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5日18:02 新浪财经
北京读心俱乐部创始人、北京“ 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心理顾问张慧 北京读心俱乐部创始人、北京“ 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心理顾问张慧

  “CC讲坛”(第十五期)于2016年9月27日,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北京读心俱乐部创始人、北京“ 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心理顾问张慧出席并做了题为《其实你不会给孩子打电话》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 。

  我和“上学路上”公益组织的同事,一起用两年的时间研究了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发布了《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今年的重点放在了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的沟通上。为此我在北京访谈了近20个打工者,记录了他们与孩子打电话的情况。

  (视频)“妈妈去北京打工了,三个月才打来一次电话,你要 嗯 嗯 一说成绩他就不高兴,我问他的学习,他就说就是那样。就这样应付一下三言两语不合,俩人就挂了,那你们现在吃饭了没有啊。吃饭了。那你想不想爸爸。想,啊喂。喂。一累的时候肯定就小孩想不到了嘛,我自己都自身难保了,有什么问呢?我不记得上次爸爸妈妈打电话是什么时候,因为他们很久都没有打过电话了。”

  视频当中的这个王萍大姐来自西北农村。因为贫困她初中就辍学了。于是她就暗暗的发誓绝不让自己的女儿也走她的老路,一定要让女儿考上大学过上好日子。现在她的女儿也上初中了,可是成绩却一直提不上去。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孩子考上重点高中的希望就渺茫了,说到这里王萍就垂着头嘟囔哎 ,这可怎么办哪,就再也忍不住在那默默地擦眼泪。这触动了我,明明是一颗爱孩子的心,希望孩子学习好能有一个好的未来,在电话里叮嘱女儿学习。可是女儿却听不进去。我就在想这是不是留守儿童的普遍的现状呢?于是我们就开始了做调查的工作。

  在这份涵盖了14个省市自治区,7060份的有效问卷当中,有2205个留守学生的样本,那这份调查的数据显示有2.7%的孩子一年都没有接到父母的一个电话,如果按照全国6100万留守儿童测算的话,全国有165万。三个月才能够听到一次爸爸妈妈的声音,这样的孩子有470万。那除了电话联系的频率他们之间电话沟通的质量水平怎么样呢?我们在调查问卷当中,选取了“孩子是否知道父母在外边做什么工作”这个指标进行了测试。他们沟通的质量结果数据显示,有61.7%的孩子不知道父母在外边做什么工作。大家可以想象吗,孩子连父母做什么都不知道,他们又怎么能够理解父母体谅父母在外的艰辛呢?所以,当父母说我在外边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时,孩子并不领情,他们会说:“你又不考试,你有什么辛苦的?”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成长的过程当中和父母不常见面,电话也不多,那么这个孩子的学习、生活、还有心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做了第二份调查。在这里呢,我选取三个维度和大家来分享:愉悦度、自尊度和困难应对方式。数据显示,随着父母与孩子联系次数的增加孩子的自尊度,愉悦度也都随之提高了。也就是说和父母联系越多的孩子越感觉到有自尊心更自信,更开心,更满足。与父母联系非常少的孩子,出现了明显的自卑感他们更容易悲伤,抑郁,不安,紧张。那在这个图表上大家注意到了吗,它这有一个拐点,那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呢?我们把这个现象称为撩拨效应。那说起撩的感觉,我们在爱情里面体验的更多。那么在亲子关系当中我们的父母是否也会让孩子感受这种被撩的感觉呢?如果一个孩子和父母联系的并不多,那他对父母的这种情感依赖就有可能转移到其他的亲人身上,甚至是周围的小伙伴那里。但是如果在这样的一个撩拨的节点上,父母时不时地唤起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然后又不能孩子得到满足,孩子很单纯他就会一直等,在那里等着父母的回音,然后就难以去向外寻求其它的情感的支持,那时间长了这个孩子就会不愿意跟人有更深的情感交流,经常会陷入到一种孤独,恐惧,甚至是一种怨恨的状态当中,非常地无助。

