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雪频 实习记者 郭志瑜 发自上海
在《蓝海战略》的两位著作者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充满激情的演讲和回答观众提问之后,《第一财经日报》对他们进行了独家专访,试图寻找书本上找不到的答案。
“从我们开始并肩合作起,其间常感觉到自己像两只迷行于下水道间浑身湿漉漉的老
鼠。”两位作者在回顾他们在写作这本书的漫长历程时说。
在采访中,两位作者告诉记者,去年三星有94亿美元,而索尼只有14亿美元。三星的许多业务的扭亏为盈都和三星公司的价值创新研究有关,而价值创新正是蓝海战略的核心理论所在。他们的价值创新理论诞生于1997年,三星在1998年就开始运用价值创新理论,包括战略布局图和四步动作框架等。“三星是很不错的学生。”
《第一财经日报》:你们用15年的时间写了《蓝海战略》这本书,我很关心这本书的由来。你们是先有了蓝海战略的思想基点,然后通过分析案例去演绎你们的理论,还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践,逐步归纳出蓝海战略这个理论的?
勒妮·莫博涅:任何理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发现了很多公司都是在红海中竞争,在那里商品供过于求,有货品化(commoditization)的趋势,价格战打得正酣,公司利润率不断下降,同时也出现许多成本低廉的企业。我们也发现一些小公司,他们开辟了崭新的商业领域,在他们各自的蓝海中,其他公司是无法与他们竞争的,这些蓝海公司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竞争的苦恼。为什么有些企业深陷红海之中,而有些企业则能开创新的市场空间呢?这个有趣的问题给了我们启发。我们通过这两组的对比,试图找到能够跨越产业、跨越时间的范式,找到蓝海案例和红海案例的不同点。这就是蓝海战略理论的由来。
《第一财经日报》:《蓝海战略》这本书出版之后,很多人拿这本书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来比较,你如何看待蓝海战略和竞争战略这两种理论的比较?
W·钱·金: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是基于产业组织经济学的。在产业组织经济学中,产业的边界已经给定了,当有新的商家想要进入这个产业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产业分析,接着分析竞争对手,然后再发展出自身的竞争优势,这是他的理论基础。这是一种结构主义理论,或者说是一种环境决定论。我们的蓝海战略理论则认为产业结构和市场边界都不是给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重建的,我们相信战略可以改变产业结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重建主义,也就是新经济主义。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认为产业结构是给定的,企业是在这个给定的结构下制定战略的,结果就是企业在已知的市场下竞争。而蓝海战略的重点就是如何建立新的市场空间,通过对现有产业的重新组合来开辟市场空间。我觉得这两个理论是互补的,讲的是不同的两个方面,并没有什么高低之分。但是我们相信,当市场供大于求时,蓝海战略是很好的选择,而不是继续在红海里挣扎。
《第一财经日报》:《蓝海战略》研究的大都是一些欧美国家的案例,你们有没有研究过中国的企业案例?
W·钱·金:有!我们研究过海尔,并且在《南华早报》上有篇文章提到了海尔。(对海尔有什么建议吗?)海尔现在还是在运用传统的竞争理论,在差异化和低成本中二者取一,它应该更多地运用蓝海战略。
现在我们正在建立中国企业的案例资料库,我们对此非常激动。这次来访中国,也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案例。中国案例少,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时间还比较短。我们书中的案例更偏向于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企业,或者是运用了我们的理论成功的案例。
现在有一些机构正在成立专门的实验室来实践蓝海战略这个理论。我们两位和新加坡政府创建了一个价值创新行动库,想要把这套理论运用到国家层面上去,用它来指导政府制定国策。还有就是刚才提到的三星的价值创新研究所,还有一个是蓝海世纪研究所,我们还会继续实验,不断完善我们的理论。(有没有想过在中国建立这样的实验室?)已经有人给我们提出这样的建议了,我们很快会决定将要如何来组建这么一个研究实践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