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09日12:46 新浪综合

  产业政策之争的“正确姿势”

  与其争论其整体存废,不如评估具体政策的优劣。

  文/陈浩杰

  最

  近一段时间,一场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议引发各界关注。其中,以北大教授张维迎和林毅夫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张维迎认为,产业政策就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主张废除一切形式的产业政策;林毅夫则认为,经济发展有产业政策才能成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为的政府”也必不可缺。

  不似常见的网络论战,这是一场高水平的辩论,两派观点自有其逻辑,亦各有拥趸。中国产业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一些客观问题,自然就会有反思乃至否定,有辩护或者修正。这也是一场来得及时的大讨论,大量产业政策影响面至广,事关国计民生,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产业政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只要经济行为存在,就会有产业政策发挥作用。这是因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完全竞争市场,信息不对称、诸多矛盾等都会带来市场失灵,因此需要一定的手段来纠正。产业政策是对产业发展作出的顶层设计,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与产业政策环环相扣,政府往往通过制定产业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发放产业补贴等,帮助解决市场自身所难以克服的诸多矛盾,以此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人们关心经济,很大程度上是关心产业政策。粮食的生产流通是否顺畅,关系着我们的一粥一饭;家电和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让民众居家生活和出行有了更绿色的消费选择;楼市限购令的出台,对老百姓的购房行为又有着直接的干预??大到国家战略规划小到穿住行,产业政策无处不在,支撑着国家的运转,维系着人们的生活。

  对于产业政策这一客观存在,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既要看到它的合理性,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产业政策是个中性概念,只有放在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才有谈论的价值。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经济背景下,产业政策也会有着不同的解读,任何简单的论断都有失公允。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下滑,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各国都不同程度加强了经济治理,纷纷出台各式各样的产业政策。积极有效的产业政策,不但可以释放产业发展活力,还走活了国民经济整盘大棋。由此可见,如何制定出更好的产业政策才应是争论的重点。

  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政策如何与时俱进,政府之手如何更好发挥作用,也值得探讨和研究。近日国家发改委发言人赵辰昕表示,正在认真评估当前的产业政策,将通过相关的调整使政策适应新常态的需要。可以说,发改委的回应是诚恳且务实的。与其争论产业政策的整体存废,不如评估具体政策的优劣。

  学术之争历来有之,真理越辩越明,有学术界的正常争论,可以碰撞出智慧火花。在理性科学的范围内,脱离书生意气和思维定势,这样的学术争论更值得称道。从存废之争过渡到优劣之选,不但把问题延伸了一步,而且更切中问题实质。和张维迎、林毅夫同为北大教授的黄益平认为,有效的产业政策应该具备五个方面要素:顺应市场、不限制竞争、谨慎干预、有退出机制和做事后评估。

  我国对产业政策的使用经历了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难免也少不了教训。要不要出手、何时出手、如何出手,这些问题既考验政府智慧,也考验社会的承受力。产业政策用得好是一门学问,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在实践中与时俱进,用好的产业政策助力经济发展、增进民众福祉。

责任编辑:陈楚潺

  除了干货,就是走私货!——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杂志官方微信,专注深度报道。

杂志精选

相关阅读

那些炒房的人真不怕泡沫破吗?

人们每一次判断房地产涨疯了,然后选择清空房地产,拿着从没见过的大数额现金去投资不稳定的股市,或者其他金融产品,或者去投资实体经济时,其结果都是一次次失望,因为非房地产的投资,都没有房地产的投资回报率高。

高科技才是创新只是一种迷信

企业创新,技术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效率的手段,效率最终反映在财务指标上,而终极的财务指标就是利润。如果工业4.0不能增加利润,要它做什么?创新未必需要高科技,传统行业照样可以创新,照样可以提高效率。

房地产迷幻了一代中国人?

史蒂芬罗奇说,房地产迷幻了一代美国人,诱惑了许多国家,其中也包括中国。美国的问题可能会发生在中国身上,没有谁能肯定地说中国是个特殊的例子。几年前的这句话或许能给今天的我们一些警示,我们当从中吸取教训,及时醒悟,合理纠错。

当前经济最应警惕楼市过冷

无论采取什么限制性政策,房市交易归根结底是商品市场的交易行为,逃脱不了市场规律的洗礼,即便是以行政权力采取直接或间接的“休克交易”策略,也只能把问题和矛盾暂时压制下去---压制越久,将来的负面效应就越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