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战略·经营 > 正文
 

企业江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 15:50 中国新时代

  文/罗建法

  无处不江湖。

  深刻理解中国商业环境的一个关键在于,在由法律、体制、竞争法则等构成的一套显规则系统背后,是以情义、信誉、道德等缠结而成的江湖。因为有情义在,有善恶在,有爱
恨在,有信任与背叛在,有一诺千金九死不悔在,有至情至性的英雄侠气在,企业的江湖才显得不仅仅只是金钱与金钱的交易,物欲与物欲的拼争。

  因为江湖就是人心。人人都向往那种不以贫富论高下,只凭道德论尊卑的境界。今天的企业江湖,亦复如是。刀剑入梦,快意恩仇,正所谓:“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王图霸业笑谈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我的江湖故事]

  背叛与被背叛:我所经历的梦与痛

  从外企到民企:无处不江湖

  我的江湖老大

  企业江湖一样有“帮派”

  帮派是江湖中普遍的存在。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有很多的帮派,什么丐帮、天龙帮、铁掌帮,什么华山派、五当派、峨嵋派;在香港《古惑仔》系列电影中,洪兴社和东星社各霸一方。

  企业江湖中一样存在帮派。因为企业是以人和利益为基础的,只要有人和利益,就一定会存在帮派,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学、朋友、血缘、志趣,都可以形成某一个帮派,有帮派,就有事实领袖,有一批追随者。共同进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有时候,参加某种派系,已经是企业中的人无法逃避的命运。不在这个派系,就在那个派系,你是张三的人,他是你四的人。无派无系,寸步难移。很多空降兵都喜欢带一两个心腹来压阵,而新上任的领导,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尽快培植自己的亲信,好立住脚跟。

  帮派多了,难免就会产生争斗,在金庸的小说《笑傲江湖》中,同一阵营内部的派系纷争,远比正邪两道之间的斗争更为残酷。在所谓的“名门正派”中,刘正风一家被左冷禅屠戮一空;在被称为邪教的日月神教中,东方不败把任我行的亲信几乎杀尽,而后来,任我行重新得势后,也将东方不败的心腹旧部诛杀殆尽。

  在企业江湖中,派系的清洗最为血腥。清除内部的对手,往往比消灭外部敌人更残酷。纵使是在一向温和的TCL内,当万明坚下课后,其嫡系人马也基本被清洗一空,最后,不得不集体跳槽到长虹。当年,美的集团的张勇涛在内部派系争夺中落败出走后,其嫡系也基本遭到清洗,最后,不得不集体投奔张勇涛。而在陆强华和黄宏生的那场著名的职业经理人与老板之争中,人们只是谴责陆不讲职业道德,带走了大量的职业经理人,却不知在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企业江湖中,如果他们留下来,血盆大口已经在等着他们,剩下的就是被无情清洗的悲惨命运。

  最可笑的是,当各个派系斗得头破血流的时候,老板也许在偷偷地笑。如果只有一个派别,对于企业经营同样有风险,因为这样容易形成"一股独大"或者"一言堂"。老板要实现对企业的绝对控制,形成一元权威,就必须分散属下的威望和权力,让他们自己斗,从而实现权力之间的制衡。从某种程度上说,所有的争斗,都是老板的有意纵容,老板才是永远的胜利者。

  最可悲的是那些自以为英雄盖世的职业经理人,在企业领三五年风骚,等到失去了价值,马上就被新人取代。原来,在这个江湖中,自己也只是一颗棋子而已。曾经的奋斗和风光,挣扎和绝望,原来只是一种宿命。

  结局往往出乎意料。企业的斗争使内耗巨大,人才不断流失,无法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企业组织目标。最后,企业也逐步衰亡,以为自己是永远胜利者的老板,发现自己也是输家。

  天下之大,以萧峰的武功盖世,却也无法找到一块立身之处。不参加任何派系,是一种坚持,更是一种牺牲。考验一个江湖是否有生机,就看它有没有为坚守者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

