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岩松,蒙古族,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著名主持人。
1968年8月20日出生于内蒙古海拉尔市,1985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89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1993年初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后正式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持人至今。
他先后参加了香港回归、三峡大江截流、98抗洪救灾、国庆50周年庆典、澳门回归、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中国加入WTO等重大活动的报道。
他自1993年以来,先后采访了近500个“东方之子”,成为中国直接采访时代人物最多的电视新闻工作者。白岩松的采访方式和风格被电视同行广泛借鉴。
1997年,他获得中国金话筒奖。
2000年,他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2008年,他获得长江韬奋新闻奖长江系列中对记者的表彰。
近年来,他主持的报道的《岩松看台湾》《两岸看神舟》《目击台湾海棠台风》等大型系列报道,以其客观独到的报道风格,引起了国内外观众的普遍关注。
此外,白岩松还是“中国播音与主持”大奖特等奖获得者
在中国提到主持人,许多人立马就会想到白岩松。他凭借着入木三分的分析和沉稳的主持风格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许多观众眼里他俨然是主持人当中的“一哥”。镜头前的白岩松不苟言笑,在中央电视台多次大型直播都能看到他自信的身影,他的现场把握能力使他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而镜头外的白岩松,褪去了主持人的光环,也仍然有着他的独特气场。
失去也是一种收获
从考上大学,到进入中国广播电视报,到走入中央电视台,白岩松的一路在外人看来仿佛十分平坦与光鲜,但在这些光鲜的背后,他却曾经历了许多别人所不知的坎坷。
白岩松很小就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在他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病过世了,两年后一直抚养他的爷爷也相继过世。这对当时本就不宽裕的生活是雪上加霜,他和哥哥在妈妈微薄的工资下长大。失去至亲是痛苦的,但是艰苦的环境也让他早早就学会坚强和独立,知道应该如何为生活打拼。天性顽皮的白岩松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都是不上不下的位置,考的不好时甚至是倒数第二名,可是高三那关键的一年,他清楚地认识到前途的重要性,制定了完整的学习计划,并且持之以恒的进行,最终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已经19年的白岩松如今仍然时常回到母校,只不过不再是一个学生,取而代之的是“白老师”的称呼。他出现在校园的大小礼堂里向学子们讲述着自己的经验,鼓励着他们前行。
几十年前他是一名失去了父亲的儿子,独自在生活中打拼,父亲的形象在他的印象中一直是模糊的,而如今他也成为了一位儿子的父亲,他在完全的空白中摸索,“我是自学成才。”正是因为有了儿子,他对地震当中失去儿子的父母的悲痛才能那样感同身受,以至于在朗诵《生死不离》这首小诗时不由地含泪。地震让中国失去了许多,让四川的人民们失去了许多,白岩松带着团队把《新闻1+1》的直播间搬到了灾区,在灾区为儿童们当起了心理老师。面对着在地震中受灾的孩子们,他说:“我相信如果没有这场地震,高考的时候家长都会在校门口等你们,上大学会去送你们。可是有了这样一段经历后,相信你们都不会了,你已经学会了自己去成长自己。所以,你们已经比同龄人更快地向前跑了一步,你比他们有更多的优势而不是劣势。”
生活中苦难是不可避免的,当事情无法改变时,我们只能选择去改变看待事情的态度。在白岩松看来,“苦难是一笔财富,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会面对苦难,每一个成功的人在苦难面前都会勇往直前,永不言弃!当苦难、打击你已经很好地走过时,回忆起它都会带有温暖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