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维方:教育是毕生的责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9日 08:45 《商务周刊》杂志 | |||||||||
北大未名湖一年四季风景如画,闵维方的办公室就在未名湖畔的办公楼。这栋建于1926年的办公楼灰色筒瓦大屋顶,红色柱子,白色粉墙,显得古朴而宁静。但是,作为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终日繁忙,少有暇裕欣赏这近在咫尺的美丽风光,数十万字的教育学术论文、北大多次机构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等等都出自他和同伴们之手。
闵维方已经在北大停留了17年。1988年,当他尚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任该校校长助理时,当时的北大校长丁石孙和教务长汪永铨写信给他,邀请他回国到北大工作。他毅然回国,此后,他的生命就和北大,和祖国的教育事业联系到了一起。 我儿时的梦想是做一位物理学家。今天走上教育这条道路,是因为青年时期的经历和对人生的思考。我出生于1950年,有着同时代人共同的经历,中学尚未读完就当了矿工。多年的社会实践使我对祖国和社会怀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并特别认识到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意义。一个民族的振兴、一个国家的强盛,关键之一在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运用。所以,恢复高考之后,我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把教育强国作为自己毕生的理想。 出国留学是我求学生涯和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1981年9月,我通过了国家公派赴美研究生招生考试,而后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学习深造。在海外,我有机会接受了比较系统的进一步的学术训练,开阔了眼界,增进了国际理解,了解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并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发展祖国教育事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更加坚定了我知识报国的决心,这也成为我激励自己发奋读书、刻苦钻研的强大精神动力。1984年,我获得了教育管理与决策硕士学位,次年又获得了组织社会学硕士学位。1987年,我获得了教育经济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之后,我到德克萨斯大学做博士后,研究高等教育管理与高等教育财政,并兼任校长助理,在实践中了解了国外大学的管理运行状况。多年的留学生涯,使我成长为一名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教育工作者,奠定了我此后人生发展的基本格局;同时,也使我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对祖国教育事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对我更好地参与祖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地意义。 在留学生活中,斯坦福大学的“竞争”和“活跃的学术气氛”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里的竞争生动而激烈,而活跃的学术气氛让人学有所思,学有所获。令我至今不能忘怀的是斯坦福的“午餐学术交流会”。学生和老师一起聚餐,大家不仅把自己拿手的菜式带来,也把自己的学术思想带来。一边大快朵颐,一边神聊海侃,各种思想火花都在这里聚集碰撞。这种午餐学术讨论会在斯坦福很多,有时候一天会有十几场供你选择,这是一种极好的思想交流方式。此外,斯坦福的授课方式也是很开放的,很多课主要不是靠老师讲授,而是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习领域的主要学术刊物,上课时由其中一位做专门发言,老师不断提问,以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1988年,北大召唤了我,我也毅然选择了北大,对于我而言,这是一种缘分。我属于和新中国一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想到我们这一代人对国家民族应尽的责任。我曾经希望能够在未名湖畔做个教书育人的好老师,了此心愿,此生足矣,但1995年,我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以后又担任常务副校长、党委书记。开始时我有些不情愿,但后来我还是想明白了,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做好老师,必须有人放弃个人可能取得的更大的学术成就,专心从事教育管理工作。既然组织信任并选择了我,我就要努力为全校师生员工做好服务。当然,因为我是学习和研究教育的,所以在管理岗位上也并没有完全脱离我的专业,而是使我的理论思考更能切合实际,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深化和完善这些理论。值得庆幸的是,我担当教育管理工作的这些年,正赶上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的时期。我参与领导制定和全面实施了北京大学面向二十一世纪发展的“211”工程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985”工程。虽然任务很重,压力很大,但是我充满信心,也充满干劲。我常常说,一天工作25小时都做不完自己要做的事情,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北大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00多年来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北大人一直有一种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我们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并不只是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考虑的,而是要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培养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为祖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支撑和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这是时代赋予北大的神圣使命,也是我们这一代北大人的共同责任。我希望能够依靠我和所有北大人的共同努力让北京大学尽快达到世界高等教育的前沿水平。从2005年到2015年,再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全面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 回首归国后的道路,有艰辛,更有快乐。能够把自己的人生与一个远大的理想和伟大的时代联系在一起,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不会消极气馁。我深信只要坚持不懈,奋斗不息,一定能看到中国教育的腾飞之日。 |