  忠诚与背叛

  忠诚与背叛,永恒的话题。

  被自己人从背后插刀,最具危险性。

  今年,原方正副总周险峰跳槽到海信,并带走其在方正时的亲信。在方正内部,他被看作“叛逃”者。尽管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嘴上说:“地球离了谁都转,走了10个人,在哪个公司都很正常,决不是一时冲动。”但是,周险峰的离开,是方正永远的疼痛:就算方正PC部门出走的团队对方正的正常运作不会有大的障碍,但是方正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强敌,而这个强敌,正是周险峰他们加盟的海信。半个月后,当率队“叛逃”的周险峰和海信董事长周厚健出现在公众视线里宣布“我们有信心”的时候,不知给方正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

  然而,背叛与被背叛,往往没有这么简单。

  被人背叛,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挫败,背叛,也一定是被逼到了悬崖边上,同样是一种无奈。又有谁体察到所谓背叛者的苦心?

  从某种程度上说,今天伊利和蒙牛的同城争霸,其实是伊利自己逼出来的。是蒙牛挖了伊利的墙角,还是伊利逼人太绝?

  同样,当年在热水器行业上演的“两万之争”,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拜万家乐所赐。当年根本就没有万和,万和的创始人卢楚其,在跟万家乐搞技术。后来,他发明了一种新的打火技术,市场前景非常好,于是向万家乐推荐这一新技术,谁知道万家乐当时产品非常紧俏,根本就不愁卖不出产品,哪有兴趣理这个?于是,四处游说碰壁后,卢楚其对万家乐绝望了,遂另起炉灶,成立万和,就凭借着被万家乐抛弃的技术迅速崛起。

  利益与理想的冲突,雄心与实力的消长,都会引起背叛。忠诚与背叛,不停地在企业江湖中上演。

  善与恶

  在很多电影中,善与恶、是与非、君子与小人,非常难以分辨。或者善恶交替,或者是以恶的手段行善。在香港江湖片《喋血双雄》中,周润发是个杀手,可是他却用杀人得到的钱来为一个盲女治病。对于社会来说,他是一个破坏正常秩序与道德的恶人,对于盲女来说,他是天下最善良的人。

  在企业江湖中,善与恶的评价,存在不同的体系中。对于一个帝国来说,忠臣就是善的;但是,对于皇帝个人来说,也许奸臣才是善的。因为奸臣时刻想着皇帝,皇帝能不喜欢吗?这种情况,在企业中也往往普遍存在。

  当老板因为某件事做错了时,一个对企业善的人会说,对不起,你做错了,你必须为你的错误负责。而对老板善的人会说,老大,不管你怎么做,我们都跟着你干,赚钱了大家一起发财,亏本了大家一起喝稀饭!这个时候,到底谁是善,谁是恶?谁是君子,谁又是小人?

  对于经理人,或者是下级来说,也存在一个问题,有的老大给你带来好处,但是却无法教你做一个好人,甚至你要得到好处,必须学坏;有的老大可以教你做一个好人,但是,却无法给你带来好处。对于你来说,到底哪个老大是善,哪个老大是恶?

  企业与公众之间,也存在一个善与恶的评价问题。前几年在广西发生的施贵宝告王惟尊案,令人唏嘘不已。王惟尊对企业尽责,对于企业是一种善,但是,帮企业做假账,他却是在为恶。最后,锒铛入狱。前段时间出现了苏丹红事件,在这些企业中,那些工人们的勤劳是一种善,但是,他们在客观上,却是间接参与了企业对于社会的恶。

  江湖难混,难就难在难以取舍。在企业中,人总是处于不同角色之中,总是在各种选择中煎熬。有一个做企业新闻发言人的朋友,帮助企业说了很多谎话,每念及此,总是心中不安,好似自己就是一个骗子,在欺骗消费者,欺骗公众。

  你的江湖在哪里?

  江湖是谁的江湖?

