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13日14:24 新浪财经
深圳市国土规划发展研究中心部长李江 深圳市国土规划发展研究中心部长李江

  新浪财经讯 由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制造2025(深圳)高峰论坛于2017年4月8-9日在深圳举行。深圳市国土规划发展研究中心部长李江出席并发言。他表示,深圳的经济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各大城市中名列前茅,关键的一点是深圳有大量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铺天盖地的小企业是深圳的活力所在。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江: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感谢论坛的主办方提供这么好的机会,在这能够和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产业园区的发展情况。刚才的几位专家讲得非常好,从海外的园区建设到宝安区,特别是姚区长用丰富的案例给大家介绍了宝安区园区的开发建设情况。我在这也讲一下深圳园区的一些概况。

  我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园区发展概况,第二是园区规划与发展模式,第三是园区扶持政策情况。

  说起深圳大家都不陌生,这个城市发展非常快,37年前这个地方还是小渔村,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城市建设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这是37年前的罗湖口岸到今天的变化,可以说是一个城市发展变化的标本,将几代人的理想浓缩于这个空间,实现了从小渔村到现代化城市的巨大飞跃。因为说深圳最早是通过三来一补来开发的,这也是最早的形态,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空间资源消耗也非常快。刚才姚区讲了一些宝安的辉煌成就,因为长期以来我们从事的是空间规划,在规划方面我们看到一些担忧的地方,今天把我们的一些思考给大家分享一下。

  这是1986年的时候城市建设用地情况,基本上是集中在特区内,原特区外主要是以农村用地和农民用地为主,可建设范围并不是很大。到了1996年,开发的重心基本上是放到了原特区外,今天来看,城市建设用地已经达到900多平方公里,所以说我们可剩余的建设用地已经寥寥无几。

  这里也有几个组数据,深圳连续多年经济总量排在全国第四位,国土面积却只有北京的八分之一,上海的四分之一,广州的3.5分之一,当然和重庆比,我们相当于重庆的四十二分之一。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城市,但是在这么狭小的城市,集聚了这么多创业的有识之士,所以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

  在城市扩张过程中,扩张最快的就是工业用地,跟今天论坛主题比较相符的园区。这是1984年的时候,园区主要集中在蛇口、上步、莲塘、沙头角,这都是最早的园区,到了1994年,工业园地只有82平方米,到2000年的时候已经到了130。可以看到增长最快的就是宝安区,所以用一句最通俗的话说,这段时间深圳在种房子,如果一个月不去宝安,很多工业厂房就建不起来了。

  而且那时候是四轮驱动,市区政和公司,因此土地资源消耗得非常快,这是2015年,工业用地已经达到了273平方米。如果现在再拿出一些地是非常困难的,当然我们为了扶持一些好企业可以拿出一些地,这非常难能可贵。

  这是我们在前几年统计做的普查,目前园区大大小小有3800多个,姚区说宝安区有800多个,基本上跟我们的数字相吻合,这是我们在前几年做的全市普查,全市也就普查过这么一次,深圳现在有十个区,老工业区也是比较多的。有市政府园区,街道办园区,更多的是股分公司的园区,股份公司园区大概占到半壁江山,股份公司的用地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合法以外的用地,手续还不健全,所以这些土地目前都还有待于盘活。

  深圳也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代工业区就是最早1980年代的时候,容积率很低,大概就是三层厂房,没有任何配套,宿舍也很少,这些园区是基本上许多开发商盯准的园区,准备拿来改造。

  第二代园区是1990年代,有一定的配套,但是配套的水平比较低。第三代园区是2000年左右的园区,这时候建设形态发生了变化,不是过去的标准厂房,有一些个性化的东西,发展得还不错。最边上的是第四代园区,容积率相当高了,特别是从去年规土委做了大量工作,对产业用地类型进行了创新,深圳市率先提出新兴产业用地,也就是2.5产业,对于2.5产业地价怎么收,容积率都有界定。

  位于3800多个园区的企业有不到5万家,这也是前几年的数据,现在可能发生变化,有些园区已经被改成居住区了,土地消失了,但是估计不是太多。大概就是5万家左右,其中85%以上都是中小企业,园区产业主导方向还是以传统产业为主,这些园区内大多数是在特区外,特区内的产业园区基本上已经很少了,留下的基本上都改成2.5产业,类似于商务写字楼的园区。

