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0日16:01 新浪综合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之路——专访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

  宋怡青 |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国家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而科技成果如果不转化,科技创新的价值就不能得到最大体现。

  如何促进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翻越围墙已成为各大科研机构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从去年年初开始,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红包”就格外引人瞩目。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4月,国办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随后,各地、各机构相关的政策也陆续出台。

  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进一步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而科技成果如果不转化,科技创新的价值就不能得到最大体现。”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技术成果不是放在实验室里、躺在论文里或者窝在报告里就能自动“变”成生产力。科技成果如果在转化周期内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其经济潜能很快就会衰减。科技成果只有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变为解决社会经济生产难题的“钥匙”,才能真正实现从科学研究到实验开发,再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

  科技成果转化也离不开资金的撬动。此前,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正式启动,旨在联合中央和地方政府引导基金、金融资本及社会资本,最终撬动200亿元左右的基金总规模,以推动科技经济融通发展。

  中国科学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哪些成效、后续还有哪些工作需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如何保证效率?对此,《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

  迎来政策“红利”

  《财经国家周刊》:如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世界科技的新趋势。介绍一下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的情况。

  张亚平: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挑战,世界各国竞相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尤其对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具有深厚的科技资源和丰富的科技成果。全院拥有科研人员6万余人,研究生5万余人,科研实力雄厚、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强,每年都会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重要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如近年涌现出的寒武纪深度神经网络处理器、高温铁基浆态床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甲醇制烯烃成套技术、大型高精度衍射光栅刻划系统等。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中国科学院已转移转化的产业化项目11281个,其中,已产生销售收入的项目4840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社会企业当年新增销售收入3831亿元,利税472亿元。

  《财经国家周刊》:启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张亚平:“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的指导思想是,遵循“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办院方针,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中科院知识、技术、人才和科技资源为核心,努力支撑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把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摆在中科院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遵循三大基本原则:其一,导向引领。关注重大需求,建立问题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关注重大产出,建立贡献导向的成果评价机制;引领中科院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其二,开放融合。进一步加强院企、院地合作,推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融合、知识创新与区域创新融合,促使中科院科技创新资源与社会生产要素更紧密结合,加快形成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有效联动的融合发展体系。

  其三,保障改革。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保障;建立健全“院领导—院机关—分院—研究所”统筹协调的工作体系,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组织保障;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经费保障。

  打通转化之路

  《财经国家周刊》:启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力图达到什么样目标?

  张亚平:通过实施“专项行动”,努力探索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使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转化效率显著提升,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化人才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

  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新一轮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布局,结合在北京、上海等优势地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重大举措,准确把握相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重点推动一批基础好、见效快、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型发展做出有显示度的贡献。

  通过实施专项行动,使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十三五”期间有明显增长。到2020年,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将使社会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超过6000亿元/年,利税600亿元/年;院所投资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5万个;院属机构孵化“双创”企业5000家,为不低于2万家企业提供“四技”服务;“十三五”期间专利实施超过1万件次,比“十二五”翻两番,取得了巨大成果。

  《财经国家周刊》: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中科院将着重推进哪些工作?

  张亚平:为调动全院科技力量全面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针对制约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强项目布局从立项到验收的系统设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依托并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形成以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支撑和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为目标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网络;多层次培养有志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专业人才队伍,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真正使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并落地转化。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投入工业生产或升级改造,带动若干重大产业实现千亿元产值。同时,新部署一批有明确应用出口的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研发项目,在总体资源配置中增加用于支持该类工作的经费。

  第二,建立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成果管理体系。设立“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中心”,加强对院属研究机构知识产权的集中管理和运营。设立“中国科学院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与院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中心密切配合,对重点专利进行再开发。建立分级管理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报告制度。院属科研单位按年度向所属分院报告科技成果数量、转化实施情况、相关收入及分配情况等,各分院汇总提交年度进展报告,纳入院年度统计体系并向社会公开,作为全院科研机构绩效考核的重要评价指标。

  第三,培养培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人才队伍。在特定区域和领域建设若干科教融合“专业学院”,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化培养新模式。设立“产研人才扶持项目”,对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带动产业升级的科技人才给予重点支持。

