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6日11:13 新浪财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路甬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路甬祥

  新浪财经讯 “2016中国高新技术论坛”于11月16日-18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路甬祥出席并演讲。他表示,未来创新将呈现绿色低碳成为新目标、网络智能成为新业态、开放融合成为新常态、合作共赢成为新追求的新特点。未来创新中,学科交叉、产业跨界融合,创新方法多样融合,终端、云端软、硬件深度融合,跨国人才智力、大数据、大科学工程、全球网络等开放融合。

  以下为演讲实录:

  路甬祥: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同志们!我很高兴应邀参加论坛,并做发言。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三步走制造建设的强国目标,今年召开的科技创新大会上总书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他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和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的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今天我想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技与制造强国为题谈一点认识与各位分享。主要内容分三个方向,历史的回顾,新挑战、新机遇、新特点,科技与制造强国。数学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建立了科技与产业创新,瓦特等人创造了蒸汽机,火车等,英国的国力快速提升,1860年英国工业占全世界的34%,引领了工厂化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电子感应定力的出现,创建现代的教育体系,建立先进的标准,保护知识产权,崇尚自由竞争,创新创业,德国美国等国家创新能力快速提升,逐步的超越了英国,西门子、埃德森等发明了电器、电话,电灯,热力学高分子化学等提供了科学基础,美国、德国率先发展了石油化工,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新的动力与新的材料,材料科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机械工程等科学知识,德国人发明了具有现代乘用车基本特征的单人汽车,开创了汽车跟航空的时代,西门子波音等一批企业崛起美国、德国引领了电器化、自动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科技与工业强国。

  后来还有网络等发明创新,带动了发展,美国急需引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日本、韩国也抓住机遇,信息化跟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机遇为制造强国,这段时间IBM,因特尔等一批ICT产业崛起成为产业界的龙头,新中国成立以来,毛主席、周总理等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了独立自主,治理更胜的方针,建立起无完整的教育、科技、工业还有各方面的体系,1956年号召下科技进军自主突破了两弹一星,发现开放了大庆油田等,而且中国科学家率先完成了胰岛素。

  1978年召开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后颁布了专利法,还有特区,沿海开放城市,鼓励引进再创新,创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实施了八六三计划等等,中国的经济实现高速的增长,到了1979年逐渐发生金融危机,中央决策实施,973计划,知识创新工程,211,985工程,还有技术创新工程等,并且提出要建设国家创新体系。1999年美国驻南使馆99工程,推动我国的我国防与经济建社同步发展,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应对新变革,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新世纪01年中国加入了WTO,为经济发展、改革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跟发展新的活力,2006年召开了新世纪首次科技大会,会上提出并且步入设施中国总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到了五年以后,到了2010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增值1.75%,今天马书记介绍深圳地区的GDP的投入已经到了4.1%几,已经到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授权的专利得到162万件,比五年前增长了四倍,科技与产业创新的能力,有力的支持了中国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成为全球购物贸易的第一大国。

  历史的经验已经充分的证明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科技创新是核心,创新创业人才是第一资源,自主创新、科技创造引领技术与产业创新的关键,科技强则产业强,国家强则民族兴,创新国家引领世界,创新的企业才能引领行业,注重教育与研发投入,构建开放合作,协同高校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才能够为一个国家的科技产业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基础和保障,保护财产全和知识产权,建立创新的法制环境,崇尚创新创业,宽容多样探索的创新文化,是促进科技产业创新的必要氛围和条件。

  我们再来看一看我们现在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跟科技产业创新的新特点。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材料,生物医疗等基础较差融合,引导了新的突破,将会引起新的产业,我国的科技与产业创新正迎来发展的新机遇,也存在在一些领域差距重新拉开的可能性,我们必须要抓住世界科技与产业变革,与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难得的历史交汇的机遇,尊崇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规律,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持发展引领未来,向世界科技与制造强国的目标历史的跨越。

  中国的互联网、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宽带基础设施等是世界前列,移动终端的用户超过了10.6亿,网络电商,智慧物流,智能制造等快速发展,大数据应用跟积累也是举世无双的,计算能力,量子通信等已经领跑全球,华为、中兴、联想等信息网络企业快速崛起,新一代的信息网络技术与产业创新的涌现,我们也应该看到面临着可能被发达国家从云端掌控和信息网络安全方面的挑战,中国是一个风电、光电容量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在建的水电占全球一半以上,高压技术全球领跑,信息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等创新的机遇空间,但是也面临成本效应、安全性、有效利用,服务创新等方面、技术挑战和体制方面的战略。

