会保障、教育等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基础设施条件、各种制度因素等四大类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者通过分省数据的计量分析发现,教育机会均等程度、公共服务和转移支付体系的健全程度、城市化和劳动力流动进程、政府廉洁等因素都对收入分配有显著影响,导致不同程度的收入差距。

  作者还发现,“市场化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收入差距扩大。收入差距扩大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在市场化过程中,制度不健全、政府行为不规范和腐败现象,导致资源配置扭曲和收入分配不公。因此需要通过政府改革,建立一套公平、规范、透明的制度框架来与市场体制相配套”。收入差距并不是随着市场化程度上升而不断扩大,相反,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对限制收入差距的扩大有积极的影响。上述发现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政策意义。

  樊纲和王小鲁领导的课题组还全面系统研究了公共教育和医疗、财政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农村扶贫等公共政策,及政府管理体制、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小企业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樊纲、王小鲁主编:《收入分配与公共政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

  王小鲁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于2005—2006年两次主持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和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的研究课题,对全国各地60余座大小不同规模城市、县镇数千个城镇家庭的居民收入和消费状况进行了调查,在调查数据基础上并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函数模拟,以及多方面统计数据的交叉检验,对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分布进行了推算,对居民收入统计数据进行了校正,发表了研究报告《我国的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王小鲁:《比较》辑刊2007年7月,总第31辑)。

  该研究发现,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在相当长时期中存在着大量灰色收入(指未被统计、来源不明、无法确定其合法性的收入,也包括不能明确界定的非法收入)。该研究在数量上对灰色收入的规模进行了估算。推算得出,2005年全国存在4.8万亿元的隐性收入,其中大部分是来源不明的灰色收入,与腐败高度相关,集中分布于一小部分城镇最高收入家庭,导致实际收入差距远远大于居民收入统计数据所反映的情况。

  作者指出:“灰色收入的来源,主要包括财政和其他公共资金的流失,金融腐败导致的信贷资金收益转移,由行政审批、许可、监管权力产生的钱权交易,土地收益的流失,以及垄断性行业的垄断收入等。”并提出,必须对腐败进行根本治理,要推进政府改革,促进制度规范化透明化,改革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投资管理体制,减少和清理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必要干预。

  2010年和2013年,王小鲁分别基于新的居民收入调查和系统性的研究,发表了关于灰色收入的第二篇和第三篇研究报告:《灰色收入和国民收入分配》(《比较》辑刊2010年第3辑,总第48辑)、《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2013年报告》(《比较》辑刊2013年第5辑,总第68辑,均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课题)。这两次研究结果与第一篇报告的结论高度一致,推算2008年灰色收入5.4万亿元,2011年6.2万亿元,主要集中于最高收入家庭。

  研究指出,灰色收入有迅速扩大的趋势,灰色收入的来源与腐败紧密相关,主要是在制度不完善的条件下,权力与资本结合的产物。灰色收入的大量存在严重扭曲了国民收入分配,需要惩治腐败、实现政府廉洁和推进多方面的体制改革,消除产生腐败的体制根源,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实现政府管理在阳光下运作,从而改善收入分配。

  上述研究是国内和国际首创,具有开拓性和领先性,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具有重大的政策参考价值,对促进反腐与改革有重要意义。此外这项研究在调查方法和分析方法上也有重要的创新,通过新的调查方法取得了真实可信的数据,并将居民收入调查与计量模型分析相结合,通过建立恩格尔系数及多个控制变量与收入水平的函数关系,对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群体的真实收入水平(包括隐性收入)的数量和分布进行推算和验证,这在研究方法上也为国内和国际经济学该领域研究的首创。

  据目前了解的情况,王小鲁、樊纲2005年的研究是国内首次全面分析多种影响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也是首次应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收入分配状况和走势进行数量分析的研究。其关于库兹涅茨曲线所需条件,关于市场化对收入分配的作用,关于灰色收入指数的建立近期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研究等在我国经济学研究中具有原创性,有重要的理论贡献。上述论文和同年出版的《收入分配与公共政策》一书(樊纲、王小鲁主编,2005)都受到学术界广泛好评。

  王小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的灰色收入研究在缺乏常规统计数据,相关信息透明度低、敏感度高的条件下,采用创新的调查方法和模型分析方法对居民真实收入的规模和分布进行实证测算,估算了灰色收入的数量和变动趋势,考察了腐败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对收入分配研究的贡献。其发现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对促进反腐与改革有重要意义。这项研究将居民收入调查与计量模型分析相结合,通过建立恩格尔系数及多个控制变量与收入水平的函数关系,推算不同收入居民群体的真实收入水平,在研究方法上也为国内和国际经济学该领域研究的首创,具有开拓性和领先性,并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上述报告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据不完全统计,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凤凰卫视、东方卫视、北京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搜狐网、新浪网、腾讯网、和讯网、财经网、财新网、《参考消息》、《第一财经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日报》、《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华夏时报》、《新京报》、《中国经济时报》、《国际金融报》、《中国改革》杂志、《财经》杂志、《新世纪》、《国家财经周刊》、《中国经济周刊》、《瞭望东方周刊》等全国数十家主流媒体均做了专题报道或专访。据新浪网的网上调查,6000多名网友对该项研究结论的认同度高达84%。国外瑞士信贷等机构将作者的中文文章翻译为英文,若干国外主要经济媒体如《金融时报》、《经济学家》杂志等都根据国内媒体进行了报道。2010年灰色收入报告的英文版正式发表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经济论文》(第10卷,2011年第1期),引起国际经济学界的关注。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英文刊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事务研究综述》(2012年,第32卷,第1期)发表了王小鲁该项研究的摘要本。

  该项研究得到了学术界广泛和积极的评价,很多学者发表文章予以支持;于2011年获首届中国软科学奖;作者被《财经国家周刊》评为2010年度对中国经济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学人,被《南方人物周刊》选入2010年度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研究成果被《人民论坛》列为2010年社会类十大观点之首。上述研究成果收录于作者的文集《灰色收入与发展陷阱》(中信出版社,2012年),该书获国家图书馆“书香中国”文津奖(2013),并分别被“新京报书评”和“第一财经-信诚基金年度金融书籍”评为年度好书和年度推荐书籍(2012)。

  六、文献与材料目录

  1.王小鲁:《我国当前农村居民收入问题》,《比较》辑刊,2002年总第3辑。

  2.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7期转载。

  3.王小鲁、樊纲主编:《中国地区差距:20年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

  4.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5.樊纲、王小鲁主编:《收入分配与公共政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

  6.王小鲁:《民工潮对区域收入差距的影响》,清华大学《经济学报》,2005年12月,第1卷第2辑。

  7.王小鲁:《中国收入分配向何处去?》,《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8.王小鲁:《以深化改革化解社会矛盾》, 《开放导报》2006年第2期。

  9. Xiaolu Wang and Ronald Dunc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a: Policy Considerations”, Development Bulletin, No. 61,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2003.

  10. Xiaolu Wang and Ronald Duncan, “The Impact of Urbanisation o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Rural Income”, in Garnaut and Song (eds), China 2003: New Engine for Growth, Asia Pacific Press, 2003.

  11. Wang Xiaolu, Fan Gang,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KAS-Schriftenreihe China, 2003.

  12. Xiaolu Wang, “Rural-urban Labour Migration and Regional Income Disparity”, in Garnaut and Song (eds), The China Boom and its Discontents, Asia Pacific Press, 2005, Canberra.

  七、主要理论材料部分扫描件

  略。(如需查阅原件请与秘书处联系)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谢长杉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