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户制钢“造假门”:业绩压垮了文化?
信誓旦旦的宣言所营造的企业文化壁垒,根本经不住业绩至上的轻微撞击
刘戈
编者按
近日,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KOBELCO)造假事件成为了热点。据透露,该公司内部曾有组织地篡改部分铝制品的强度等性能数据并进行供货。涉及约200家客户,丰田、日产、马自达、斯巴鲁、三菱等知名车企均“躺枪”。包括高管在内的数十名员工参与了违规行为。
更令人惊讶的是,部分违规行为从10年前就已经存在。日本经济产业省官员10月10日表示,对于神户制钢以次充好事件,要求该公司调查事件中是否存在违规违法行为,不合格产品是否对其客户造成安全隐患。
神户制钢社长首次公开道歉,表示公司信誉已降为零,拖累日本制造。神户制钢造假事件暴露了什么问题?日本制造业集中衰落的根源在哪里?这更值得反思。
神户制钢虽然规模不大,只排到日本钢铁业的第三,但这家企业在业界有着极好的口碑。它既是“日本制造”的典型代表,也是钢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样板,其企业文化建设更是可圈可点。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优秀企业却爆出了系统篡改质检数字的丑闻,给人们带来的震动不亚于学霸作弊、劳模贪污。2017年10月8日,神户制钢在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强令下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承认其长期篡改铝、铜等制品的出厂数据,将不达标准的产品供应给客户。造假历史竟长达10年。
作为上游产品,神户制钢是包括丰田在内众多企业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甚至波及几个日本的军工生产企业。
企业文化坍塌?
神户制钢其实早已经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钢铁企业。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神户制钢就从钢铁冶炼行业逐渐向机械、有色金属、电力等行业转型,在很多领域有明显技术优势。例如:就在2017年7月,它刚刚为三井造船生产出长达22米、重500吨的全球最大柴油机曲轴。即使在传统的黑色金属领域,其生产的也都是最高技术水平的材料,如抗腐蚀高强度钢板、高强度超薄钢板、高精度铸锻零件等。
也就是说,神户制钢目前生产的几十种主要产品中的几乎每一种都是中国制造企业梦寐以求的产品,几乎每一种产品都吻合中国人对“工匠精神”光环环绕下日本制造的想象。
同时,神户制钢还是一个特别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公司。在该公司2014年6月修订的新版《企业伦理规范》中信誓旦旦地写道:“特别是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要以实践本企业伦理规范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率先垂范……在发生违反企业伦理纲领的情况时,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自身要对内外表现出解决问题的姿态,努力查明原因,防止再次发生。此外,如有威胁人身健康或安全的情况发生时,要承担责任,迅速准确地向社会公开并作出说明……”
2017年该公司又雄心勃勃地开始实施“KOBELCO的约章Next100计划(面向下一个100年的工作)”。新制定的三大约章(也就是企业愿景)有:一、提供值得信赖的技术、产品及服务;二、发挥个体之能,追求团体之和;三、通过坚持不懈的创新,创造新价值。为了实现“三大约章”,其还特地制定了执行层面的“六项誓约”。
为下一个100年制定企业愿景——这种打造数千年老店的抱负如果不发生篡改数据的丑闻,完全可以成为《基业长青》的经典案例。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追本溯源,这又是一个业绩压垮文化的俗套故事。
业绩为何压垮了文化?
在中国,多年前红极一时的牛根生和其领导下的蒙牛,在三聚氰胺事件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也一度使这家以极快速度蹿升的企业一度陷入危险的境地。
这同样是一家将企业文化捧上天的公司。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在各种场合宣扬“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在企业内部的每一个视力可及的地方都张贴着充满哲理、朗朗上口的鸡汤口号,印刷精美的《企业文化手册》从员工到访客人手一份。但在多年前一次参观中,我无意中发现了其企业文化和面子和里子之间的诡异关系。
凡来到蒙牛总部参观的嘉宾,都会被带到整整占了一面墙的生产实时显示屏前,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的每一块屏幕都会对公司分布在全国乳牛饲养和牛奶生产场地进行实时监控。作为一名电视从业者,我很自然地怀疑其真实性。
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实现这种异地实时信号传播是具有一定难度且花费巨大的工程。我故意在屏幕面前多呆了一会儿,结果发现,除了监控总部厂区的几个屏幕,其他屏幕都是播放的循环录像。震惊之余,我向其高管低声指出破绽,高管莞尔一笑,一个“你懂的”的表情说明了一切。
造假的监视屏和三聚氰胺之间,其实是一个逻辑——企业文化只是品牌传播的标配,而不是高管经营时的刚性约束。我们不能否定企业打造这些文化时的真诚一面,但在现实中看到,信誓旦旦的宣言所营造的企业文化壁垒,根本经不住业绩至上的轻微撞击。蒙牛后来之所以身陷泥潭,直接原因是团队为履行与投行对赌的协议,必须创造高得离谱的业绩。
业绩压垮文化的故事在企业的初创期极易发生,但随着企业的成长,在获得竞争优势进入平稳期便不太容易发生,而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处于疲态的时候,这种苗头则又会明显抬头。
日企集体陷入难破解的怪圈
日本企业近年来丑闻频出,从高田气囊破产事件,到东芝的财务造假,再到三菱汽车对燃油效率数据造假,自我夸耀并被中国企业热烈追捧的“工匠精神”被频频打脸,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企业已经难以维持在巅峰时为标榜高质量而对产品标准设定的高冗余,在屡屡陷入亏损泥潭苦苦挣扎的时候,集体有预谋地修改数据,并由此降低成本成为万不得已的“理性”选择。
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一书中,将基业长青的卓越公司定位为“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并拥有“教派般的企业文化”。但不幸的是,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在业绩面临压力的情况下,“务实”会轻易战胜“理想”,“教派般企业文化”的表象和企业决策者的底线原则也往往是两张皮。
这似乎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永远难以破解的怪圈,解决的路径似乎也只有一条:永远要让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于所必须承担的业绩压力之上的状态。当然,这很难做到。
责任编辑:朱丽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责任编辑:陈楚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