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子平:海归的发展要跟本土潮流结合起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9日 19:24 《商务周刊》杂志 | |||||||||
在网络泡沫破灭的最低谷年代,邝子平与他的团队因为每年在中国投资6—8个项目而两度获得“年度最佳投资人”。作为英特尔投资部中国区总监,这位业界的元老人物、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硕士至今沿袭着他从美国清贫留学、打工奋斗时保持下来的勤奋踏实的风格。 他这样解释当初为什么要回国的原因:“我和朋友走在大街上,突然看到一栋很漂亮的大楼,我可以很自豪地跟朋友说,瞧,那是深圳招商银行的大楼,我们前两个月刚刚做了 1980年,我刚刚高中毕业,就自费去了旧金山留学。一边读书一边在餐馆打工、刷盘子、作服务生,走过了从语言学校到本科的5年。1986年加州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我又到斯坦福大学读计算机硕士。 毕业之后,我进入了硅谷的3Com公司做软件工程师,在3Com的三年多,大概了解了美国大公司的运作和管理。到1990年时,硅谷一家刚创立的专做网络交换设备的Kalpana公司给我打电话,邀我去做软件开发部门经理。加盟Kalpana一干就是4年,期间我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了一个MBA学位。 1994年,Kalpana公司被思科公司收购,我就成为思科的一员。当时我已经在美国待了快15年,虽然事业发展还算顺风顺水,但总在考虑要不要回到中国发展。从大环境来讲,当时美国IT业发展缓慢下来,而中国IT业正在兴起,加速度远远超过美国,特别是电信、互联网行业,有很多美国没有的机会。 1994年初,正好思科计划在中国区大力拓展,我就被思科派回到香港工作,当时思科在整个亚洲才27名员工。一年后,我又到广州开设思科华南代表处。 刚开始我和一名工程师在华南跑了一个多月,做了9个城市的路演,主要的城市都跑遍了。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中国的大批IT企业,当时感受很深的是,如果我没有回国,也许我去做销售也会做得成功,但从一个工程师转行作销售,然后两年就成为思科华南区的总经理,这种事只能发生在1990年代中期的中国。 1998年,我到北京来负责思科对电信运营商的业务。在这个岗位上又做了两年,这段时期最难忘的事是我们帮助中国联通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VOIP(IP电话)网络,从一开始的探讨到后来的测试、安装、开通,当时那种在一件很大事情中的参与感给我印象很深刻。 我在思科一共工作了5年半时间。到1999年底,我突然觉得应该尝试更新一点的领域。正好英特尔投资部要扩大在亚洲的投资规模,当时还没有大批海归回到中国内地,有我这样从业经验的人也不多,所以一不小心就踏入了投资这一行,而且一做就是6年。 1999年,第一波有风险投资支持的国内企业开始准备去纳斯达克上市,亚信、UT斯达康、新浪、搜狐成功之后,整个市场对这条路有了认可。但很快全球电信业和网络泡沫破灭,造成了2000—2002年的低谷。在那两年网络低谷期,在中国做风险投资的机构和人非常少,但作为策略投资者,英特尔在低谷期也奉行平滑的投资战略,不管经济气候热冷,我们每年按照自己的进度投资6—8个项目,所以2001年、2002年我都被评为“年度最佳投资人”。 到现在为止,我是研发做了6年,销售做了6年,投资做了6年。我觉得海归的发展要跟本土的发展潮流结合起来,而且最好是真正到国外的大公司去把别人的做事方式学会,再回国创业,那样可能容易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