  深圳的园区虽然有些不是很好,但是效率非常高,有些中小企业非常具有活力,深圳的经济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各大城市中名列前茅,关键的一点,我认为是深圳有大量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总理说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小企业要共同扶持发展,深圳更多的还是铺天盖地的小企业,这是深圳的活力所在。

  比较了园区以后我们也发现,深圳的园区差别比较大,有的园区在中国乃至和新加坡、香港比都是非常自豪的,比如说深圳湾园区,还有一个是华为所在的地方,东边是华为,右边是富士康,这两家也很占面积,产能高,税收也比较高。所以整个深圳市就这两大块属于销售额、税收都是比较高的,但是其他的园区的效益还比较低,特别是东边的,刚才姚区讲到东进战略和西优战略,东边的一些产业基础比西边来说还是弱一些。

  园区规划,这也是长期以来我们跟踪深圳的产业布局,园区规划做的研究。其实产业布局要做是很难的,因为这个产业的选址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不是根据我们的规划就可以轻而易举规划好的。因此在深圳市的不同地段,因为它的要素组合不一样,形成不同功能区,这些不同功能区对于产业发展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因此我们把各个区的组合要素做了分析之后,我们划分出了中心区、过渡区、产业园区、特色资源区和生态保护区。蓝色这一块是未来我们要重点打造的产业园区,其实现在全市的产业线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九个园区规划的。每个园区、每个片区里发展什么产业,加强什么配套,你的主导功能区是什么,我们都做了详细研究。这里重点可以看产业园区,我们希望能够整合成十到二十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内部产业配套功能完善,发展产业就是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这也是深圳市十三五立推的产业。在这个范围内,以制造业为主,鼓励发展总部,研发、中试等功能,也就是我们的功能区。

  另外我们也跟踪了深圳在建市以来,园区空间的演变轨迹。我们发现整个产业空间是从分散走向聚集,再从聚集走向更高端的分散。以出口加工区为主,到了工业化中期后期的时候,大园区和小园区已经建立了互动关系,有了集中就有集聚,彼此之间发生关系,产业园区特色越来越突出的时候,这时候集群出现了。华为科技城的片区就是电子通讯设备集群,而且可以说这个地区政府也是带动整个深圳,乃至深圳和东莞之间电子通讯走廊之地。

  在这里集聚了上千家企业,当然还有其他地方,英国五天找到零件,深圳五分钟。可以说是世界的IT走廊,如果这个走廊打个喷嚏,全世界的产业就会感冒。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物联网技术发展,集群从空间上集聚会走向分散。所以产业链加粗拉长,产业分工越来越细,有些不一定在空间上在一起,比如说软件,可以将总部放在深圳,但是一些切片可以放在其他国家,但是联系会更加紧密,所以空间上我们认为出现了一种新的分散。

  这么多的园区怎么整合?现在的状况是散落的,3800多个园区,特区内大家看着比较高大上,走到特区外之后,除了龙岗和宝安还是比较规整的,但是还有一些地方,面貌并不是很好,跟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差距比较大,所以现在近期要建立一种秩序,变无序为有序,形成19个产业区,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互促,城市组团功能高度融合,这是我们规划的模型。

  这么大园区的发展,肯定是以点带线带面的发展,深圳市政府也是通过这些点的小园区来带动大片区发展。首先是十二五打造的2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这些基地有些在抓紧建设,有些已经建设。除此之外还有经贸信息委一年一度的特色产业园区的评审,这些特色产业就是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模式,除了制造业以外,市政府和民间都很关注创业文化产业。一些企业自发的将一些旧工业区改造成创意文化产业,现在有54个创意文化产业,基本上都是通过老工业区和城中村改造而来的。

  关于发展模式我简单说一下,其实我们总结了深圳园区发展有四类,一类是自发集聚模式,以某一类型的种子企业为中心,通过固有吸引力召集更多相关企业,形成自发集聚,如华为科技城、深科技工业园区、大芬村、F518等。第二类是市场主导的,主要是以第三方开发商或者产业运营商来对某个园区进行改造之后的发展。在深圳的产业运营商确实比较多,深圳一些优秀园区走出去的已经不少了,像天安数码,在西安、成都都有,天安云谷也做得很不错,最近天安云谷在国内的产业地产界名气也比较大,参观人特别多,特别是一些省领导,去年12月我去了一次,我看他们介绍,好多省委书记、市委书记都带队去参观,他的模式也不错。还有中海信,这是龙岗区的。还有硅谷动力是龙华新区的,运营商最早是从股东公司的工业区做起的,这些工业区都很破旧,他们承包下来之后前期投入好多钱,也没有什么收益,但是门槛比较高,进入园区的都要达到一定要求。后来一管理还是不错的,是半军事化管理,现在这个模式复制了11家,硅谷动力第11园去年11月开业。现在有的园区已经走向了河源、韶关,越南也有在建。第三种是政府统筹的,政府统筹的园区不多,其实政府掌控资源也不多,所以有几个园区是政府全力出资规划改造建设的。留仙洞也是,其他园区基本上是前两种。第四种是官产学研合作,不是太多。