  1987年,方洪波进入了东风汽车公司;1992年,崇拜英雄的方洪波决定离开。因为他认为自己20岁就可以看到自己50岁的样子,而英雄是不可以没有传奇的。

  学历史的方洪波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历史都是伟人英雄的历史,读完后感觉非常沉重”——如果你不是英雄伟人,在历史长河中将默默无闻一文不值。

  方洪波对自己的未来不十分确定。但他离开国有企业后,选择了美的集团。先做企业报编辑,然后是总裁办秘书科长、宣传科长,后负责整个集团的广告,再到销售、管理,1997年加入空调事业部,并在当年崛起;后来,成长为美的制冷事业部总经理,成为美的最炙手可热的“外藩”。他的人生开始改写,并且逐渐定位:职业经理人——“一种严密的机器标准件”。

  他干得很好,领导着5000多人创造了一年100亿以上的销售额;他35岁,执着于职业经理人这条不归路,离文人的理想与精神渐行渐远,为此,他偶尔烦恼,但更大的竞争与压力、成功与目标不容他喘息。

  他找到了他的江湖,就是做一个职业经理人;却不容他再做英雄梦,或文人梦了。

  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也曾经走过了一条寻找江湖路的历程。1990年代初期,他从海南体改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的位置上下海,与人合办公司,进行房地产开发。1992年时,他觉得海南的房子炒得有点过火了,形势不妙,于是,恰到好处地收手,北上京城。而那些当年舍不得离开海南的人,却早已经葬身江湖之中。

  不光是个人,企业有时候也要寻找自己的江湖。前段时间,奥克斯宣布放弃造车计划,美的也是偃旗息鼓,波导也退出汽车行业。曾经的家电企业造车热潮,逐渐消退。汽车行业的江湖,不是随便哪个企业就可以玩。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江湖在哪里,但是,却明白了,有一些江湖注定不是自己的。

  寻找自己的江湖,是每个企业和企业人都面临的一个问题。俗话说,如果你是鱼,就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就不要痴情于海洋。在江湖之中,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空间在哪里,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的江湖故事]

  背叛与被背叛:我曾经的梦与痛

  在背叛与被背叛之间,我仍需要百倍警惕,生怕哪天,又一个“翅膀硬了的员工”,再度“轻率”地将一纸辞职信放在我的面前

  口述/怀 刚 整理/本刊记者 焦 晶

  我努力地镇静着,眼睛尽量平和地看着她。

  她的双眼低垂着,根本无法留意到我的平和。

  “好啊,”我终于开口说,“决定了你就走;没想好的话,随时欢迎你留下。”

  “谢谢,”她挤出两个字,“我可以走了吗?”她的眼睛很不自然地看着我。

  我点了点头。她转身离去。

  奇迹最终没能发生,她把“辞职信”留在了我的办公桌上——这在几秒钟前还被我认为是最后一线希望。

  3个月前的这一幕的每个细节,始终萦绕在我脑海里。

  她,聪明,充满灵气,尽管初出茅庐,却曾是我的得力干将;在我接受这个部门的半年中,大学毕业不过9个月的她,风头甚至盖过了老员工。

  我,曾经努力栽培她,甚至把自己打拼8年的一些人脉资源拱手相送;就在她辞职前的两周,我还与主管副总商量着要为她加薪,这意味着她每月多拿1000元。

  然而,她背叛了我!在同行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时候,她毅然投奔了我们的竞争对手。

  曾经的背叛

  “上帝给予了你什么,就要从你这里拿走什么。”

  3个月来,我一直有感于这句话,或许这不是什么至理名言,却让我体会到了背叛的轻率,及被背叛的艰涩。

  2004年10月,当时在另外一家公司的我,最终下决心给刘老板打了电话。

  在那之前,我已经和这边谈妥,过来后做部门的总监,待遇也让我非常满意。

  决心不是那么容易下的,毕竟,刘老板留给我的印象还不坏,而且看起来非常器重我。

  刘老板为人显得谦和而不张扬,并且很有见地。

  在我的脑海里,他最经典的形象是冬天里竖起衣领,顶着风、簇着眉、缩着肩前行——这甚至让我有点可怜他。每当我兴冲冲地推门而入,他总要把深埋在电脑后的头抬过来,笑笑,很耐心地听我说完;当听到我把公司跟一家强有力的对手比较而显得没有自信时,他很实在地说:“他们是压水井,我们是锥子。”听完这话,我立刻领悟了很多东西。

  不过,这些好印象跟我的委屈与不满还是不能相比。

  最令我失望甚至不满的是,公司一再给我许诺,“给我点时间,马上提升你做部门主任。”——我很渴望这个位置,首先意味着月薪提高1500元,其次,这也是公司对我努力的认可吧,毕竟,来这家公司时,我就是冲着中层位置来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公司只是给了我一个虚名:业务骨干。

  实际上,在我打电话之前,我已经对公司失去了信心:都说了3个月了,却没有付诸实施。尽管刘老板一再跟我解释,说要跟董事会那边沟通。

  “一定要走!”我自言自语,心里突然有种惬意:如果你真的看重我的才华,我让你后悔一辈子;如果你是拿我当猴耍,我要证明给你看,“树挪死,人挪活”!想到这里,我感觉到了莫大的报复的乐趣:“去你的业务骨干,留着自己解闷吧!”

