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正文
 

廖晓义:我是MNR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9日 17:19 《商务周刊》杂志

  

廖晓义:我是MNR

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廖晓义 图片来源:商务周刊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联系廖晓义尤其艰难。第一次电话,声音时断时续:“我在山里,信号不好。”她充满歉意。第二次电话,她正在赴会的路上,急促的话音伴随车水马龙声和急促的脚步声。

  从访问学者到环保人士,这位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用MNR——Media、NGO、Reserch来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我这些年的工作就是这三个方面。NGO的经验是我理论研究的源泉,和媒体合作、自己制作电视片又传播了我们的理念,它们三位一体,互相激活。”

  1993—1995年,我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在学校参加了很多志愿活动,比如捡垃圾、清理湖面什么的,接触到了很多非政府组织。我发现非政府组织在美国很活跃,也很有能量,无论是在推动环境执法、政策建议,还是公众教育等方面。联想到中国,这样的工作都是由政府在做,政府的力量有限,需要民间的推动,所以就萌发了回国做非政府组织的念头。

  这期间,还有另一件事让我更坚定了决心。1995年,有100多个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参加了纽约联合国总部的一次大会,也包括巴西、肯尼亚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但就是没有中国。我当时在拍纪录片《地球的女儿》,跑去采访,很多人问我是不是日本人或是不是韩国人,他们不相信中国还有我这样个体做环保的。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的社会工作都是由政府包办的,而民众是麻木的。他们的那种眼神、态度,使我很受刺激。

  按照原来计划,我是应该在美国继续读博士的,但出国前我就知道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出国后又感受到非政府组织的巨大能量,两方面因素加在一起,促使我1996年选择回国创建地球村。

  当时地球村注册非常难,我没想到成立一个社团会有这么多困难。后来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你怎么不去注册一个公司,那也可以做成非赢利或者非政府组织。我茅塞顿开,在朋友的帮助下凑齐了十几万的注册费,以一个学校的名义注册了地球村。

  地球村这些年的探索,如果说为环境保护做出了一些贡献,我想主要是几个方面。一是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绿色生活方式的建议。原来环保组织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我们则致力于第三领域——绿色生活的公众教育。因为我觉得,生活方式是一切环境问题的原因,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我们从垃圾分类这样的具体行为开始,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心灵的关系,推广一种简约其行、高尚其志、强健其身、和谐其境的绿色生活方式;

  第二,是我们立足社区,积累了很多公众参与的经验。不分职业身份,人人都会归属于某个社区,所以环保进社区,就能进家庭,直至到每一个人。

  还有一个成绩,就是通过论坛、活动、网络等方式促进草根伙伴的交流。2000年地球日,我和其他草根同行一道协调了民间组织的地球日活动,这是中国的草根环保组织第一次走到一起。2002年,我们又共同组团参加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2005年,我们和自然之友、绿家园共同发起了有65家民间组织参与的支持国家环保总局环评风暴的联合行动。

  想到当年的决定,我很庆幸自己没有让中国多了一个多余的博士,而少了一个地球村。我虽然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却获得了有“欧洲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苏菲奖。

  这些年出国多了,我到过十几个国家拍摄“全球环保之旅”,加上我又是学哲学出身,就开始反思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我老说自己是个“东拉西扯,上蹿下跳”的人,这八个字也是我的财富。做NGO,必须有最草根的经验,又要努力推动政府的工作,这就是“上蹿下跳”。而只有融合东西方文明的精髓,对个人来说才是完整的人生,对文明来说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希望能为这两种文明的对接做一点点事。

  现在西方文明太强势,中国哲学面临着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文化的又一次致命冲击,我就想更关注一下被弱势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我正在制作一部名为《天知道》的纪录片,将在中国寻访儒道禅医义各领域的杰出人物,也将在世界范围寻访对于中国哲学有研究的国际人士,在这个过程中寻找东西方哲学互补共生的可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