  我的案例是天安云谷,我对这个园区的关注比较多,他们后续的开发建设我也一直在跟踪。这是改造前的,就是城中村和工业区混在一起,典型的特区外的城市面貌,现在到特区外以后,还是看到这样的面貌。

  当时主要是以出租物业为主,每年大概收800万租金,后来做了更新改造规划,先改造的是10万平米,改造之后有大的变化,产值从过去2亿提高到800亿,股份公司的收入也大大提高,每年超过50万亿。从村姑变成了大美女,华为企业也入驻了这个园区,在华为的带动下,也带动了很多企业,这些企业我就不说了,都是一些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企业。这是它的第一期,正在建第二期,还有第三第四期,建成之后可以说是一个产业新城,有产业,有公园,有小学,有办公,这是深圳产业园区发展的最新模式。很多园区也在效仿这个模式,这个园区的模式也是得到社会认可,目前很多市内外领导也过来观摩。

  还有一个案例是深圳怡景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是原深圳广播电视基地,搬迁到福田之后,地就空下来了,它的整个开发模式都是由政府统筹,最后形成了以动漫产业为主,产业链条也比较完善,包括原创动漫、原创网络游戏、影视,还为原创作品进行发行、包装等等,上下游企业比较齐全。只有一万平米,2011年产值达到6亿,这个产值是相当高的。现在我估计早就超过11亿了。

  最后我再简单说点政策,深圳在产业扶持政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记得从95、96、98年,每年的1号文件都是扶持产业的,我讲几个有关的。

  对于转型方面,发展模式向质量效应转变,成立市产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系会议。严禁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强化能耗、环境、用地等指标约束。差别化的供地、差别化地价,差别化的管理模式。做到有扶有控有保有量,以结构性、差别化的土地供给,引导空间资源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配置。刚才姚区有些案例都讲到了,有些企业比如腾讯,我可以重点对他招拍挂,定向扶持。最重要的是这个2013年的1号文件,应该说这个文件对这几年的空间资源的利用影响非常大,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有四个突出,规划统筹,产业发展一定要按照规划来做,第二是产业导向,一定要符合深圳市的目录。第三个是改革创新,土地资源的供给制度要创新,第四是节约集约,都知道工业用地最长是50年,深圳在这个政策里最多30年。

  第二是空间规划,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一个是创新产地用地分类,对这里的用地我们怎么去界定文件都有。第二是鼓励土地混合使用,因为现在土地非常小,已经没有什么空间利用。第三是提高产业用地容积率上限,现在是提升到了6.0。在园区的配套设施方面,特别是第四代的产业园区,在配套方面大幅度提高了比例,过去是不超过30%的建筑面积,现在还可以再提高。

  第三是创新空间资源供给,支撑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房地并举,优先供房。供房主要是供给高速增长的中小企业,成长性非常好的中小企业,为他们提供扶持。

  第四是创新二次开发利用机制,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第一个产业用地整备,这一块也在全国是领先的,土地整备各个区都成立了中心,对一些容易整备的土地资源,政府出面来进行整备,这是政府要做的。第二是留给市场,市场做更新,其实刚才看到了深圳的老旧园区确实很多,还有很多优质土地资源掌握在村股份制手里或者低销利用,在座可能有一些房地产商,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到深圳做工业园区的开发合资。前不久和华夏幸福沟通,他们说很想进深圳市场,因为华夏幸福现在很火爆,雄安新区他们也是摩拳擦掌准备进入。但是他们一直没有进入深圳市场,希望能够和深圳的合作,能够在深圳的产业地产上做点工作,也希望能够跟他们合作,介绍一些机会。所以说深圳的城市更新这一块是大有文章可做的,目前来说北京的好多地产商也下到深圳来。还有就是社区土地的盘活,深圳有40%到50%的资源掌握在村股份制公司手里。

  第五是创新监督服务,保障产业空间资源高效利用。一个是构建企业空间供需服务平台,二是实施产业项目全过程动态监管,三是加强闲置土地的预防与处置。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