  想得如此热闹,拨打电话时,我还是踌躇再三,拨了7个数字之后,把听筒攥在手里,想着要不要按下第8个数字,时间一长,听筒里就传出急促的“滴滴”声;挂掉,重拨,还是到了第7个数字,就开始犹豫。

  三番五次,我禁不住要骂自己,最后,一闭眼,拨出了最后的数字。

  不巧的是,刘老板当时有个应酬,我就跟他约在了第二天上午。于是,我再度跟踌躇和犹豫斗争,而且是整整一晚上。

  “你要走?”刘老板的笑容僵在了脸上。

  我的心软了,“您一直对我很好……我只是觉得要换个环境……或许那边更能发挥我自己。”说这话时,我感觉连自己都说服不了。

  “唉!没想到你会跟我提这事。”刘老板一脸的苦大仇深。

  我突然又坚定起来,“我想了很久,觉得这里不太适合我!”

  “……”

  一个插曲是,由于我的离去,加之公司经营暂时的困难,诱发了数位中层及骨干的“离职潮”。听说,刘老板差点犯了心脏病,在家修养了一周后,才病恹恹地回公司。

  当时,我只是感觉有些不忍心。

  感受被背叛

  在这家新创的公司里,我的手下大多是新手。

  我尽心尽力地指导着每一个人,甚至容忍半夜里突然打来的电话,那一头是努力很久而无果的泄气声。为了不吵醒熟睡的老婆孩子,我要压低声音,还要解释开导半天。

  在经历了最初的混乱之后,业务终于有了蒸蒸日上的迹象。这正是我想要的,不是为了证明给公司看,而是要让刘老板感受到我存在的价值。

  我更加的尽心尽力,了解员工手头业务的动向,了解他们遇到的难题的每个细节,然后,在白天紧张的工作过后,再在失眠的状态里寻找着最佳的解决方案。

  “资源需要维护,市场需要培育”,在将人脉资源拱手相送后,我告诉每位员工;所谓维护,说白了就是陪他们喝酒、喝茶、唱歌、旅游,还要将部分报酬以回扣的形式相送,毕竟,这个行业现在已经竞争到了每个细枝末节,而每个大单的得来,都显得不太容易。

  就在这个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被人背叛的失望。

  她去了另一家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那边,尽管辞职信上对我“百般吹捧”,但于事无补,因为我的那些人脉资源,已经被这个大学毕业不到1年的女孩子维护得非常到位,我曾经的老朋友,已经成为她的“铁杆新朋友”,即使会卖个面子给我,也决不会驳了她的面子;这就意味着,我的业务量将会被削减很多。

  事实也确实如此。“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敌人”,把这句听来毫无人情可言的话,用在竞争上再恰当不过。我在数月前把这证明给了刘老板看,如今,她又决绝地证明给了我。

  如今,3个月过去,尽管我所辖的业务经过百倍努力再度有了起色,但在背叛与被背叛之间,我仍需要百倍警惕,生怕哪天,又一个“翅膀硬了的员工”,再度“轻率”地将一纸辞职信放在我的面前。

  [我的江湖故事]

  从外企到民企:无处不江湖

  口述/张 雷 整理/本刊记者 焦 晶

  规则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分配过程。很多民企的老员工,标榜自己如何忠诚,其实都是狗屁,他需要有一个组织去保护他。所以他会显示出特别忠诚

  恨不得杀了我的上司

  1990年代中期,我刚刚入行,在一家外资企业担任销售代表。我的上司是城市经理,对我特别严格。春节后,我到代理公司那里收货款,但因为当时货款都压在专卖店里,他拿不出钱。我查过他们的账,证实确实如此。空手而归的我跟上司解释,但他根本不听,“收钱是你天定的使命!”他说。

