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巨贾黄怒波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8日 21:52 《财经时报》 | |||||||||
当身高一米九的他,“一团和气”地出现在你面前,完全可以感受到他那鲜衣怒马式的雄心和魄力。这个身上混合了多种气质与人格特征的人,很难想像有什么困难能够击败他 □本报记者 石彤 从诗人到官员,从商人到巨富,再从富豪回归诗人身份,黄怒波的传奇故事似乎从来
或许是经历世事太多,与黄怒波接触,你会始终感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复杂而充满矛盾的多重气质。他的眼神微笑而充满智慧,面部线条柔和却透出一丝坚毅,在他身上,豪爽与和气结合得如此妥帖。他的反应速度很快,与他交谈容不得片刻停滞,这也是令记者感到非常愉快的对谈体验。 当身高一米九的他,“一团和气”地出现在你面前,完全可以感受到他那鲜衣怒马式的雄心和魄力。这个自称小时经受了磨难的西北汉子,这个淡出财富圈做诗人的超级巨富,这个在名校和机关都走过一圈的人,这个不喜欢做作并在诗中常怀念故乡小河的游子,很难想象有什么困难能够击败他。 诗人是我的主要身份 进入2006年,黄怒波的名字在文化界再次成为热点。他斥资3000万元捐助北大新诗研究所等三家诗歌研究机构,其实在此之前,他已经有多次捐助,针对他的母校北京大学及青春诗会、艾青文学奖等其他文化事业,只是没有这样大的手笔而已。 问询到他的动机,他对本报记者说:“如果中坤能够成功,那一定是和文化有很大关系。我们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别的企业可能只追求利润,但由于我的身份主要是诗人,我有自己的价值诉求,不会因为利益孤注一掷。” 多年前,黄怒波无意中进入了商业领域,从一位笔名“骆英”、上世纪80年代就陆续出版多本诗集的青年诗人,嬗变成商场中的一位掌旗者。 祖籍河南新郑、出生于兰州、成长于银川的他,少小时就领略到飘泊聚散的滋味。他赠给本报记者两本近年出版的诗集,一本《都市流浪集》,一本《落英集》,阐释了他笔名的由来和心灵的轨迹。 1977年,21岁的他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在4年后进入中央某部,过了而立之年就已经是一位处长和部党委委员。 回忆这些往事,黄怒波的表情显得格外平静:“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后面的结果可想而知,无非是从处长到局长,再从局长到副部长,等等,总之一眼就可以看完。而我是一个追求变化的人,诗人的本性让我拥有超越世俗的想象力。”因此,在一般人视为远大前程即将到来之际,他选择了离开,来到建设部的市长协会和城市出版社等处任职。 几年后,他再次离开。这次,他选择了中坤,并把一家默默无闻的小企业做成了福布斯榜上的巨型企业。 文化是企业的最终竞争力 如今,中坤集团已发展成以地产和旅游为核心业务,以商业、体育教育、文化、影视和网络为辅助产业的大企业集团,员工上千人。 而黄怒波并不满足于这些。在其宽大的办公室里,他和记者谈起了他的“旅游地产”的新概念。 他说,基于在安徽黄山周边以及南疆数十亿元的旅游投资,加上开发旅游的经验,他的集团将可以实现旅游和地产的“嫁接”,利用会员制的形式,让业主和他的旅游投资双赢,同时旅游产业自身也会带来巨大回报。在南疆各地州,他投资20亿元建设的十几个酒店,在安徽黄山投资的度假村和五星级酒店等,都曾是他的得意之作,而宏村开发的成功,更是他津津乐道的。 虽然只是一个偏僻的小村落,但安徽宏村却是黄山附近一个独特的古民居村落。1985年,黄怒波曾被下派到这里当老师讲古代汉语,因此对这里有所了解。1997年,当中坤地产初具实力的时候,他就投资了400万元,用于宏村的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 当时集团内部的很多人都不理解,但黄怒波力排众议,强势推行,使项目得以顺利进行。在和清华合作保护规划后,他又操作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并获得成功。 显然,这是一个基于人文视野与文化情怀之上的成功投资项目。虽然这个项目相对于他目前的企业规模已显得有些小了,但他对自己当初的投资眼光还是非常得意的。他告诉本报记者:“这种根植于文化眼光的商机,只有诗人才能看到,也只有诗人才干这种事。” 据他介绍,从宜昌做地产掘到第一桶金,再到在太原做宾馆真正赚到钱,中坤集团所走的每一步,都是用黄怒波用诗人的特质来决策的。 “一切都是文化的,也是商业的。”黄怒波说。 鲜衣怒马2006 当黄怒波递出名片,集团标志上有着“一团和气”四个字。黄怒波曾经是个急性的诗人,而做生意则需要“和气生财”,他说:“商人也反哺了诗人。” 除了中坤集团董事长,名片上最显著的身份,还有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中国网球协会副主席、中国航空运动协会副主席等这样一些“非主业”的头衔。 这位热爱写作的巨富诗人,同样也热爱冒险。他攀登过世界上一些著名的雪山,包括新疆南部的慕土塔格峰,甚至包括非洲最高峰、海拔5895米的乞力马扎罗山,在那里,他实现了与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一次心灵神交。 这个总是说想从城市逃亡的企业老总,最想做的还是一个天涯孤旅的诗人。因此还在年富力强的时候,他就选择淡出财富圈,急流勇退,不再负责企业具体管理,而是把业务交给自己的团队,自己担任集团的战略监督者。 他想心无旁骛地写诗,也想心无旁骛地考量企业的战略构想,他始终想做自认为最值得做的事。 对于未来,他常说“最自信的是不会得忧郁症”。这的确是一个有意思的说法,因为可能只有诗人才会考虑“忧郁症”的问题。 坐在记者对面,他很平静地说,在整个集团层面,地产板块不会上市,因为现金流很棒,以实有物业为主。而旅游板块则会争取今年在美国上市。他说:“要做国际化企业,就必须上市。” 对于新诗发展,他说他要求接受捐赠的单位每年必须花掉一百万元,他就是要实实在在地推动新诗的发展。 相关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