  那我们谈到了电话联系的频率对情绪的影响,那对孩子的行为有什么影响呢?在我们编制的青少年困难应对量表当中,把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的行为方式分为解决,求助,回避。解决和求助是积极的应对方式,避呢是消极的应对方式。在我们的调查数据当中,发现和父母联系越多的孩子在整体上倾向于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的去解决困难,然后也愿意向身边的人去寻求帮助,很少的出现回避的倾向。在数据当中我们发现每周联系两到三次的孩子他们的回避的数值是最低的。那么与父母联系非常少的孩子就出现了明显的回避倾向。我曾经有一个九岁男孩的一个个案。这个男生在学校跟同学打架然后被老师批评了,这是学生经常遇到的一个困难的情境。那这个孩子是怎么应对的呢?他独自一个人爬到学校的一个高台上,然后蜷缩着身子然后蹲在那里,任凭老师,校长怎么劝说,这个孩子就是不说话也不肯下来。后来在咨询室里,他给我绘声绘色地讲述,他说他在一颗树下藏有一把超级无敌剑,会保护他,谁都不敢欺负他。遇到困难的时候退缩到自己的想象的世界当中去,这是典型的回避行为。那我也了解到这个男孩在一岁的时候,被送到了爷爷奶奶家。然后四五岁的时候,再接回到父母的身边。他是典型的留守儿童。那心理学有研究表明,缺乏良好的应对方式,人的心理伤害的危险的程度是普通人群的2倍,也就是说他们遇到困难,遇到危机的时候很容易做出伤害自己,自残,甚至自杀,或者是伤害他人的极端的行为。

  有了以上的一系列的这些调查数据和研究,又结合了一些实际的情况,我编制了这本手册——《如何给远方的孩子打电话》。首先提出留守儿童的父母给孩子打电话要遵循这七大原则。

  沟通时差,要和孩子约定一个彼此都方便的固定的时间里头通电话;我们建议父母尽量做到每周和孩子联系两到三次,每次不少于三分钟,这是确保父母和孩子有一个充分的亲情沟通的一个时间;在电话里要多关心家庭成员的情况,尤其是身边的抚养人他们的生活,也可以聊一聊分享一下彼此的生活和生活当中的逸闻趣事;因为留守嘛,彼此的生活情境是缺失的,我们在电话里要多聊一聊,让孩子也能感觉得到,虽然看不到爸爸每天干什么也能让孩子们能够听到;那还可以创造更多的话题,我们建议父母和孩子多聊聊你有什么兴趣,你最近喜欢什么;那最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孩子的生日一定要告诉孩子妈妈爱你,爸爸爱你。

  我们有了以上的这些七大的原则了。那具体电话怎么说呢。我听到父母在电话里经常说的是这老三样:吃了吗? 好好学! 别惹事。大家在视频里也看到了,这样的沟通往往是无效的,这很容易引起孩子就在电话里敷衍你。 “哦 哦 知道了!”甚至是抵触,“你烦不烦呐”,“老说这样的话题老这么说”,“行了行了 不说了挂了”他直接把电话就挂掉了。那么我们现在针对老三样给出了新说法:“吃了吗” 这是封闭式问题孩子只能回答,“吃了”,“没吃”,然后这个话题就中断了。那我们建议父母用开放式的提问——“你今晚吃了什么”,“是谁做的你吃了多少”,这样孩子在电话里就能滔滔不绝的给你讲起来了,就聊起来了,也就达到了在这个电话里有这种亲情的互相关心的沟通氛围;好好学!这是命令式。命令式的语式通常是这样的——你要怎样怎样,你不要如何如何,这个呢叫正确的废话。大家都知道这是对的,但是你说了一点用都没有,叫正确的废话。那正确的话我们怎么正确表达呢,让孩子能够理解接收得到呢?我们可以运用在我们专业领域人际沟通当中有一个专业的技术,叫具体化。这样对孩子说——“今天数学课上老师讲了什么,你听懂了多少噢”,“这个地方你没有听懂啊那你想接下来怎么办呢”,“那作业多不多啊,你昨天晚上写到几点钟那”。如果我们这样跟孩子聊的话,我们是不是就达到两个目的:既了解了孩子真实的一个学习状况,他到底学的好还是不好。那同时呢,我们也有的放矢地督促孩子更好地学习。这个时候你再说好好学,才有的放矢,他到底哪不会,再让他好好的学。别惹事!这就是指责式了。大家都知道指责式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只能让人家反抗你。那我们建议父母首先要了解情况嘛,“是什么原因你跟他打架呀”?总是有原因的对不对,那接下来很重要的一点父母们经常会忽略了,尤其是父亲要疏导情绪——“你当时是不是特别生气啊”,“对啊你不生气你怎么会跟他打架,你怎么会打这个人,那现在你被老师批评了是不是觉得挺委屈的,因为你也觉得你也不是故意的。”那最后呢,再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法,用适合的方法来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要怎么做?那如果这么聊了我们想一下那孩子是不是首先感觉到我爸妈理解我了,我爸没上来就批评我,他首先理解我,然后他的心情他的情绪是不就平稳了?他一平稳他是不是就更有理性了?他更有理性了,他是不是就知道该怎么去用合适的方法来处理问题了。那这就是我们的手册里跟这些打工者要交流的大部分的内容。