  我真恨不得杀了他!哪怕冲上去揍他一顿出出气也好。

  最后的结果是,我重回代理公司,大拍总经理的办公桌:“我不管,我必须把钱拿回去,否则就不走。”

  那个公司终于去银行贷了款,把货款如期给了我们。

  这事似乎恰好应了现在那句话:没有任何借口。

  1年后,有了点工作经验的我,开始转变想法:没有这样的上司就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优秀人才。后来跟那位上司提起这件事,他说:“对下属标准降低是害他,不是对他好。因为我们是行业里最优秀的销售队伍,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我们必须做到。”

  这算是我的初次“江湖体验”。后来,我和这位上司成了朋友,一直合作到现在。不过,当时我并没意识到,不同的江湖,有着不同的规则。

  现在,我已经是一家民营企业的市场总监。但比起曾在外企的几年,现在的工作实在迥然不同。

  受第一位上司的影响,我后来的工作方式也多少带有法西斯式的铁血风格,对下属要求严格。但在民企,“没有任何借口”简直是天方夜谭。

  前段时间,我们定了下一个目标,准备在某些地区开发经销商。一个拿着比较丰厚工资的、备有专车的经理,居然跟我说他无法在一个比较大的省开发经销商,他给我的选择是:要么他写个辞职报告给我,要么我来帮他开发。

  若在一些优秀的企业,说这样的话简直会令人无地自容。但在许多民企,这是非常正常的。和外企相比,民企的人员素质相差实在太大。对于下属,我甚至有时无法要求,给的压力大了,他们会哭,甚至去闹,到老板那里告状。想想我曾经历的收货款风波,放在民企,注定会先缓一缓。中国的民企还远远没有成熟,没有形成一整套体系,总是靠老板一个人。如果说外企已经到资本主义阶段,民企可能只处于封建主义阶段。一个老板在自己的公司里是一个帝王,他完全可以为所欲为。外企可能靠能力多一点,靠人际关系少一点,民企则正好相反。

  当然,尽管彼此有着巨大的差异,任何企业总有一点相同,那就是:无处不江湖。任何企业总有属于自己的潜规则存在,但是,做企业不是开福利院,降低要求,只能成就一个平庸的企业。任何企业都需要在人性和制度之间取得平衡,企业发展的最终推动力量是人。其实许多外企做得比民企好,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人员的素质更高。民企的好多人都是拍老板马屁拍出来的,当太监当的,外企其实也有“江湖”这个问题,但普遍来讲,比民企好多了。

  无法定义的“忠诚”

  中国的文化是以血缘作为一个圈子向外延伸的,亲戚,然后是同乡、同学等。这本身就是个欠缺信任感的文化。这样的民族文化熏染出来的企业,老板注定是不信任员工的。

  因此,似乎也无法谈论忠诚。而且,忠诚的定义也要看从哪个角度来说。实际上,一些薪酬福利的调查表明,员工对原有的企业再忠诚,也无法抵抗薪酬翻倍的诱惑。出2倍、3倍的薪水挖你,你还不走?这与武侠片中的道义是不同的。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这是肯定的。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这样,很多规则也实施不了。规则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分配过程。很多民企的老员工,标榜自己如何忠诚,其实都是狗屁。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没有地方去,他本身没能力跳槽,而不是他有能力不想跳,他需要有一个组织去保护他。所以他会显示出特别忠诚。

  当然,企业中的道义与利益发生矛盾的也有,但不是大问题。至少我自己,每一次跳槽都是为了谋求个人更高的发展,虽然也算是利益的一种吧,但跳槽时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内疚感。而在外企,更是很少讲忠诚的,尽管,每个外企员工对自己的工作都认真负责。

  当然,我们很少去竞争对手那里,这也与行业定位有关,我是做市场的,可以跨行业,而且,往往你带着自己企业的核心机密去竞争对手那里,人家也利用你,利用完了,迟早也是“飞鸟尽,良弓藏”。

  不过,作为上司,我在选择下属时会注重他是否品质善良,诚实永远是基本。但如果只是善良而没有能力,我也不用。对那些能力很强但不是很善良的人,我要区分究竟是本性上的还是个性上的,仅仅是个性上的也无所谓。