  智库的统计去年在宁夏甘肃地区风电、光电的比重最高达40%之多,不光有技术方面的挑战,同时也有体制方面,我国是最大的纤维生产国和消费国,发展方式粗放,高端材料依赖进口,保障高端的需求十分的紧迫,但是也是科技创新、支持材料产业,绿色低碳,向中高端结构与功能材料攀登的大好的机会,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制造大国,但是数字化、信息化的程度还比较低,基础薄弱,自主设计研发的能力,制造服务的效应和附加值比较低。

  总体上来看出于全球制造、价值链的中低端,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德国实施工业4.0,日本大力发展无人工厂,协同机器人等,全球的制造正向用户为主导的个性化、定制,网络系统,智能设计制造服务方向转型,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中国制造2025,物联网+,加快两和融合,发展绿色智能,服务型的制造,逐渐向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品牌转变,会迎来全球制造创新变革的新机遇,但是也必须面对发达国家从制造业和新型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低成本制造的方向的挑战。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制造与消费大国,高铁投运历程抄2万公里,民航客流、科技需求增速全球第一。但核心技术、关键材料与零部件依赖进口,客机被背阴、空客垄断。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客机制造、通用航空、指挥交通物流等科技与产业创新机会无限,也必须突破关键材料、先进发动机、智能导航、信息传感、智能控制等基础核心技术。

  信息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事关生态高效农业和13亿人口健康,需要生物医学,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交叉融合,需求巨大、增长快速。我国该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低、原创能力弱,高端医疗设备被国外(GPS)垄断。上海跟深圳联手的高端医疗设备,尤其是核磁共振的设备已经开始突破了垄断,我们在基因测序、基因育种、基因编辑等的技术和临床医学应用规模和经验已居全球前列,这个领域生物医疗和大健康产业领域是自主创新发展的一个必争领域。

  食品安全、防疫免疫、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信息网络,航天海洋等公共与国防安全挑战严峻,需要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有力支持,需求紧迫多样,创新机会与空间巨大。

  未来创新出现什么新的特点呢?

  首先是绿色低碳成为新目标。人们将致力于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绿色材料、工艺流程,产品和装备,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和整体系统、社区、城市的氯类化,创造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

  网络智能成为新业态。万物互联、实施传感,VR、AR、AI成为核心技术,将实现网络协同智能制造,设计创造网络智能产品,装备与服务;创建网络智能企业与智能社会。

  开放融合成为新常态。学科交叉、产业跨界融合,创新方法多样融合,终端·云端软·硬件深度融合,跨国人才智力,大数据,大科学工程、全球网络等开放融合。

  合作共赢成为新追求。大数据、云计算、产业云等成为重创分享的新资源、合作共赢的新平台、产业创新的新生态。

  能源云载、空间海洋、高端制造、医疗健康、维纳系统,安全国防等战略新兴领域成为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新高地。

  最后我想谈一点关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技与制造强国方面的想法。

  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建设制造强国和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发展新理念为指导,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务实推进改革创新双轮驱动。

  必须深化改革,突破一切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规律,不符合时代要求,舒服创新发展的思想、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充分弘扬发挥制度优势。认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需要广东、深圳这样子先进地区先创先试。

  坚持开放合作,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技术的同时,必须提升创新自信心,着力提高自主设计研发、协同创新能力,在科技与产业重要领域,不断取得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乃至颠覆性、引领世界的创新成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从数量扩增真正转变向质量效益提升,才能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的实践。才能从模仿跟跑走向并跑引领,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建设成为科技与制造强国。才能够突破中等收入国家的陷阱,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条要加强科技基础前沿创新积累。基础核心技术缺失,科学知识创新与前沿技术创新储备比较薄弱,是制约影响我国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根源和瓶颈。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继续投入,着力支持信息、与制造、微纳米、生命、能源等领域的基础前沿研究,为科技自主创新提供前沿知识与原创技术支持;应该发挥科技与产业网络和大数据优势,应对只是网络时代的新挑战,在网络、数据和信息安全等领域加大前瞻部署,力争在网络结构,数据分析理解、超级计算、安全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取得原创突破。