  我带着这个手册第二次见到了王萍和她的工友。

  (视频)“你要吃饭,你怎么又没考好你怎么总是这样,这些就是不该说的我就不说了。你 反正你要努力呦,你努力就能投的进去啊,说的多了,他说妈妈你在外面好吗,天气热你要照顾好身体,尽量多休息其实以前没觉得自己做的不对,看看书自己的那个说话方式也太冲,应该给孩子多些鼓励的话。”

  我最后一次和王萍联系的时候,她告诉了我一个好消息说,女儿在电话里主动跟她说,妈妈我要报一个课外辅导班。这是前所未有的,她女儿英语成绩一直不好,她想要通过英语辅导班找到一个突破口把成绩提高上去。王萍听了非常非常地开心,然后很快屁颠屁颠的就把这个报名费寄给了孩子。那这些都让我相信我们确实有一些方法帮助父母提高和孩子沟通的质量。这样就可以有效弥补一些因为留守造成的情感的、亲情的缺失,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也能让孩子们能有一些父母就在身边的感觉。

  那我们知道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农村家庭亲子陪伴的一个极端的形态,城市家庭是个什么样的状况呢?我们对北京的三所学校做了第三份调查。这份调查的数据显示城市家庭的突出的问题,不是故里留守,是心理留守。爸爸不能够陪伴孩子的原因只有两成是因为爸爸出差或者爸爸在异地工作。有近五成的孩子说,爸爸不能陪自己是因为工作太忙了,这让我想起一个30岁的一个男生的一个个案,印象非常深刻。他说,从小到大我爸就像不存在一样,在我们家好像空气,虽然他一直都在家。他说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是他拿着数学题然后跑去问爸爸,结果他爸说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大家体会一下孩子当时的感觉,现在他成年了在现实生活当中是什么样呢,在工作当中他不敢要更高的职位更多的薪水,在生活当中他不敢去追求那个他最喜欢的,然后很优秀的女孩。他总是莫名其妙的去做出一些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然后很快他就会后悔,虽然说他现在已经成为了博士,但是内心深处的那种自卑感他自己都能感觉得到。他告诉我说就像魔咒一样挥之不去。所以我们看糟糕的家庭陪伴质量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之大,可见一斑。所以我们的父母们尤其是我们的爸爸们,一定要每周抽出时间好好的和孩子聊两到三次,这样的频率甚至略高于父亲充分陪伴下孩子的自尊等级。那我们知道,现在人才的竞争,尤其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已经升级为人格层面的竞争。我们经常谈到情商,核心家庭亲子陪伴的质量对一个人的人格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不可取代。所以呢,我愿意从一点一滴的努力做起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留守儿童,同时呢,也影响更多的中国的家庭。这是一个全社会的共同的一个责任,也想邀请你加入进来。让爱从打电话开始吧!

  (实习编辑:任琳贤)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任琳贤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相关阅读

加税谣言背后的中产焦虑

我们国家持有超额房产的成本极低,最多交个物业费、水电费。不论你第几套房地产,持有期没有房产税、继承没有遗产税、出租不交个税、转卖也不交资本利得税,基本上付得了首付还得了贷款,你是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

中国农村没人种地了怎么办?

农业轮作及土地休耕有利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所以,农地数量多是一件好事。但是,农业经济成长的根本出路,是用资本替代劳动,因此,我们不必哀叹什么“空心村”越来越多,不必欢呼地租率与地价的提高。

房价上涨或将提振消费数据

未来两个季度内,住房相关消费有望保持强劲;房价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也可能会在接下来的4~5个季度内对消费产生一定的提振作用。因此,我们预计可选消费的恢复性增长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地产降温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负面影响。

个税改革应在房产税改革之后

这几年下来,因为房价涨幅过大,实际上许多人都会发现,干什么工作都不如买套房。因此真正决定财富的,是是否买房,多早买房,买了多少房。要体现财富再分配,应该是让那些持有多套房产的人多纳税。这样才合理,不是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