  其实无论企业家也好,普通人也好,心胸都决定他做事做人的能力,秉性很重要。我赞同“行大道者,成大器”。耍小心眼的人一般都做不了很高的职位。但确实有人靠“混”过活,尤其在民企,太监党绝非少数。但我认为这不算成功,只能成小器,而且一定不长远,首先这种人完全依附于这一个企业,而且精神上要完全受控于老板,没有独立的权力。一般来说这种人能力比较欠缺,老板的亲戚朋友充当这种角色的人比较多。

  [我的江湖故事]

  我的江湖老大

  他是我们常说的那种比较会“混”的一种职场生态物种,一个认真“做事”,同时也热衷于“江湖政治”、“做局”的人

  文/易圣华 整理/本刊记者 焦 晶

  “你来上班吧!”

  对面的王经理咧开嘴笑,让我悬着的心瞬间落下。这是一个家电企业,面试、笔试,我都没想到自己一路绿灯,如此顺当就做上了主管的位置。而王经理将是我的顶头上司。

  说是主管,其实只是负责一块相对独立的事务,并无人事权。这块事务,王经理不熟悉,而我却比较精通。“我们是一个互补性的结构,很好。”王经理说。

  接下来的事情更是意想不到地顺利。

  第一天上班,迎接我的是新同事们友好而尊敬的目光,就连老板,也是笑脸相迎,客气有加,这无疑让我感觉很受用。良好的心情似乎成为工作的动力,试用期内,我连续做了几个大的市场活动,效果相当不错。愉悦的3个月之后,老板找我谈话,对我大加赞赏,不仅涨了薪水,同时还赋予我人事安排权。

  我几乎被突然的幸福砸晕了!

  还有更好的消息,后来我从总裁秘书那里得知,公司已经将我列入重点培养的对象。

  是金子无论放在哪里都会发光,看着镜子里自己神采奕奕的脸,一向内敛的我,也不免有些洋洋得意。

  兄弟般的阿新

  不过,在这次发光之前,我只是一个有名的家电企业里的小员工,在新闻中心任职,那是我的第一个工作岗位。

  尽管这家企业最终由于经营失误,盛极而衰,员工们也不得不“如鸟兽散”,但那里还是给我留下了无数温暖的回忆。

  最重要的原因,是那里曾经有阿新——我的职业生涯中的遇到的第一个“老大”。这个老大,与我们有着兄弟般的情谊。

  那时我们的新闻中心,以老大阿新担纲。这哪是一个部门啊?简直就是“兄弟连”。包括主管阿新在内,5个人,清一色都是未婚男青年,年龄也相仿,工作之余,我们经常在外面吃饭喝酒。公司旁边的湘菜馆,几乎成了我们的“食堂”。几个人轮流请客,“挨宰”最多的,当然是主管阿新。

  因为都是光棍,我们把工作之余的结伴玩耍称为“光棍行动”,希望籍此结识一些不错的女孩子。我们甚至庄重宣誓:“绝不将光棍问题拖到21世纪!”但是,有心种花花不开,2000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互相打听,也都还是单身。阿新算我们这几个光棍里长得帅的,公司有女孩子暗恋她,经常托我们打听他的情况,一片痴心,不过,阿新还是没有动心过。阿新后来也笑叹:“在这个事情上,我没有带好头!”

  玩归玩,工作中的阿新不可小觑。他毕业于堂堂的中国新闻学院,又在一家著名报社做过两年记者,专业上没得说,工作起来,尤其认真。从策划选题到改稿,那可是有板有眼。更难得的一点是,每次改稿,改的原因都会一一给你娓娓道来:哪里虚词太多,哪里太主观不客观,哪里不是事实说话……颇让人受益。经他过手的稿子,发表出来,往往是全文照发,编辑少改动,真神人也!那时,我常常只有心里佩服的份儿。

  部门同事多数毕业于新闻或者中文系,功底不错。而我仅是一个法律系的文学爱好者而已,和很多从事广告文案出身的人一样,写企业的新闻公关稿,总抹不掉宣传的痕迹。而现在,我已经出过这方面的专著了。想起来,与阿新那一段启蒙指导是分不开的。

  遇上大的活动,我们也是很忙的。大型的新闻发布会前夕,我们在酒店里封闭式地进行策划、撰稿。有时接连几天都是没日没夜地工作,但在老大阿新的带领下,总是很兴奋。那时,已经耳闻过职场的竞争与残酷,只是当时毫无感觉,那样地心无芥蒂,一起忙,一起乐。有时,我恍惚地觉得,这还是在学校里。回想起来,这真是一段心情最为舒展、最值得留恋的职场青春岁月!

