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长明:搭建最适宜海归创业的平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9日 19:39 《商务周刊》杂志 | |||||||||
阎长明在朋友眼中还是个顽皮的大男孩,他今年滑雪摔伤了腿,在山西老家静养三个月后又开始忙碌起来。令阎长明操心的事无非有二,一是他1999年创立的加达国际商务投资公司;二是欧美同学会的事务——他担任着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 1989年,阎长明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三年后考取了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研究生。阎长明擅长交际,并用抑扬顿挫的男中音赢得了“好人缘”
可能我从来不是地道的读书人,硕士毕业后,我边拿着奖学金攻读博士,边开始寻找从商的机会。 在渥太华读硕士时,我就一直是活跃分子,经常组织当地留学生的科技沙龙活动。沙龙除了带给华人留学生交流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我感到北美市场有很多新技术、新产品是中国市场所缺乏的。1994年,我随当时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率领的政府商务代表团访华,发现国内形势非常好,再加上我的背景是搞研究的,专业的直觉告诉我,这些科技新产品一定会在国内有很多发展空间。 1994年10月,我在友谊宾馆租了办公室,创立了自己的加达公司。创立公司我是有准备的,利用在加拿大的资源,我带了几个项目回国。但没想到的是,居然好几个月没有开张。这种情况让我思考良久。 在频繁往返中国和加拿大后,我明白了,手头的技术和项目本身是存在市场的,但是资金、市场推动、项目管理等因素恰恰是国内缺乏的。技术项目引进固然重要,但如果中国企业不懂得企业管理和商务运作规则,不学习国外市场规则,那么根本不可能产生效益。 这时我也意识到,作为留学回来的人,就好比一只蜜蜂或者一只毛毛虫。不仅把要学到的本领带回来,更重要的是把身上黏到的花粉也带回来。公司初创时的不顺利使我意识到,我必须将黏到身上的东西变成一种资源,使这种资源远远超过我自己的技术研究背景。 在后来的日子中,我开始明确自己的定位,就是为技术引进搭建最适宜创业的平台。今天,加达公司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家与加拿大商界交流的桥梁,也在帮助企业走向海外时提供咨询服务,现在公司每年的商务咨询项目都达到了上百个。 不过,加达公司并不是一味地追求业绩增长,我更看好顺其自然的成长。我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欧美同学会中,赶在留学生归来的高潮前给他们搭建最适宜创业的平台。这种平台可以实现一种商务、投资机会等多种与技术创业相关的交流,而更多的交流才能使更多海归创业成功,才能对中国市场带来实质性的价值。在这种交流中,中国的人才不知不觉完成了从中国学生到留学生,再到专业人才,最后到企业家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