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炜权加入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已经14年,他喜欢用身边发生的实际故事告诉别人道理在哪。从家人到朋友、同事,他们用卡心理及习惯的变化,正反映着整个信用卡市场的发展历程。变迁的背后,恰是冯炜权的工作业绩之体现
□ 本报记者 邓妍
从儿子14岁开始,万事达卡国际组织资深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冯炜权就已在训练他学会规范消费。
9年前的情况,冯炜权记得很清晰。
最初,他是将自己信用卡的附属卡给儿子使用,通过每月收到的账单,身为父亲的冯炜权就能帮助孩子学会规范消费。而如果让孩子用现金消费,既不能知道钱花在哪儿,更难实现上面的目标。
冯炜权喜欢用身边发生的实际案例告诉别人道理在哪。《财经时报》在专访过程中,体验着冯炜权的家人、朋友的用卡心理及习惯变化,也感受着整个信用卡市场的发展历程。
这一切的变化背后,正是冯炜权的工作业绩之体现。
身边的事 普遍的理
冯炜权1992年10月加盟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台北办事处,负责推广台湾市场业务。当时,很多银行的信用卡部总经理都不相信贷记卡也能得到推广。
贷记卡是指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按照中国人“不爱借钱”的传统消费观念,通常,他们不爱选择贷记卡,而更多的使用不收年费、不具备透支功能的借记卡。即便到今天,在内地的银行卡市场中,借记卡的发卡规模依然遥遥领先于贷记卡。
在冯炜权看来,之所以当时有朋友不相信能推广贷记卡,是因为对方觉得中国人一般不借钱。而且,随便走到一个地方,能从皮箱中拿出厚厚一叠现金“唰唰唰”点钱的样子很有面子。
4年后,这位银行的总经理退休了。不久,他回来找到冯炜权,不好意思地问是否能给他办一张贷记卡。
这让冯炜权非常惊讶。
其实原因很简单。4年间,台湾的信用卡市场已日新月异,出门在外如果不拿贷记卡消费,常常会被别人问及是否信用不好。
冯炜权告诉《财经时报》,这是他看到的台湾地区从1992年到1995、1996年的信用卡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他相信,在内地的变化同样巨大。
两个“非常不一样”
事实上,巨大的变化确实正在内地上演。
根据中国银联的统计数据,截至2005年底,国内银行卡总量达到9.6亿张。在发卡量大幅上升的同时,银行卡交易规模也相应增长。2005年,银行卡总交易笔数近90亿笔,总交易金额4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和80%,其中消费交易额超过9000亿元,同比增长率超过50%。
银行卡交易量的增幅远超卡量的增长,意味着持卡人的用卡习惯正在快速培养之中。2005年,银行卡支付在全国商品零售交易额中的占比为14.3%,剔除批发性的大宗交易和房地产交易,全国零售消费支出约10%系用银行卡支付。
在冯炜权看来,内地市场确实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市场。这是因为,内地人口数量庞大,且不同城市的消费习惯、文化都有差别,这使得不管是他本人还是他的同行以及商业银行,在信用卡市场的推广方面,都在力争做到产品本土化、地方化。
此外,“不一样”更体现在,其他很多国家及地区,信用卡市场的培育需要花费很多年,但中国内地的发展速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快。如果以一级城市来看,上海年轻一族已经将卡消费当成正常且经常使用的支付手段。
大变化后的小情结
冯炜权和他的外国同事不太一样,他有着中国人传统的谦和,且一旦有时间,他不是去打高尔夫,而是坐在家里的沙发前,打开电视,和太太、孩子在一起享受家庭生活。
每次打开家门,冯炜权都能感受到自己所执掌的大中华区,正越来越走向国际化。
在中国内地,来自不同地域的外资银行正在加紧跑马圈地,信用卡业务是几乎所有外资银行都角力竞逐的战场,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里,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刀枪相搏。
不过,冯炜权并不像其他一些市场人士那样片面看待类似的竞争。他强调,目前拓展信用卡业务的“外资银行”,其实通常是中、外资银行的混合体。
冯炜权并不认同“外资银行在冲击中资银行”,在他看来,外资银行的进入已经在中国的银行体系内部产生了积极效应。透过注资等方式,外资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员、科学技术,还有一些拓展市场的最好方式都已带入中国。
更重要的是,整个中资银行的体制、效率,因外力推动而产生的进步将最为明显。当中资银行能借助这样的动力改善产品,才能真正站出来和国外的银行展开竞争。(032052)
冯炜权:1992年10月,加入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台北办事处,负责推广台湾市场业务。
1998年11月,被提升为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大中华区总经理,负责开展万事达卡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市场的业务。
加入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前,曾就职于美国旧金山美洲银行、富国银行。
拥有近20年金融界服务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