  真正江湖

  不过,我很快便“有幸”亲身领教职场的江湖气息了。

  在新公司踢开了前三脚后,我突然发现,事态急转而下。

  王经理对我的要求开始严格起来。在我和老板之间,王经理成了不可逾越的屏障。尽管从程序上来说,这没有任何问题,但我敏锐地察觉到,王经理还开始有意识地疏离我与其它部门成员的关系了;与其它部门的沟通,我也尽量被排除在外。更严重的是,虽然我被赋予了人事权,但除了我直接招聘的人员以外,其他的人员基本上都是对王经理直接负责。

  很快,我的手下在工作中想得到部门文员的支持都变得艰难起来。我的心情骤然晴转阴。

  这时候,我已经知道,我在新公司的迅速大放异彩其实多亏王经理抬举。早在我进公司前,他已经在公司上下到处宣传,要进来一个“能人”。这就是我初来乍到就被尊重的原因。王经理还是一个很会与老板打成一片的人,很会体察老板的意思,揣摩老板的心思。报项目方案与计划预算的时候,总是在老板心情好的时候才去,所以成功率极高。那份对人心的洞察力很多人不能比。

  有这样的领导,做手下的人当然毫不费力。

  不仅如此,王经理还是一个相当有胆量的人,在老板面前敢争敢言,敢于为部门争取利益。因此,我们这个部门拥有很多可以晚来上班、特别奖金等诸如此类的福利。而按照公司的规定,经理级出差才可以坐飞机,他却曾为了让我这个主管坐飞机出差,不惜与总裁助理争论。这曾让我感动良久。

  但摆在眼前的现实是,公司内部出现了争斗。其它部门与总裁助理一起,以涉嫌贪污作为攻击理由,开展了“倒”王经理的一系列活动。他们很快闻出一些我与他有些不和谐音的味儿,跑到我这儿找证据,证明他“压制贤才”。

  “我们中间有事,也只是我们之间的事,与你们何干?!”尽管因王经理的压制,我一度郁闷不已,但还是念了旧情。

  但是,部门里一个跟了王经理很多年的人,居然没有经受住那一干人的鼓动,将他的所言所行一一举报,王经理陷入公司组织调查的境地当中。调查人员前来调查我的意见,我客观地讲了王经理的长处,并肯定了他对公司的贡献。

  不过,鉴于各方面的压力,王经理还是被解雇了。

  后来常回想起王经理,这个和我相处仅仅四五个月的“老大”,一个个性十分鲜明、时而行君子之风、时而耍小人手段的人;一个认真“做事”,同时也热衷于“江湖政治”、“做局”的人;一个做事大刀阔斧,同时也常为私心私情牵绊的人;一个有值得佩服之处,也有可鄙之处的人。无法形容,总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老大。

  现在想想我在那场“倒王运动”中,表现得似乎依旧不够“江湖”,不过,这赢得了王经理的尊重。事后他常说,佩服我的为人,言下多有感激之意。后来,他到其它公司后,也一直鼓动我跟他一起。

  不过,尽管开出的待遇要高一些,我并没有和他一起去。其实,这一类人在企业中是比较多的,也是我们常说的在职场上比较会“混”的一种职场生态物种,并不值得太多的非议。跟着这种人,“只要他认了你这个人,绝不会吃亏”。但我没有去的原因,至今说不上来,也许,在心底里,我还是佩服人品与能力都好的真正优秀人物。

  王经理现在在一家企业里做副总,谋过几次面。感觉其变化并不大。就连面容,也未见沧桑,说话做事,也还是风风火火的样子。但做事做人的格局,也并无太大的增长。

  岁月如风,相逢一笑泯恩仇,何况,就职场生存法则而言,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那一丝心存的不愉快,早已经随风而逝。我们现在仍旧是朋友,偶然间想起,也会相互问候,但说友情,也不是太深,总有那么一丝淡淡的距离......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