  第四,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创新载体。建设新型孵化器和投资人超市,融汇产、学、研、用和资本、政策支持,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市场资源和金融服务。整合院内相关力量,形成全国连锁运营和全球合作的科技孵化网络体系,为初创科技企业提供相对全面的支撑服务,帮助创业团队顺利迈出“最先一公里”。

  第五,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环境和氛围。按照“供给侧”改革要求,不断产出高质量科技成果。对我院自主布局的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先导科技专项、STS项目、重点部署项目,坚持“目标清、可考核、用得上、有影响”的立项标准,严把项目“入口”;对成套技术示范与转移、专项研发与联合攻关、委托研究与专项咨询、公共检测与平台试验等不同性质的项目完成情况,实行分类考核验收,严把项目“出口”。

  《财经国家周刊》:中科院将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工作落实?

  张亚平:第一,统筹加强组织领导。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是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院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由科技促进发展局牵头负责推动实施。实施方案根据职能分工确定了各项重点工作的责任部门,由分管院领导牵头在院机关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相应的内部协调机制,分类、分层次、分步骤地推动重大政策事项落实和各项具体任务执行。

  第二,多渠道加大资源投入。

  院设立专项资金5亿元,用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专项”的实施,探索通过“后补助”等方式促进重大成果推广应用。同时,在中科院自主布局的先导专项和重点部署项目中,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工作给予适度倾斜。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并争取国家相关引导资金设立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对由中科院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化形成的科技企业或项目公司给予投资、融资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支持。

  第三,全方位加紧对外联络。

  密切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联系合作,使“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的实施与国家和地方的“十三五”规划相衔接,主动融入产业升级、区域转型的大环境。

  资金撬动科技转化

  《财经国家周刊》:今年9月,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正式启动。为什么要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有哪些重要意义?

  张亚平:在转化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各研究院所还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未能形成生产力,未能为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创造应有的价值。

  这其中,一方面,有现行科技评价与激励机制有待完善、部分科技成果缺乏应用针对性等原因。

  另一方面,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初期、创业企业早期孵化阶段的风险投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才能打开科研院所和大学的科技成果宝藏。

  为有效促进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中国科学院决定发起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这是中科院贯彻新时期办院方针、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一项重要举措。

  2016年12月,中科院党组决定由国科控股组建基金。2017年5月,院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实施方案》,基金进入全面筹备阶段。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在中央有关部委、重点合作的地方政府、社会投资机构的积极支持下,基金正式成立,现在已经进入全面启动运营阶段。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的设立,是各方支持的结果,要服务好各类合作主体。

  《财经国家周刊》: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以后,还有哪些重要工作需要推进?

  张亚平:要积极开拓创新,为科研院所、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要通过基金的机制,完善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结合,从深层次促进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鼓励和引导科研支持与基金股权投资的联动协同。成果转化基金将通过提前介入科研项目选题,引导研发活动针对产业需求,强化应用类科研活动的需求导向、市场导向,提高其针对性和靶向性。在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先期给予科研经费支持,后续基金投资跟进,形成无缝衔接。

  通过专业化、市场化的管理和运营,为投资人带来优异的回报。对于企业合作伙伴,基金要带动各类要素,帮助企业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帮助企业占据产业制高点,开拓业务发展空间。

  我们将立足中科院、面向全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对于中科院成果转化合作的重点地区,基金将充分依托中科院丰富的科技资源,帮助它们引入适合当地条件、有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精尖科技企业,并积极吸纳社会投资,放大科技项目的资金带动作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财经国家周刊》: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好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作用?

  张亚平:我有两点希望:

  一是深化与研究院所的协作,充分发挥院成果转化基金的全覆盖作用。通过与院属研究机构合作设立子基金等形式,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与院属研究机构主体发展结合起来,逐步搭建基本覆盖全院的科技成果转化投资体系,并在各研究所之间进行技术整合和集成,形成合力。

  二是要围绕市场需求、专业化运作。基金要以院成果转化基金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基金实施方案为纲要,严格规范运作,确保资金重点支持院属科研机构的重大科技成果及早期科技成果孵化项目。坚持专业化、市场化原则,为投资人负责,筛选有市场潜力的项目,深度挖掘、深度培育。要逐步形成一套适合成果转化的风险控制、投后增值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投资效益。

责任编辑:郭一晨 SF160

  除了干货,就是走私货!——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杂志官方微信,专注深度报道。

杂志精选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