  为了适应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和融合创新,应积极支持物质生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心理、法律哲学等跨界交叉融合研究,为技术、管理、制度与业态创新汇聚新只是孕育新创意、培育新团队。

  我们应该支持下一代信息网络,能源资源、先进材料与高端制造,空天海洋、生命与健康等科技与产业发现前沿问题和战略方向的定向先导研究,为创新发展和中国制造储备前沿知识基础和战略技术。

  第二,建设协同高校、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大学与研究机构仍是创新传播基础知识与前沿技术的重要基地,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工业技术中心、重大科技工程、大数据、云计算、创新型企业和研发组织等是牵引推动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和强大引擎。

  我们必须要充分尊重人才和创新主体的自主权,而不是政府去指挥他做这个做那个,充分发挥失常在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与决定作用,完善以创新绩效为主要依据的分类评价制度,符合科技产业创新规律,促进协同创新,转移转化的创新收益分配制度。

  必须要深化改革,进一步明细市场与政府职能,构建有效配置公共资源的体制机制,提升知识信息的共享水平,依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题,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军民融合创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

  贯彻实施《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2025》,各地应放眼全球,发扬优势,聚焦重点,强基提质,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着力提升教育培训、大数据、云计算、标准检测与基础技术等支持服务能力;完善网络互通、数据分享、智慧物流,云服务等创新生态。

  第三要继续开放合作,汇聚全球的创新资源。扩大开放、深化合作是提升创新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要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通集聚,提升自主创新的水平和效率,提升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为势。

  我们要着力引进创新型人才、致力于先进技术,提升质量和水平。鼓励境外创新机构、科技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鼓励参与和提出并主导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大科学工程。

  我们要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核心,促进与研发国家发展共创共享供应的科技与产业合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科技信息、经济法律咨询服务,依法保护产权,共创投融资与产业创新大环境。

  发挥我国信息网络、电商物流、工业大数据、超级计算、应用卫星、设计制造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等优势,构建全球创新合作网络平台、大数据资源、科技与产业创新要素,共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全球经济繁荣创造新环境、注入新动力。

  第四要改革创新教育,培育凝聚创新人才。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超过8000万,研发人员逾535万,数量是全球第一,关键在于提升素质理念、创新能力、优化结构,必须改革创新教育,培育建设创新文化。

  首先要培育先进理念和创造精神。因为先进理念是创新之魂,创意创造是创新之源,创新教育首要任务是教育引导确立先进科学理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科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和工匠精神。

  培育创新创造的兴趣、自信心、激发人的想像力、创造力,远比传授灌输知识更重要;引导任职科技与产业创新的大趋势、新特点,新技术,树立新价值。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新源于实践,源于体验和参与次,源于对需求和市场的前瞻和开拓。已有的只是和理论,仅是前任实践的积累和规律的归纳,科技与产业创新永无止境。

  我们还要拓宽知识基础,培育创新、合同创新与合作共赢的能力,只是网络时代的科技与产业创新更需要多学科知识的融合,需要培育求索新只是、分析理解大数据的数学方法和计算能力,要具备引领推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能力,我们培育的创新创业人才不光自己要有创新,更要培养他吸引凝聚跨界人才协同创新,构建共创分享平台、网络和机制的能力,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吸纳融汇创新理念、只是、技术与文化的能力。

  最后建设培育科技与产业创新新文化。创新文化决定科技与产业创新的特质和品格,在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科技与产业强国形成了各类特色的创新文化。譬如美国重视基础前沿研究,重视提升STEM能力,尊重鼓励自由探索、创新创造,形成了创新引领的创新文化。德国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依靠富有特色的自然科学、数学、工程与职业教育,先进的工业标准,形成了严谨务实,优质诚信为特征的科技与产业文化。法国、意大利富有想象力、创造力、艺术的底蕴深厚,孕育了科技与文化艺术相互融合、优雅而独特的创新文化。国庆传统使日本形成了精益细致的创新文化。

  中国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先进文化,必须要培育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要求,创新创造、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开放合作,共创共赢的创新文化,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